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执业之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调整学习视角

大多数咨询师的基础培训,都是从“上课”开始的,但很少有学习者在开始上课之前,理解咨询师基础培训的课程体系及其设计目的。这就导致很多学习者并不理解自己听到的内容跟未来的临床工作之间的关系,而不少基础课的老师本身也不一定熟稔临床工作,因此亦无法向学习者传达课程的设置目的。于是,学习者只能将过去的学习习惯带入咨询培训中,本应指向实践的课程学习变成了背概念、听故事和应付考试——这种缺乏目的性的学习结果就是事倍功半。

事实上,咨询师基础训练的课程体系并不复杂,其设计目的也相对清晰,学习者完全可以预先了解,然后按图索骥,最大化自己的学习成果。

咨询师的基础课程通常分成几个大类:

(1)基础心理学课程

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基础心理学课程,通常被学习者理解为心理学的基础,所以学习者认同自己“应该”学习这些课程,却并不明白这些课程在临床上实际就是“个案概念化与临床评估”的基础。

所谓个案概念化,就是指咨询师根据某种心理理论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的理论假设。它是咨询师理解来访者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咨询师选择适当临床干预策略的基础。

而基础心理学课程,其实就是在讲解如何用心理理论理解人:人在某个发展阶段需要完成的社会心理发展任务、特定人格的表征和可能的形成因素、功能不良的情绪表现可能导致的现实问题……学习用心理理论去分析人和心理现象,并推断背后可能的影响因素,正是个案概念化训练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学习者在将基础心理学学习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时经常遇到的困难是,由于受到目前主流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大多数基础心理学知识都是基于第三人称视角的,即主要呈现的是个体作为孤立客体时的特征和表现(如“研究者普遍观察到人在青少年期非常关注他人对自身的看法”)。

而在临床工作中,咨询师更多使用的是第二人称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的知识,即个体作为关系主体时的特征和表现(如“青少年来访者会反复试探咨询师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咨询师本身在与该个体处于关系中时产生的主观体验(如“咨询师感到压力时,可能是青少年来访者在试探咨询师的看法”)。

这些第二人称、第一人称视角的知识很难单纯从听课和阅读中获得,而需要学习者在课下的临床实践、个人体验、生活观察中完成这一转化过程。只有经过了基于个人经验和独立思考的视角切换和信息转译过程,学习者学到的基础心理学知识才能在临床工作中真正“活过来”,成为支持其个案概念化与临床评估的专业资源。

(2)咨询方法课程

咨询基础、助人技术、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伴侣咨询、职业咨询等咨询方法课程,通常是学习者最爱听,目标也最明确的课程。

在学习这些课程的过程中,学习者比较容易落入的陷阱是:

第一,把简介式的课程内容当作该领域的全貌,轻率地评判课程内容,或者误把“知道”当成“理解”“会做”。

第二,期待老师提供具体、公式化、操作性强、即插即用的临床解决方案,自己只要照葫芦画瓢般套公式,就可以成功完成相应咨询。简单来说,就是“你告诉我怎么干,来访者就能好”。

这两个陷阱常常来自初学者对咨询实务过度简化的理解,但还未接触过实务的咨询师确实也很难凭空想象实务的情况。我们会在后面章节中讨论课堂与实践的差距以及临床世界的多样性,给初学者一些更直观的信息,但在这里首先需强调的是,无论学习者想象中的咨询实务为何,都需要尽早放弃套公式做咨询的想法,并且越早放弃越好。

学习者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某种疗法只要按照既定的方法步骤就可以成功完成,且这些方法步骤高度具体、随时可行,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开发一个程序来完成这些干预呢?即使今天这套程序还没出现,相信很快也会有人着手开发。毕竟,电脑可比人脑经济便利多了。

只有那些需要复杂思考能力、敏锐感受力、独特创造力和深厚人性的工作,才需要咨询师这样受过复杂训练和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来完成。而正是咨询工作对动态性、复杂性及对经验和人性的高要求,为这个职业提供了安全壁垒。

如果学习者希望成为一位长期执业的咨询师,就不得不正视这个现实,即咨询绝不是听点理论、学点技术就能做好的。基础培训阶段的咨询方法课程是指月的手,它们的目的是为咨询师指明前进的道路,并为他们的临床发展准备“第一桶金”。接下来,才是真正的征程。

(3)心理科学训练课程

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统计、心理测量与评估、论文写作等心理科学训练课程,有时候也包括认知科学之类的核心科学课程,这些通常是最令学习者头痛的。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不打算做科研的他们要学这么多科研方法论,这些课程跟他们未来的实践到底有什么关系。

事实是,确实有关系。这些课程指向的,是咨询师独立思考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心理咨询是一个科学、循证且不断发展的学科,咨询理论日新月异,临床疗法也不断推陈出新。咨询师在工作中既要看到临床实践的真实情况,也要了解学科研究的实时发展,判断不同理论疗法在临床上的实用性和必要性,还要根据具体工作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优化自己的能力结构。

在现实中,每个理论都会强调自己的独创性和重要性,每个疗法也都会宣传自己的必要性和全面性,并不存在一个绝对权威可靠的声音会像中学背的文史课答案一样,给每一个理论定性,论断每一个疗法的价值——这些全部都需要咨询师运用自己的学术能力去判断,然后结合自己实践经验去应用。

心理科学训练课程提高咨询师对理论和疗法的判断和甄别能力,并通过一系列学术训练(如搜索相关文献、梳理发展源流、理解研究方法、检视临床数据等),系统提高学习者的逻辑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大多数咨询师能够达到执业所需的基本学术基准线,即我们第一章中提到的咨询师所需具备的主要基本条件之一。

如果学习者存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短板,这些课程将是他弥补漏洞的最好机会。有时,也是最后的机会。

(4)咨询执业课程

咨询伦理、咨询师生涯发展、多元文化基础、临床实习等与咨询执业有关的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对学习者进行心理咨询的职业启蒙,引领学习者进入咨询师的专业世界中。就像过去的学徒会从老师傅那里了解行内人的生存状况,学到行内的规矩禁忌,逐渐成为其中的一分子一样。

咨询行业中真正的“帮带过程”实际上是在临床督导中发生的,而执业相关课程则更多的是给学习者一个理解自己行业的框架,并将一些行规和行业现状介绍给她们。通常进入这个部分的课程时,咨询师的基础培训也逐渐接近尾声。绝大多数咨询师都是抱着某种理想主义心态进入这个行业的,而此时就是理想照进现实的开始。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咨询伦理是完美的,但践行它的人却不可能是完美的;咨询的目标是美好的,但咨询者与被咨询者面对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苦痛;咨询师的愿景是光明的,但走向光明的执业之路却满是荆棘。

接纳行业与自身的现状,并在执业与实习课程中成功承受现实的第一次打击的学习者,就为自己赢得了走上成为咨询师之路的资格;而那些不愿接受这些现实的学习者,则可能逐渐走向其他行业——这对咨询行业和他们自己都是一种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