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直播间:古人破防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科举:正途

但是,有人不考试,依靠家中的势力、人脉,也能进入好大学啊。但你试想:如果没有高考,我们寒门子弟是不是连机会都没有?直接给你来一个【世卿世禄】!你哭都没有地方去哭!

“科举制。”高帆道:“第一个优点,就是公平。”

这一刻,唐朝位面。

李世民骄傲道:科举之后,天下英雄都入我彀中!

其实,你唐朝的科举,也并不完善。科举选拔出来的,也大部分是大家族的子弟。直到黄巢杀到了长安城,所谓: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世家大族,被黄巢一扫而空!

那黄巢为什么造反?

还不是参加科举考试,遭遇失败······真正严格的科举考试,是从北宋开始。

//////////

“科举制的第一个优点,就是公平!”高帆继续道:“只要你努力学习,就能进入朝廷。”

“而科举制的第二个好处,就是可以扩大:统知基础。”

哦?

怎么说?

“在之前的方式中,不管设定方式的人,最初是怎么想的,最后都会变成类似世卿世禄的存在。”

也就是被大家族掌握晋升的通道。

“由此,自然是这些士族、大家族,最支持朝廷。”

士族,就是朝廷的根基。

因为大部分的臣子,都是士族子弟。

“相反,在科举制下,”高帆道:“普通大地主,甚至中小地主的子弟,因为都可以通过考试,进入朝廷,所以,他们也都支持朝廷。”

基础。

扩大了基础!

哪怕我只是一个小地主子弟,但是,只要我努力学习,就能进入朝廷。由此,我自然是支持朝廷的。

相反,世卿世禄之下:既然我永远没有机会进入朝廷,那我还支持朝廷么?

自然不!

“最后,”高帆道:“科举制,还大大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使更多人掌握了知识。”

的确。

之前我作为一般人,学习做什么?

而现在,我虽然是一般人(比如中小地主的子弟),但是,只要努力学习,就能进入朝廷当大臣,我自然也开始认真学习起来。

“总之,”高帆道:“科举制,是我们古代选拔人才的巅峰!”

“隋唐,开启了科举制度,但不完善。”

“从北宋开始,有比较严格的科举考试。”

“到了明清,科举制来到历史上的巅峰时期!朝廷大部分的臣子,都是科举考试而来!”

“这里说一个题外话。”高帆道:“我们看一些电视剧的时候,比如【知否】,其中就提到了封荫和科举两条路。”

“比如电视剧中的梁家六郎,就吊儿郎当,不愿意刻苦学习,但是,却也可以得到一个【封荫】的机会,进入朝廷。”

“而齐小公爷,却认真学习,最终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朝臣。”

“那这两种方式,有什么不同么?”

“简单来说,”高帆道:“在宋朝,科举走出的朝臣,更受认可,更受重用!”

“他们,被称之为:正途!”

“比如,到了尚书这个级别,几乎都是科举走出的进士。”

“封荫或者其他手段,进入朝廷的朝臣,很难走上高位!可谓凤毛麟角!”

简单说,你是考试考上来的,周围的同事,你的属下,你的上司,都对你是认可的。

你是考上来的么。

光明正大。

但是,如果你是依靠父亲的封荫,这才得到一个朝廷职位,那周围的人······当然,不是说封荫,就绝对没有机会。但是,宋代明清,到了侍郎、尚书这个级别,几乎清一色的都是科举的进士!(清朝旗人除外)

科举,被世人称之为【正途】!

你靠父辈的封荫?因为你老子是大臣,有了功劳,由此获得赏赐,让你也成功进入朝廷?

那,就是没有出息了。

当然,并非所有的进士,都能当高级别的臣子。只是,你是进士考上来的,那就有这个可能。

“所以,电视剧中,齐小公爷得到认可。而梁六郎,则被鄙夷。”

封荫,也是一个路径。简单说,就是你的父辈立功了,受到皇帝的赏赐、恩典,由此,作为儿子的你,也能进入朝堂。但是,却没有科举那样有底气。封荫,也不是没有晋升的可能,但是,可能性更低。

呼。

终于说完了这个问题,高帆喝了一口茶水。

而此时,各个位面的人,却都轰动了!

秦朝位面。

秦始皇看着天幕,手握宝剑,冷冷道:“什么?朝臣都由科举考试而来?世人都尊崇文绉绉的儒生?那我华夏【尚武之风】何在?”

的确如此。

科举制,导致民间文风鼎盛,同时,却也压抑了尚武的风气。在科举制之前,比如宋代之前,我中原民间,有很强的尚武风气!唐朝,所谓【出将入相】,那就是说一个人才,外出可以当武将、大帅,回到朝廷可以当宰相!

这在【重文轻武】的北宋,是难以想象的。在宋代,你就算是狄青那种级别的武将,也休想在朝堂上有什么地位可言!

在文臣眼中,你武将算个屁啊!你就算打一百场的胜仗,也不如科举考试出来的儒生!科举制,不是没有缺点。自从科举考试盛行后,中原民间从尚武,变成了崇文。人们羡慕的对象,从少年武将变成了状元郎。

宋代所谓: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

也就是说,考上进士状元,才是好男儿!你一个武夫,算什么好汉!

科举制,也并非没有缺点啊,当然,它的缺点还有很多······

西汉位面。

汉武帝看着天幕,陷入了沉思中。这位雄才伟略的君主,反复思考天幕高仙人说的话,最后有了决定:“今后,我大汉选拔人才的方式:察举制、征辟制和科举制并行!”

哦?

两种方式并行?

高仙人,不是已经将察举制、征辟制的弊端,说得清清楚楚了么?为何,你还坚持这种落后的方式?

