秋灯琐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次读《秋灯琐忆》,是在二十岁前后。在此之前,我已读过了《浮生六记》,20世纪80年代某出版社出的薄薄一册。然后找到了《闺中忆语五种》,收录冒襄《影梅庵忆语》、沈复《浮生六记》、陈裴之《香畹楼忆语》、蒋坦《秋灯琐忆》和余其锵《寄心琐语》,而于《秋灯琐忆》,初读的印象最是深刻。

当时的我肯定不会想到,十余年后居然会基于特殊的机缘,来为这本书做译注的工作。民国以来,从标点整理排印本,到注释本,《秋灯琐忆》的各式版本可谓不少,就连现代汉语的译本亦不罕见。然而,不知道是否因为《秋灯琐忆》的文章并不算深奥,属于相对浅白的文言,所以前辈学者在注释的时候,可能觉得不必多言,往往注得简略;于文中涉及的诸多人名和专有名词,则出于其他的考虑,甚至干脆放弃了注释。至于几种译文,以愚见来看,可以商榷的地方亦不少。恰逢被邀约来做一种古书的译注,所以动了自己试试的心思。

试过之后,才真正领会到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深意。像《秋灯琐忆》这样的文字——称其为散文、小品文、忆语体或回忆录,似乎都可以——看上去简单,不如经史诸子那般令人望而生畏,但真的着手来翻译和注释,才发现有很多难点需要克服——譬如一些相对冷僻的表达,以及大量的活跃于作者交际圈、为他所提及的人名,要做到不一带而过、切实清晰,需要参考的东西并不会少。哪怕预感可能会做得不如前人,但至少要努力去获得一种有别于前人的表达特质(翻译方面)和内容侧重(注释方面)。因此,在翻译方面,我的原则是尽量忠实于原文的表达,不增不减,语气上营造出娓娓道来的回忆气氛;在注释方面则选择“做加法”,在我觉得现代人可能隔膜的地方,不避烦琐地给出注解。

我学西方哲学与美学出身,同时创作现代诗,后来又从事现当代文学尤其是汉语新诗的研究与批评。《秋灯琐忆》的译注似乎并不该由我这样的人来做。但我从小热爱古典文学,受过基本的训练,还能作一些旧体诗词,出版过谈古典诗词的随笔集,亦不算与此事全不相干,故不揣浅陋,冒失上阵了。

何况,早在民国初,新文化运动后涌现出来的诸多新文学作家,亦多有参与过《秋灯琐忆》一类小品文的点校、推广工作——这算得上是新文学内部的一个小传统了。譬如前文所及的俞平伯,又譬如周作人和施蛰存两先生。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将中国文学的发展视为“载道”和“言志”两股潮流的互相消长,他们对明代以降的小品文的推崇,是提倡文学“言志”的自然结果。

施蛰存更是在20世纪30年代亲自上阵与出版商合作,编了套《中国文学珍本丛书》,收录多有明清小品文、性灵文学、笔记体之类,而点校整理之人,亦多有新文学作家——他们在当时没少获得讥评,不过就敢于尝试、敢于知道不足以及接受批评的勇气来说,这算是当时的新文学作家富有生命力的表征之一。

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之译注《秋灯琐忆》,非敢以学人身份,而是以作家或诗人的身份,来做一项“与古为新”的工作。

我试图用翻译和注释的方式,激活百余年前生活于江南的一对才人夫妇活色生香的日常,体察一个男人弥漫于记忆的甜美、富足与哀伤,欣赏一名女子储存于文字的韵致、灵巧与可人,使审美与风雅再临于现代性的烦闷。

