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细盐
张陌吩咐在一旁听候的陈卓,却没有说明为何要请二族而来,陈卓也不多问,便去请了。
一个时辰后,陈卓回来禀报说已经通知了二家,张陌点头,通知就行,至于他们来不来并不在意。
他的想法很简单,细盐需要寻找一些商贾,他首先考虑蒙西二家,如他们应邀而来,那买卖自然成,如果不来,便是双方无缘,张陌也不好强求,自会寻找其他商贾。
他不会跪着请人赚钱。
当然,还有一个想法是,看看这些老氏族有几个不喜他的,又有几个将他当作县长。
不多时,有氏族的人来了,却只有西族,张陌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便也不执著。
如此看来,郿县三大老氏族也只有西族给自己面子,其他两族不将他放在眼里。
“他们会后悔的。”张陌低声呢喃,“西族不错,或许可以取而代之。”便接见了西族。
西族来人正是西族长三五子,这些人态度还算恭敬,来到之后马上行礼,张陌也回礼,便开门见山说出邀请的原因。
“西族长,今日唤你们前来便是想谈谈和你们合作贩卖盐之事。”
西族长本以为县长唤他们过来乃为了给一个下马威,此刻听来并不尽然,但听到合作贩盐,兴趣不算很浓。
目前郿县指定盐商乃三大老氏族,也就是说西族也是盐商之一,本身就和公家进行着合作,此刻一提便是多此一举。
张陌似乎看出他的心思,却也没有责怪意思,便从旁边拿来一包东西,正是细盐。
谈,只是一个过程,即使谈得再深刻,没有实物支撑,一切都枉然。
细盐是从示范县里拿出来的,他专门挑了表面上没有多少广告痕迹的。
“西族长猜猜这是何物?和盐有什么区别?”
西族长注视着张陌手中之物,甚是奇怪。
那不知材质的外面看之非常细腻,上面画作虽很简单,却是异常逼真,能清晰地看到里面之物。
“这是甚?”他伸过手去接过此物,发现非常柔软,完全没有硬物的滞碍感。
“这是盐。”
张陌看到他疑惑的样子,便不卖关子。
“盐?”西族长更奇怪了,此物和盐差别太大,他不敢相信。
作为盐商,盐的来历和制成还是比较清楚的。一般盐有海盐、井盐、矿盐等,弄出来的海盐大多是结晶块的粗盐,颗粒不大,虽有杂质,却吃不死人,价格也比较高。
其实质量最好的是井盐,大多的板盐就是井盐,因为生产技术有限,不懂得过滤等手段,用来吃的也比较原始。
因开发技术比较有限,前两者产量有限,供应市集的也比较少,导致价钱偏高。
其实最多的是矿盐,不过矿盐所含的杂质比较多,很容易吃死人,一般人家不会使用矿盐,当然,当人穷到无法买得起盐时,可能会有人铤而走险吃矿盐,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当然,现今也是有经过加工的盐的,不过也是粗略加工,质量比较好的要说青盐,即使是青盐,和眼前的盐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完全无法比。
“确切来说,这是细盐。”
张陌将盐袋撕开一个口子,将里面的细盐倒出来些许,放到西族长手中,“你触摸一下,再尝尝。”
西族长侧过头,仔细地看着手中之物。从颜色来看,的确和盐有几分相似,不过这质感、这形状完全不是盐可相比。
轻轻一触,竟细软如沙,甚有观感。轻轻地捏了一小点放到嘴里,下一刻竟瞪大了眼睛,惊道:“竟还真是盐,而且此言入口即化,咸味更纯,没有苦涩,妙,太妙了。”
西族长惊喜连连。
“这便是细盐,是粗盐无法相比的。”张陌趁热打铁说
西族长点头,他知道县长所说的粗盐便是寻常贩卖的盐,寻常盐咸中带有苦涩,色泛黄,无论是从卖相还是味道上看,都是此称之为‘细盐’的盐更妙,要是放到市集,必定会引起疯抢。
“此盐是如何制之?有多少?价格如何?”
商贾出身的他嗅到了巨大商业价值。
张陌笑了笑,这算是引起了白族长的兴趣,当然,如此之物任谁也无法拒绝,回应,却撇开如何制之。
实乃现代盐的制法比较复杂,他也是一知半解,选择略过。
“此盐要多少就有多少,价格目前还未定,本长认为和寻常盐相差无几,必要时候还能更少。”
盐在这个时代并非每家每户都能买得起,就如陈孔一家,在里聚算是殷实的了,可家中盐的储量应该不多,甚至将之当做珍贵之物,否则也不会在宴请时放之菜肴中的盐那么多。
其实这是一种待客之道。
盐如此珍贵的东西放那么多,以示对客人的看重。
盐之所以显得如此珍贵,这和盐税有关,由‘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就可看出一二,正因为如此,即使大秦拥有着不少盐矿,盐价也居高不下,导致一般人家消费不起。
其实盐是大众所需,一般人家即使觉得盐贵,也要简衣缩食来购买,实在盐可以调味外,还有其他用途,是必不可少之物。
但如此一来便会使一般人家愈发穷苦。
所以,如果能适当降低价格,让之不再成为珍贵之物,能在一般人家能承受的范围之内,那盐就能得到推广,同时也是利民的一种手段。
听到要多少就有多少,西族长眼前一亮,对张陌的态度更恭敬几分,连忙问:“县长打算定价几何?”
这是他关切的问题。
张陌斟酌着,就前身对盐价的了解,此刻的盐价应该在一石一百钱左右,也就是一斗需要十钱。
从现代角度来看,一斗就是12斤,一斤值0.83钱,现代的盐一包大概一斤,也就是说,现代的一斤袋装盐只要0.83钱,这放在现代应该不贵,但在大秦却不尽然。
大秦重农,产出的粮却要面临繁重的赋税,所剩并不多,能解决一家日常口粮就算不错了,很难再拿出多余粮换来钱币。
所以放在现代很便宜的盐,在大秦却是贵得很。
“半钱。”
张陌毫不犹豫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