“方式,没有落后不落后,只有适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汉武帝睿智的眼睛中,目光一闪。

的确。

你以为古人都是傻瓜?不就是一个考试么,古人都想不到?一直到了隋唐,这才发明出来?考试,又算什么新鲜的发明?

那为何隋唐之前,就不用考试呢?

原因很简单。

各种方式,都有对应的【生产力水平】。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哦?

高帆道:“简单来说,在两汉南北朝的时候,生产力落后!”

“那个时候,知识几乎都掌握在大家族、士族的手中,所以,看起来漏洞百出的察举制,征辟制没有问题。”

的确如此。

那个时候,生产力十分落后,能学习知识的人,几乎都是大家族的子弟!就说一点吧,能大范围使用的纸张,都是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在纸张之前,书籍只能写在竹简上。秦汉的时候,也有纸张,但是纸张的价格太过昂贵。

是东汉的时候,出现了廉价的,可以大规模推广使用的纸张。

蔡伦是改进了造纸术,不是发明造纸术。

你想,战国西汉的时候,书籍只能写在竹简上,那一根竹简,才能写几个字?所以,有了【学富五车】的说法,其实,五车的竹简,也没有多少内容!如果放到现在,每一个初中生学习过的知识,写在竹简上,都有好几车!

哦?

现在初中生都学富五车了?

因为一根竹简,它也写不了几个字。

所以,在秦朝,在两汉南北朝,知识的传播途径很有限,能掌握治理天下学问的人,几乎都是士族子弟!所以,察举制啊,九品中政制啊,在当时也是合理的!因为那个时候,能掌握知识的人,大部分都是士族子弟。

所以,选拔出士族子弟进入朝廷,问题不大。

可后来呢?

到了隋唐的时代,社会生产力大大提升!廉价的纸张,让更多人掌握了知识!偏偏,除了士族子弟,这些普通的读书人,没有进入朝廷的机会!察举制?九品中政制?之前就说了,其中的漏洞太大。

隋唐能推广科举制的根本,就是民间出现了大量掌握知识的平民子弟!这些人,却无法进入朝廷。所以,由此才开始了科举制······

古人,并非就想不到考试这种方法,只是之前,知识都被大家族垄断。

所以,他们自然倾向大家族的子弟,进入朝廷。

一切的一切,都决定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

唐朝位面。

李世民道:“我岂能不知道,我朝的科举制,依旧有很大的缺陷?”唐朝的科举制有很多缺点,第一,就是不糊名!阿?也就是说,在阅卷的时候,考官就知道这文章是谁写的。

这,还有什么公平可言?

如果考官和某个考生有关系,那岂不是就能让这个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文章是不糊名的!

其次,考官不仅仅看考试中的文章水平,还会参考考生平时的名气!

什么?

参考考生的名气?

比如,某个考生,平时做了很多著名的诗篇,流传很广,脍炙人口,由此拥有了很高的名气和声誉。那,他就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所以,明白了吧,为何唐朝出现了那么多的名诗?因为你只要做一些诗词,有了名气,也许就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

名气!

但是,这个名气,也是可以操控的。比如,我来京师考试,不好好的学习,但却成为一个【社交达人】!我,提前结交一些名人啊,请他们喝酒聊天啊,赢得他们的夸奖和青睐啊。这样,我也有了一些名气,岂不是能通过科举考试?

其中的关键,是不是暗中送了礼物,甚至金钱······

等等,总之,弊端很大。

“朕,并非不知道本朝科举的弊端。”李世民叹息道:“但是,世家大族的影响力,实在是很大。”

“所以,朝廷在很多方面,不得不偏向世家大族。”

你就看看唐朝的宰相,有多少是世家大族出身?

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朝的科举制度,并不完善啊。

因为当时的世家大族,依旧拥有很强的影响力,直到:黄巢之乱!

还有唐朝覆灭后的五代十国!

连续的战乱,彻底摧毁了世家大族的根基。所以,北宋之后,开始严格的科举考试。五代十国的混战,让曾经的门阀贵族,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北宋位面。

宋真宗赵恒,满意的点点头。这天幕提到宋朝,往往说了很多负面的消息,什么一代车神啊,什么两次【唇亡齿寒】啊,什么崖山必然失败什么的。但今天,终于说了我大宋的优点!那就是科举取士,文教天下!

这赵恒,不由得意的说道: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斤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宋朝皇帝,亲自作诗劝导年轻人读书,可见宋朝对科举考试,对读书人的重视。

明末位面。

京师,煤山,歪脖子树前。

崇祯皇帝,拿着带血的宝剑,踉踉跄跄的来到树前:那宝剑,刚刚砍断大明公主的手臂!崇祯皇帝看着天幕,却哀鸣道:

“科举考试?”

“选拔文臣?”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其中,文臣尤甚!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文臣不合心,武将不用命,我朝文武皆可杀!”

科举考试,弊端很多,其中一点就是由此诞生了,强大的,历经各朝各代的【文臣集团】!

文臣集团的出现,是好是坏?

当然,那是另一个问题了。

叮!

“宿主完成历史问题!获得1000知识点!”

“由此,开启今天第九个历史问题:为何我中原王朝的国祚,都无法超过三百年?”

哦?

明末位面,正上吊的崇祯皇帝,好奇的看着天幕的解说。他被勒得喘不过气来,而旁边的王承恩大声道:“恭送大明皇帝上路!”

比如明朝存在的时间:276年。

而之后,清朝存在的时间:268年。(入关后开始计算)

唐朝存在的时间:289年。

这是为什么呢?

为何我中原的王朝,国祚无法超过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