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洞察:认知、行为与体验的心理奥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用户心理的影响机制与对策

第一章
高校教师线上授课的效果

一、引言

线上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线上授课效果、学生的线上学习效果等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由传统课堂教学到线上教学的转变,对师生双方、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线上教学平台和虚拟教学环境成为影响线上教学及其授课效果的重要方面。

传统教学中授课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教师、学生、助教)”“环境(教室)”及其之间的互动上。研究人员利用问卷调查[1]、实证研究[2,3]等方法对授课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从人的方面进行考虑,作为“教”的一方,教师的内在特征如教学能力[4]、教学态度[5],以及教师的外在表现如教学策略[6,7]、教学反思[8]、教学评价[9,10]都是授课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学”的一方,学生的内在特征如学习能力[11]、态度性格[12]、动机目标[13,14],以及学生的外在表现如学习行为[15,16,17]也能够对授课效果产生影响。在环境方面,教学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因素也被纳入研究范围,教学氛围[18,19]、学校环境[20,21]和家庭环境[22]等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授课效果产生影响。在互动方面,师生关系[23]、互动方式[24,25]、互动效果[26]等重要因素成为研究重点。

在线上教学中,教师、学生、助教(即“人”的要素)通过其各自的电脑、手机等设施和线上教学平台[即“机(平台)”的要素]进行学习、互动;教师、学生、助教与各自的上课设备在网络环境下形成线上教学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又在互联网支持下构成分布式线上教学环境(即“环境”的要素)。这三个要素构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人因工程学所指的“人-机-环境系统”。在线上教学活动中,线上教学平台是教师、学生、助教之间沟通的载体和媒介,有的研究人员利用眼动追踪[27]、数据分析[28,29]等方式对教学平台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教学平台特性、教学平台功能及教学平台课程体系进行细致分析。此外,对于教学环境的改变,有研究表明线上虚拟环境如在线教学资源[30,31]、在线教学氛围[32,33]也是授课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传统课堂到线上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给师生、学校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线教学活动的授课效果也成为关注的焦点,但现有研究中从系统论的角度对线上教学进行全面分析的较少,授课效果的影响机制也尚未明晰。本研究从人因工程学“人-机-环境”系统论的角度,应用因子分析法和决策实验室法探究线上授课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寻求提升线上授课效果的策略。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因子分析法及决策实验室法展开分析和研究。从“人-机-环境”系统论及其三要素的角度,对线上授课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广泛搜集,整理得到基本影响因素。以因子分析法提取并归纳出主要影响因素。为了揭示问题内在逻辑关系,对以决策实验室法问卷调研收集的数据进行运算和分析,从而发现线上授课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

1.基本影响因素确定

从“人-教师”、“人-学生”、“机-硬件软件”、“环境-居家环境与虚拟环境”、“人-人互动(教师与学生)”、“人-人互动(学生与学生)”、“人-机互动”、“人-环境互动”及“机-环境互动”九个维度对影响因素进行收集,并进行整理和归纳,得到了115个基本影响因素。

2.主要影响因素提取

邀请参与过或正在参与高校线上教学活动的教师分别判断115个基本影响因素对线上授课效果是否具有影响,以及(有影响时的)影响程度。共回收有效问卷79份,其中41份来自男教师,38份来自女教师。这些受访教师的年龄均处于25至59岁之间,授课门类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及艺术学。在地区分布上,40.5%(32名)的受访教师位于上海市,其余受访者分布在湖北、湖南、浙江、广东等18个省市。

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分析结果中,总方差解释率为84.372%,所提取的20个公因子能够反映出较高的信息量。

将20个公因子进行概括和描述,得到20个主要影响因素(MIFs),如表1-1所示。

表1-1 主要影响因素

(续表)

3.线上授课效果问题的内在结构分析

以20个MIFs制成决策实验室法问卷,邀请受访教师分别判断任意两个MIFs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影响强度。限于决策实验室法问卷调研的答题复杂性和工作量,研究人员一般使用小样本量,例如在一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问题研究中,样本量为10份[34];在一项关于中国加氢站发展的影响问题研究中,样本量为13份[35];在一项关于可持续产品开发的研究中,样本量为15份[36]。本研究中将决策实验室法问卷拆分为三部分分别加以发放,并且发放时间均间隔5至7天。此次调研共回收有效数据22份。

(1)MIFs间综合性影响强度的分析。对22份有效数据进行平均化处理后得到直接关系矩阵;经过决策实验室法分析得到直接/间接关系矩阵,如表1-2所示。求出该矩阵所有元素的四分位值Q1为0.348,以该值为阈限值衡量两个MIFs之间的影响强弱。若矩阵中某个元素对应的行和列中的所有值都低于阈限值,表明相应MIF对问题结构的影响极为微小。因此后续探讨中可不用考虑该MIF。这里,“教师得到学校培训,教学过程受学校监控”(MIF19)及“教师的外语水平”(MIF20)的影响作用可略去。

