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俩孩子上北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聊聊孩子成长的那些事(代序)

要不要写这本书,怎样写这本书,我内心纠结了几年,挣扎了许久。

现在总算平静下来了。其实,不就是一本小书么,用得着这么伤脑筋吗?现在这种事情太平常了!有些同志奋斗一生,退休后有了闲工夫,就提笔展纸,把自己一辈子有精神、有意义、值得纪念的故事,动情地记录下来,再配以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就成了一本简易的自传。一来总结自己,聊以慰藉;二来留给子女,传之后代,这也是件富有正能量的事情。

但我这本书不是自传。

而是陪伴孩子成长的经历,是叙述我们20年来,如何影响、引导、培育两个孩子乐观向上、健康成长,进而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的成长过程,并先后步入北京大学求学的故事。

我的女儿马菲菲,1987年7月生,2005年高考以山西省晋城一中理科第一名成绩考入北大环境学院;2009年推荐免试录取为北大研究生,获取经济硕士学位后又于2011年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国家某部单位工作。

我的儿子马笑天,1996年7月生,2014年高考以山西省晋城一中理科裸分第四名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18年推荐免试录取为北大研究生,现在攻读金融硕士学位。

两个孩子走到今天这一步,先后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求学岁月,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挫败的失落,可谓酸甜苦辣五味杂陈。遇到坎坷受到挫折时,愁苦、失望,甚至不乏眼泪;获得成绩取得进步时,兴奋、愉悦,甚至喜不自胜。就这样喜忧交织、顺逆相伴、成败相依,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

这是个有如登山一样不断向上攀爬的过程。

作为父亲、母亲,我们夫妻和大家一样,也曾在望子成龙的狭路上挣扎过。一路艰辛、一路坎坷、一路忧愁、一路焦虑,甚至因孩子学习成绩不佳而愁眉紧锁、忧心忡忡。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姐弟俩长长二十来年光景,孩子的每一年、每学期、每一周,甚至每一天、每一门作业、每一次考试,无一不牵动我们的神经。每一次进步,咱高兴;每一次滑坡,咱颓丧。但为了儿女,我们和大家一样,无怨无悔,爱子心无尽,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是一段让人刻骨铭心的奋斗历程。我想,若能较为详细、全面地还原这一过程,尽可能将我们培养教育子女的一些做法和心得记录下来,留下孩子青葱岁月成长的足迹,也算是对他们又尽了一份责任吧。同时,聊聊孩子成长的那些事,与渴望子女成才的父母、家长进行交流探讨,相互学习,以期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有所共识,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获得成长的助力,使其走得平稳、正确和有效,也许更有价值。这就是我写本书的初衷。

然而,就在着手开始写作时,我的心里依旧怀着不安和顾虑。

首先,我顾虑的是,我讲的故事和我教育孩子的做法、观点等,会不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误解和反感。毕竟,相当多的孩子,还是上不了“985”或现在的“双一流”之类的重点大学,能够考入北大清华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家长期望值又普遍较高,无意之中就会形成鲜明对比。我最担心、也最不愿看到的是:我在讲自己孩子如何学习成长、自己教育孩子如何顺利的时候,可能无意之中会伤害到某些学生和家长的自尊心。

其次呢,我怕有显摆的嫌疑。虽然我和我的家人十分明白,家里出了两个北大生,其实真的没有什么了不起,在全国也绝不是个例,两个硕士生,更是不足为奇。像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节目曾有一期,一个叫李昌钰的人,兄弟姐妹13人,全部攻读了博士学位。相比之下,我们家又何足挂齿?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又有什么可写,有什么可聊的呢?

但是,理性地讲,要说两个孩子先后上北大、读研,我们一点不激动、不兴奋,那也是假话,或者说是一种虚伪。北京大学毕竟是全国顶尖、世界名校,是莘莘学子向往的巍巍学府。近几年,北大(本部)理科每年在山西的高考统招生仅有19个名额,考上北大之难不言而喻。可我们家两个孩子都能跨入北大求学读书,肯定是一件高兴的事情。所以,那些时光我和老伴儿,内心的确增添了不少的喜悦与激动,因为,我们20年来的辛苦和执着,终于有了一份不错的回报。看到孩子们有点出息,真是我们做爹妈最大的快乐呀!

