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议社会主义资金利息率的作用
社会主义条件下,资金利息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是由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各个企业都是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是有着不同经济利益诉求的经营主体,与之相联系的各个企业都有着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经营自主权。企业及其职工所具有的物质财富都是通过货币的价值尺度去衡量考核的,一定量的物资表现为相应数量的货币资金。这些资金运动和转移,在企业内部,与外部均有着广泛的联系;与银行和别的企业均会发生信用关系,相互之间借贷资金,使资金的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甲企业因使用乙企业的资金而支付利息,作为对乙企业资金所有权的报酬,乙企业通过让渡资金的使用权,向甲企业收取利息,使在本金之外又附赠了一个资金量。因为这种资金的让渡,就其本质意义来说,是乙企业所占有的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使用权的让渡和转移。如果毫无所获地让渡这种资金的使用价值,是对乙企业的经济利益的损害。
我国各专业银行是经济实体,作为经营货币资金这个特殊商品的企业,是资金存贷关系的中介人,在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它吸收企业、居民个人的暂时闲置资金,形成银行的存款资金,并按照既定的利息率,依据存款数量及存储时间支付利息。对于储蓄者来说,货币资金存入银行,得到增殖,在本金之外,多了一个利息。另一方面,银行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规划的要求,给企业发放固定资金贷款或流动资金贷款,并按照资金有偿使用的原则,向借款企业收取本金和利息。当借入的资金量、利息率一定时,企业占用贷款资金时间与所付出的利息成正比,占用的时间越长,支付的利息也就越多。
银行经营的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资金,其所有权属于国家,但其使用权却分属于不同的经营主体,企业在使用银行贷放的基本建设资金时,向银行支付一定的利息,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属性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经济利益和经营自主权的体现,使用建设资金与支付建设资金利息是权利与义务的结合。应该说,如果不承担支付利息的义务,使用经营建设资金的自主权也同样是不能存在的。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要引进国外市场一部分资金,允许外国企业在我国进行投资,向国外银团借款,这些投资和借款,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有偿使用,必须签订合同,向贷款方支付利息。
资金计算利息,表现在多方面,既表现在流动资金方面,又表现在固定资金方面,既表现在资金的货币形态方面,又表现在资金的实物形态方面。马克思提出:作为资本贷放的商品,“不管它们的形态如何,也不管它们的偿还会怎样受他们的使用价值的影响,都永远只是货币资本的一个特殊形式。因为这里贷放的总是一定的货币额,并且利息也是按这个金额计算的。如果贷出的既不是货币,也不是流动资本,它就会按照固定资本流回的方式偿还。贷出者定期得到利息,并得到固定资本自身的一部分已经消耗的价值,即周期损耗的等价物。贷出的固定资本中尚未消耗的部分,到期也以实物形式还回来”(《资本论》第三卷第384—385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在这里,马克思还明确地指出,房屋、船舶、机器等都可以作为固定资本贷放。
马克思所讲的虽是资本贷放不是资金贷放,资本与资金所体现的是不同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关系,但就其增殖职能来说,资本所具有带来剩余价值的职能,而资金也能够带来剩余产品。不论是剩余价值还是剩余产品,衡量价值一般都表现为一定的货币量。因此,马克思关于资本利息的理论对我国目前经济建设的实践也是适应的。
利息率由平均利润率来决定,利息率的最大值以不超过平均利润率为限,其最小值为零,且受着借贷资本供求关系的影响。
社会主义条件下,资金利息率除了受资金利润率和资金供求关系的制约外,还受着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是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属于国家需要鼓励发展的产品行业,利息率就低;属于应该抑制、限制的长线产品行业,利息率就高。例如,我国对长、短线产品行业建设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率的高低就有明显的区别:农林牧、煤炭、建材、节能措施项目等,年利率为2.4%;电子、纺织、轻工、原油加工、石油化工等项目,年利率为4.2%;而长线产品的建设项目和在能源紧张地区搞的耗能高的产品的建设项目,年利率为12%。
二是受投资风险大小的影响。投资风险越大,所承担的潜在的损失也就越大,资金贷出者所要求的利息率也就越高。反之,就会相应地降低,投资偏好也就大。像大庆油田开发,风险小,世界银行愿意低息贷款,帮助开发;沿海油田勘测开发,风险性大,借贷资本家和国外银团就要求提高利息率。
三是受借款人信用的影响。过去一段时间内,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对建设资金的利息重视不够,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未实行“拨改贷”以前,资金不计利息,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国家财政资金无偿拨付使用,地方、企业向国家盲目争项目、争投资,而忽略投资资金的使用效果,不搞经济核算,不计建设工期,投资实报实销,致使建设周期延长,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低,资金使用效果差。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一五”时期为83.6%,“二五”时期为71.5%,“四五”时期降到61.4%(“三五”时期统计数字出入误差大),“五五”时期为74.6%。近几年来,在一些部门行业搞了拨款改贷款,实行基本建设投资资金的有偿使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有所提高,1982年为74.4%,1983年为76.3%,仍没有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每百元资金(固定资产原值与定额流动资金之和)提供的税利,1957年是27元,1965年是24元,1976年下降到15元,1981年以后的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一直是在17.5元左右徘徊。
在国际交往中,吸收引进国外贷款资金时,缺乏利息观念和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往往是工程未上马,或是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时,甚至项目根本未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就过早地与外商签订贷款合同,支付大量不必要的利息,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以基本建设项目来说,投资资金计不计算利息,经济效果评价的结论大不一样。假设有一个建设项目,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五亿元,项目建设围期为三年,投资资金支出数,第一年、第二年均为二亿元,第三年为一亿元,第四年竣工投产,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当年及以后各生产年度每年实现净税利1亿元。如果投资不计利息,该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包括建设期)为8年,投资税利率为20%。如果实行有偿使用,按10%利率进行复利计算,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项目投资的本利和为5.9亿元,其中利息为9000万元,若每年用于偿还贷款的资金为1亿元,该项目的贷款回收期则为11年半(包括建设期),而不是8年。投资税利率为17%,而不是20%。显然,后者的评价结论更为合理。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制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建设资金不足,我们需要办的事情很多,故不论是企业生产领域还是基本建设领域,实行资金有偿使用,节约使用建设资金,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占用,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显得尤为必要。它对于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缓和资金供需矛盾,平衡财政收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国外工商业者、银团以及外国政府在我国投资资金将与月俱增,而国际金融市场贷款利率多在10%左右,有的高达14%以上。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会算经济账,在与外商打交道时,脑子里要有个利息观念。否则,就会上当吃亏,于国于民于己都不利。
(原载《广东金融》198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