本书使用咸丰二年(1852)钱塘蒋氏巢园刊本为底本,参考其他版本加以点校译注。此底本附于咸丰七年(1857)秋八月蒋氏家刻《三十六芙蓉馆诗存》内。

需要说明的是,《三十六芙蓉馆诗存》所收的《秋灯琐忆》,另带“咸丰二年镌巢园藏板”牌记,文内则有“忆戊申秋日,有寄秋芙七古一首……此稿遗佚十年,枕上忽记及之,命笔重书,恍惚如梦”等内容。戊申年(1848)的十年之后,应为咸丰七年前后,而《秋灯琐忆》牌记又说“咸丰二年镌”云云,据此可推断,此版本乃基于咸丰二年(关锳尚在人世,且该年为两人结婚十周年)初版,于咸丰七年前后增补而成,并与关锳遗作合编,刊行时牌记未行撤换。

除底本外,现将目力所及的《秋灯琐忆》点校本、注本、译本悉数列出。因本书篇幅不大,故而常跟其他同类作品刊行。眼界所限,或有遗漏。我的译注得以完成,颇受惠于此类民国以来的整理本,可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1. 大东书局1931年出版之标点排印单行本,周瘦鹃校阅。
  2. 世界书局1935年《美化文学名著丛刊》标点排印本,朱剑芒编纂。
  3. 岳麓书社1991年《明清小品选刊》校点整理本,与《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香畹楼忆语》合刊为一册,杨爱群校点。
  4.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闺中忆语五种》注本,涂元济注释。
  5.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浮生六记(外三种)》注本,金性尧、金文男注。
  6. 湖北辞书出版社2004年《闲书四种》译本,宋凝编注。
  7.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浮生六记(外三种)》译本,倪海权、汤天生译注。
  8.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6年《浮生六记·秋灯琐忆》注本,马一夫注释。

注释方面,除典故及地名外,蒋坦夫妇社交圈出现的各色人等,亦尝试详细注出,以勾勒其生活与交游的基本面貌。注释时,另行参考了如下著作:

  1. 蒋坦:《花天月地吟》(八卷),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
  2. 丁丙、丁申:《国朝杭郡诗三辑》,清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
  3.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1929年退耕堂刻本,1990年中华书局排印本。
  4. 李汇群:《闺阁与画舫——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江南文人和女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秋灯琐忆〉新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1期。

附录的蒋坦夫妇诗词百首,选自《三十六芙蓉馆诗存》内关锳的两种诗词集和蒋坦的《愁鸾集》,以及光绪七年(1881)刊刻的《西湖杂诗》(《武林掌故丛编》本)。后者的原文共一百首,大概就是关锳以自制笺纸手录过的“西湖百咏”——这桩风雅之事出现于《秋灯琐忆》的记述中,是我昔日读该书时印象最深的段落。《秋灯琐忆》的魏滋伯原序,亦附录在书后。

至于蒋、关夫妇传记,《蒋文学坦传》出自陈继聪《忠义纪闻录》,《女士关秋芙传》出自黄金台《木鸡书屋文五集》。《蒋坦的一生》据自郑发楚所撰《蒋坦年谱》,经简化、整理和改编而成。《蒋坦年谱》出自其2012年在杭州出版社出版的《西溪蒋坦与<秋灯琐忆>》,该书亦收录了前及的两篇传记,且对蒋、关夫妇的研究非常详赡,为后学提供了大量可资参考的内容。

译事艰难,注书不易,然而海内方家与读者定有教正之处,届时自当拜谢并领受。另外,本书得以面世,编辑王利飒小姐及特约勘校刘朋兄做了大量前期的和后期的工作,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我译注的这部书,在此郑重致谢。

这项译注的工作,应承于初夏,开始于盛夏的美国旅次,而脱稿于初秋姑苏城我的新居内。它最核心的部分,完成于我在佛蒙特州北部靠近加拿大的凉爽之地做驻站诗人期间。那里的盛夏宛如仲春,陪伴着我度过了数个沉浸在汉语中推敲字句的日夜。这个新英格兰地区的小镇直似世外桃源,我隐居其间的一个月则似乎永远定格在了业已逝去的时空当中,如今在雨夜的秋灯下忆及为本书劳作的时光,不禁惘然。

2018年9月20日
朱隐山于金浜桥之侧九枝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