自从孩子们上了研究生以后,我们一下子轻松了许多,自以为大功告成,不需要为子女操心了,也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事了。但时间不长,我又陷入了深深的不安。这么多年来,隔三岔五地有人问我:孩子们都是一样的学校、一样的老师、一样的课本,家长们都是十分操心、十分着急、十分期盼,你家两个孩子的学习为什么都那么优秀?甚至有人登门取“经”,询问我们考上北大有什么“绝招”,讲一讲也让大家受点启发!

“绝招”绝对没有,方法也许有点。

于是,又唤起了我写书的念头。

我知道做这件事很难,但也很有意义。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压力,无可推卸的责任。俩孩子上北大,给我带来了快乐,却也带来了一种无法用言语说清的情绪与心情。

如果我能把陪伴孩子那段峥嵘岁月、那些忙碌而快乐的日子真实地记录下来,就可以作为一份特殊的财富留给儿女。也许若干年后,他们会从中领悟人生、珍惜当下,并且在自己子女的身上借鉴其中的有益经验,去认真用心地培养下一代;也许等他们老了,坐在藤椅上,偶尔翻翻这本书,回忆自己奋斗成长的青春年少岁月,会别有一番感慨。或许这本书会对邻居、亲友抑或更多望子成龙的人们提供一点帮助?谁知道呢!各种憧憬,更进一步激发了我想写的冲动。

那么,我究竟怎样写这本书呢?

总体上,我想用大白话、讲故事这种形式,以我两个孩子为主角,把他们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阶段学习、成长的历程,分别以四十个故事呈现出来,力求通俗、生动、有趣、有益。

在内容上,围绕每一个故事,再穿插一些我们在培养、教育孩子过程中,鼓励引导其克服困难、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做法和体会,以期与家长朋友们交流学习,抛砖引玉,取长补短,提供参考借鉴。

我也十分清楚,培养孩子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家庭、学校、父母、老师、同学以及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缺失或偏颇,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长。所以,我的做法或许只对我的孩子有效,我的经验也许只适用于我的家庭,恐怕不能照搬、不能复制。但我的心是真诚的,真诚是最好的礼物!

我用真诚写下这本《我俩孩子上北大》。

如果这本书能对一些家庭产生某种借鉴和启发作用的话,我想应是得益于四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在山西大学教育系上学时,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教育理论知识,使我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便于从理论高度去认识、去指导家教实践。二是我当过教师、从事过教育行政和教育管理工作,有一定的主抓学校教育的实践经验,便于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很好地对接整合,产生合力效应。三是有母爱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妻子李爱萍,太原卫校毕业,长期在县医院妇产科工作,她善良正直、任劳任怨,对孩子总是默默付出、言传身教,和风细雨般地影响着孩子,给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她对孩子的言谈举止、内心情绪有一种天生般的敏感,善于捕捉孩子身上任何细微的变化,和孩子有天然的心灵感应。从她身上,我更多地感受到传统家教的精华力量。四是父辈的家教理念,尽管现在想想,只上过三个冬季私塾的父亲对教育也有所渴求,但却是那样朴素、原始,甚至有点封建落后,而母亲压根没念过书,只是个地道的家庭主妇,一字不识。然而他们对教育的作用却有着独到的理解,对子女受教育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现在的家长,而且始终不惜代价供我们读书,身体力行督促和帮助我们学习知识、修炼品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初始的家庭教育模式,直接影响了我早期家教观念的形成。这方面的内容我把它作为一章,予以叙述。抚今追昔,我们全家都无比怀念我的二老双亲,无比感激他们为我们这个家族创立的重教传统和良好家风!

啰啰唆唆写下这么多话,主要是想说明我写这本书前前后后的心路历程,只求读者朋友能够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增进共识,减少误解;如若这本小书,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为我们的家教事业增添些许正能量,便算是得偿所愿,足矣!

——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