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53章 孔雀明王窟
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水月观音的形象最早由周昉创造,并在此后广为流传,成为佛教艺术中一个重要的题材。
观音的身后雕刻着一个精美的椭圆形大背光,背光的线条流畅自然,与观音的造型相得益彰。
观音头戴一顶精美的花冠,垂发披覆双肩,展现出一种优雅而自然的美感。
身上装饰着华丽的披帛,披帛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增添了造像的灵动之美。
下系短裙,璎珞蔽体,细节丰富,工艺精湛,尽显装饰之美。
观音的左脚下垂,踏在一朵盛开的莲花上,右腿竖立,左手轻轻撑在座面上,右手优雅地握着披帛,随意地坐在山石座上。
这种姿态悠闲自若,充满了浓郁的人间情趣,因此世人赋予了“风流观音”的雅号。
在这里,佛教艺术巧妙地融入了世俗艺术的元素,体现了从神到人、从人到神的艺术演变规律。
这尊水月观音像突破了传统宗教雕塑的旧有程式,展现了晚期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创造性发展。造像不仅具有神像人化的特点,还体现了人神合璧的美学意味。))、
☆第155号孔雀明王窟((是一座极具特色的中心柱窟,气势恢宏,雕刻精美。
该窟高347厘米,宽322厘米,深度达607厘米,整体空间宽敞而庄严。
窟的建造年代可以追溯到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是北宋时期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
窟的中心位置,雕刻着主尊孔雀明王像。
明王跏趺坐于一只威武的孔雀背负的莲台上,姿态庄严而优雅。
孔雀明王的面部雕刻清秀端庄,展现出慈悲与智慧的神韵。
头戴一顶精美的花冠,冠上装饰着细致的花纹,工艺精湛。
耳垂珠串,摇曳生辉,增添了造像的灵动之美。
胸部装饰着华丽的璎珞,璎珞的造型繁复而典雅,与绕臂下垂的披帛相互映衬,尽显装饰之美。
孔雀明王共有四只手,分别持着经函、念珠、宝扇和莲花,这些法器象征着智慧、慈悲和普度众生的慈悲愿力。
座下的孔雀双腿直立,嘴部向右侧,展翅开屏,尾部上翘,姿态生动而富有力量感。
孔雀不仅作为明王的坐骑,还巧妙地作了窟的支撑,同时作为明王的背屏,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
窟的正壁和左右壁上,布置着千佛像,这些佛像排列整齐,身姿各异,手势多样,展现了佛教造像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千佛像的雕刻小巧玲珑,细节丰富,与窟中央的孔雀和明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明王的雕刻精工细致,孔雀则采用大刀阔斧的简易处理手法,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主尊的地位,也增添了造像的艺术张力。
壁面上的千佛与窟中央的孔雀和明王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热烈而庄重的宗教氛围。
整座孔雀明王窟造像主次分明,布局严谨,雕刻技法精湛。))、
☆第177号泗洲大圣龛、第180号十三观音变相窟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