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开发新的食品、添加剂和酶制剂
未来食品生物技术有助于实现食品的多样化,如生产特定的营养保健食品,开发功能食品和特殊用途食品如医学食品、军事食品等,此外,还可生产品种多样的食品添加剂和生产食品工业用酶制剂。
(一)功能性食品
我国功能食品产业具有西方国家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经验累积。尽管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定的药用植物达2万种,然而只有200多种进行过较为详尽的研究,而我国中草药种类已超过6000种,加之中医药学理论指导,这为有中国特色的保健食品开发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中国的功能性食品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身完整的产业链和具有行业特色的运营模式。20世纪80年代,保健食品年产值只有十几亿元,而2013年保健食品与营养品产值已经超过3000亿元。
利用日益成熟的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正在加速发展的基因组学技术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干细胞组织工程等关键技术,开发食物新资源、改造传统食品产业,使食品往健康、功能化方向发展,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同时需注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保健功能产品的研发,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为大健康工程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在大数据时代,健康食品的研发工作不再是简单的配方调配,而是以数据分析为基础,连接用户健康需求、科学支撑、产品设计与用户反馈的方式。例如,软件公司开发的疾病预测工具,可以提供热点地图式的发病分布图,人们可清楚地看到国内糖尿病高发地区,进而可结合这些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开发低GI(血糖生成指数)食品和辅助降血糖食品。互联网技术和生物传感器的突破给健康大数据的收集提供了便捷,而这些数据能够产生价值的关键是整合和分析。目前,大数据的利用在健康食品研发领域的利用较少,而这也正是未来食品生物技术在功能食品创新生产的关键点。
健康食品从过去简单营养素的添加或强化,发展到对功能性的研究追求,这其中融合了食品科学、生命科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未来健康食品产业的发展更是以食品生物技术发展为前提,这不仅能促进健康食品产业升级,而且能促进普通食品的健康化,将对整个食品行业的升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转基因食品
人类利用转基因技术不仅能够生产出口味更佳的食品,而且能够抗病虫害、抵御旱涝灾害、便于储运,大大降低成本,产量的提高尤其适合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因此,转基因食品带来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显而易见。目前,经基因工程或其他生物技术改造或正在改造的物种,除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大豆、番茄等大宗农产品以及奶牛、羊等畜产品之外,还包括人参、西洋参、甘草、黄连等药用植物和一些濒危物种上。特别是体细胞无性繁殖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将在数量上以指数增加的方式为食品工业提供大量的原料。
未来食品生物技术不仅有助于实现食品的多样化,而且有助于生产特定的营养保健食品,达到治病健身的功效。在协调与环境粮食生产方式方面,生物技术将使农作物更好地适应于特定的环境,从而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三)食品添加剂
目前,国际上对食品添加剂的品质要求是:使食品更加天然、新鲜;追求食品的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增强食品储藏过程中品质的稳定性;不用或少用化学合成的添加剂。因此,今后要从两方面加大开发的力度:一是用生物技术生产的产品代替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迫切需要开发的有天然调味剂、天然抗氧化剂、天然防腐剂、天然抗菌剂、天然色素、天然香料等;二是要大力开发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如具有免疫调节、延缓衰老、抗疲劳、调整肠胃功能的食品添加剂。目前天然绿色食品添加剂由于价格昂贵以及在大批量生产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投入商业生产的仅有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天然添加剂一定会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食品生产中。
(四)酶制剂
酶制剂的生产与应用是食品领域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发现的酶约3000种,但得以应用的只有200余种,工业化生产的仅20种左右。因此,酶制剂(尤其是微生物酶)的开发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酶制剂产量已不少,精制或高活性的品种少且单调,应用面受到很大限制,在提高现有酶种的质量、增加新品种方面亟待加强研究。利用特定位点诱发突变、原生质体融合和重组DNA技术进行食品加工用重要酶制剂筛选和改造,生物大分子的酶法改性修饰技术、酶的固定化技术、多酶协同技术、酶反应器设计与优化、酶反应分离耦合技术等研究,进一步推进食品产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