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之声:中国播音口述史(第一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固播音主持专业之本

播音口述史研究作为一门基础性学问,兼具学理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是一项开创性的、有建设性意义的工程,而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以史鉴今,从历史中发掘出可以指导当下发展的内容。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栏目中已普遍设立主持人,主持方式多样化,主持个性、风格各异,生动活泼,深受群众欢迎,广播电视频道日益专业化、多元化,从最初仅有为数不多的节目频道,发展到如今的百花齐放,离不开初代播音员们的奠基;而当前网络主播的盛行,也需要依托播音主持行业制定规范并进行指导与教育,AI虚拟主播的建构亦需要播音艺术家们的宝贵声音。播音员作为汉语言传播使者,不仅为社会带来政治、经济、文化价值,在国内承担着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职能,在国际“汉语热”的潮流下也能起到传播汉语言文化的作用,并在特定场合也能展现国家软实力,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作为文化软实力让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一 播音员视角—还原历史相貌

从播音员视角出发的中国播音口述史研究,对于补全断代史、提升播音学科地位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其中受访播音员提供的大量知识信息往往已经在往期采访中有所呈现,对于某些年代较为久远的史实他们也会出现遗忘的情况。因此,如何进行有效信息的整合与提炼,既体现了研究者的水平,也决定着研究成果的有效性。

播音员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如著名播音员虹云所述那般“是为歌颂祖国而生的”,其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与国家和组织也是密不可分的。受访者在口述回忆中会有激情澎湃的精神、潸然泪下的感怀等复杂心绪,在历史与现实的叠影下,口述内容也将进一步受到心理及现实层面的主客观限制。根据戈夫曼的“拟剧论”,长期活跃在舞台与镜头前的播音员们拥有着为观众朋友们所熟知的“前台”身份,相较之下“后台”那些鲜为人知的真实体悟更值得被挖掘、再现。口述内容由于受到记忆力、个人认知等因素影响,产出的口述史内容的真实性需要进行对比验证,其中更有部分内容涉及对受访者隐私权、著作权等合法权利的保护,但这些珍贵的内容共同构成了对播音口述史的研究。

二 名家辑录—标准教科书典范

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播音主持事业蓬勃发展。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播音主持体系基本建立。这是播音主持界重大的历史性成就。姚喜双:《主持人语》,《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播音作为一门专业性学科,需要播音员在充分掌握各类技巧的基础上,通读并深入解析稿件内容,了解和把握受众心理,进而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传播。与其他许多行业不同,播音主持艺术中的语音、语调、节奏等练习往往需要专业指导老师的示范与指导才能够实现。中国播音口述史的研究对象均为历代播音主持名家,采访资料的留存更是一种“技”的传承。播音口述史辑录受访者在访谈现场的播读示范、表达技巧等音频、视频资料,不仅体现了播音员的播音专业性,同时也具有宝贵的教学价值。而播音名家们的经验和心得分享,也能够给当代甚至之后的年轻人以启迪,让现代年轻的播音主持行业从业者们不忘历史、继往开来。

从1983年1月1日《为您服务》以崭新的面貌同观众见面,沈力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位主持人起,一群被赋予了主持人头衔的播音从业者被推到了台前,落地生根、枝繁叶茂。随着大众传播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文化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播音主持艺术也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新一代播音员以及热爱播音主持的学子们遍地开花,见证着祖国的繁荣富强。这些成长记忆中的时代声音历久弥新,像精神火炬般永不磨灭;而记录播音主持界前辈们声音与记忆的播音口述史工作,也为国家和民族留存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史料,一同根植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历史的研究是有关人的研究,播音学科研究的切入点也应当以人为本。自20世纪80年代口述史从西方引进中国以来,国内学术界的历史研究方向逐步从传统和主流的“见文本”进而转向“见人”,普通社会的生活状态以及人民大众的心声进一步得到史学界的重视。口述历史研究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是记忆问题,雅克·勒高夫在《历史与记忆》中指出:“历史学家应主动出来解释记忆和忘却,对其进行深究,以使之成为一门学问。”左玉河:《历史记忆、历史叙述与口述历史的真实性》,《史学史研究》2014年第4期。播音员们扎实的语言功底以及经年累月的播音实践,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制度的变迁,共同铸就了播音学科鸿篇巨制的历史卷轴,播音员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同时也是亲历者,其口述史内容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价值,是有关播音学科发展建设的第一手资料。

口述史采访是一种公共历史记忆采访机制,它的任务是将私人的历史记忆搜集过来,转化成公共的历史记忆。如果不采集,只保留在个人大脑记忆中,将仍是私人记忆,一旦被人采集出来,就能成为公共历史记忆的一部分。这样的理解增加了“人性维度”,视野更为广泛,能“拓宽视野、建立新观念、寻找新方法”,有可能突破“历史”本身附带的严肃与传统史观的局限。钱茂伟:《口述史是通过大脑记忆进行的当代公众历史研究》,《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播音口述史揭示了播音学科产生的背景、变迁历程与发展规律,站在“人本位”角度以播音员口述的方式记录播音历史,从多元化视角梳理总结出中国播音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为播音学科今后的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三 回望历史—展示广播电视历史变迁

新闻媒体要发挥党的喉舌作用。播音员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对内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外则展现大国文化与民族的自信自强。当前的融媒体时代,媒介技术突飞猛进、传播手段日益多元,从未有一个时代如此关注受众,也从未有一个时代受众被如此细分。这让人们不禁回想起电视播音员的黄金时代,通过对播音界前辈们的采访,可以再现那个万众瞩目创造收视奇迹的巅峰时刻,回顾那个属于广播电视媒体的沸腾年代。一个时代或许会渐渐远去,但依然可以通过AI技术等手段将那些振聋发聩的时代声音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并为今后的媒介发展留下探寻的起点和踪迹。

中国播音史背后是新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史,是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变迁史,是不同时代背景下几代中国播音员、主持人坚守与奉献的历史。中国播音口述史研究必须以新中国发展的大历史为背景,也必须融入经济、社会、技术与政策的多维视野,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反思播音主持专业发展的根基,探索专业建设的方向与路径。新闻媒体作为党政机关的喉舌,起着重要的传播政令、搭建舆论场的作用。从计划经济时期到改革开放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代又一代的播音员们也历经着铁肩担道义的时代荣光。随着5G、AI等技术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100多家融媒体中心广播使用AI广播系统进行直播,可以实现全年无休、实时性、批量化更新信息,收获了收视率及受众市场的正向反馈。技术手段的提升也可以更好地应用于时代声音的留存。

四 聚焦人物—留存时代价值

播音员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播音员具有高度的专业性,播音专业在吐字与发音上讲究“字正腔圆”;在专业要诀上力求达到张颂所言的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在播读中,运用气息与情感的适度把控,气随声动、情声和谐,让受众产生共鸣和共情。其次,播音员具有良好的公众认可度,话筒前和屏幕前这个特殊的工作平台,使得播音员、主持人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公众人物”,其专业技能以及个人形象同时受到来自人民群众的检验,历代备受观众喜爱的优秀播音员均是德艺双馨的。最后,播音员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很多老一辈播音员、主持人,如齐越、夏青、林如、罗京等,他们专业技能过硬、个人形象魅力无穷,在广大的观众心目中留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他们也用毕生的精力维护着自己的公众形象。王秀军:《浅谈播音员主持人的公众形象》,《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第3期。

播音口述史研究从约采被誉为“时代之声”的采访对象并建立与受访者之间的信任机制,到口述史访谈录制过程中的场地、设施等硬件支持所涉及的经费支出,皆需要动用大量的社会资源。口述史的记录过程受到口述者选择性记忆、记忆力下降等影响,历史记忆与历史真相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口述内容中交织着客观事实与主观情感,会夹杂着细节错位、前后矛盾等误差成分,如何在保证史料真实的基础上保留受访者个人情感记忆,也对口述史研究者的研究与分辨能力提出了要求。

习近平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言简意赅地提出了48字的职责使命:“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陈芝、姚喜双:《新闻播音的文化传承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著名播音员的职业生涯往往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需要审慎对待相关内容的合法性;应充分考虑受访名单中受访者的性别、年龄、生平经历等,对于采访内容中涉及有争议性、保密及隐私性的新闻事件,最好能够进行印证和补充,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以应对采访成果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出现与公众认知不协调的状况;口述史研究工作须根据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保障采访过程中涉及的资料版权、采访成果的所属权等内容;受访对象须是和事件与人物有交集的人,还需掌握相关资料且能够进行沟通与交流,同时能够对口述内容负责,访谈团队需要具备对口述内容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研究能力,并在不侵犯个人隐私、不触犯相关法律、不违背伦理道德的基础上进行口述史料内容的采集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