表1-2 直接/间接关系矩阵

注:加粗的数值表示该数值不小于阈限值0.348。

(2)关键影响因素的挖掘。计算出每个MIFs所对应的中心度(D+R)和原因度(D-R)指标的值,如表1-3所示。中心度表示某个因素的影响强度在所有因素总体影响强度中的相对权重,原因度表示某个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或受其他因素影响的程度。从表1-3可见,“线上教学平台有互动性,学生课堂参与积极,师生互动融入教学活动”(MIF4)中心度值最大。这表明MIF4是影响线上授课效果的最关键因素,对教师线上授课效果问题具有支配性影响作用,是提升线上授课效果的最重要抓手。

表1-3 中心度值与原因度值排序

(3)MIFs间影响关系及其强度的直观表达。以中心度(D+R)值为横轴、原因度(D-R)值为纵轴建立笛卡儿坐标系,根据直接/间接关系矩阵进行因果图的绘制,将MIF间影响关系及其强度直观表达出来,有助于接下来分析问题的影响机制。因果图如图1-1所示,图中箭头方向表示一个因素影响另一个因素的方向,实线表示其影响程度较强,虚线表示影响程度较弱。求出直接/间接关系矩阵所有元素的四分位值Q3为0.383。影响强度大于0.383时用实线表示,大于0.348而小于0.383时用虚线表示。

图1-1 因果图

(注:图中数字代表对应的MIF序号,下文同)

三、线上授课效果的影响机制分析

如表1-4所示,对线上授课效果问题起主要支配作用(中心度值居前几位)的MIF依次为:“线上教学平台有互动性,学生课堂参与积极,师生互动融入教学活动”(MIF4)、“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和习惯,教师、学生和家长有互动,师生关系平等、教学氛围愉悦”(MIF3)及“学生的学习专注力和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MIF7)是授课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而“学生得到家庭、社会、同学和教师的支持,学习小组人数适当”(MIF14)、“教师的外语水平”(MIF20)、“教师得到学校培训,教学过程受学校监控”(MIF19)对授课效果影响较小(见表1-3)。对其他因素总体上施加影响(原因度值居前)的MIFs依次为:“教师得到学校培训,教学过程受学校监控”(MIF19)、“教师与学生通过稳定的网络和完善的直播设备查看线上教学平台资源(课程录像和在线材料等)”(MIF2)及“教师的外语水平”(MIF20)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大。而“学生之间协作分工、共享互助、有效交流”(MIF10)、“线上教学平台有互动性,学生课堂参与积极,师生互动融入教学活动”(MIF4)及“学生进行在线自测,增强科学精神和素养,提高在同学之中的竞争力”(MIF16)主要受其他因素影响(见表1-3)。

表1-4 中心度值与原因度值排名前三的MIFs

由图1-1可见,“教师与学生通过稳定的网络和完善的直播设备查看线上教学平台资源(课程录像和在线材料等)”(MIF2)、“线上教学平台功能全面,例如教师发布考卷、随堂测试、在线评卷,学生阅读在线文本、观看视频、完成测试和作业等”(MIF5)及“教师备课有广度和深度,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讲课由浅入深、突出重点难点”(MIF1)均对其他因素有较大影响。而“学生之间协作分工、共享互助、有效交流”(MIF10)、“线上教学平台有互动性,学生课堂参与积极,师生互动融入教学活动”(MIF4)及“学生进行在线自测,增强科学精神和素养,提高在同学之中的竞争力”(MIF16)主要受其他因素影响。“线上教学平台有互动性,学生课堂参与积极,师生互动融入教学活动”(MIF4)作为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受“线上教学平台功能全面,例如教师发布考卷、随堂测试、在线评卷,学生阅读在线文本、观看视频、完成测试和作业等”(MIF5)、“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和习惯,教师、学生和家长有互动,师生关系平等、教学氛围愉悦”(MIF3)及“教师与学生通过稳定的网络和完善的直播设备查看线上教学平台资源(课程录像和在线材料等)”(MIF2)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由此可见,人-机互动、人-人互动对于增强教学互动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综合分析中心度与原因度指标及因果关系图,可发现:“人-机-环境”系统中“机(平台)”的相关因素,即“教师与学生通过稳定的网络和完善的直播设备查看线上教学平台资源(课程录像和在线材料等)”(MIF2),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力最大,如图1-2所示,它对“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和习惯,教师、学生和家长有互动,师生关系平等、教学氛围愉悦”(MIF3)、“线上教学平台有互动性,学生课堂参与积极,师生互动融入教学活动”(MIF4)、“学生的学习专注力和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MIF7)及“学生之间协作分工、共享互助、有效交流”(MIF10)均具有较强影响,直接或间接对学生间的互动产生影响。其中,“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和习惯,教师、学生和家长有互动,师生关系平等、教学氛围愉悦”(MIF3)、“线上教学平台有互动性,学生课堂参与积极,师生互动融入教学活动”(MIF4)、“学生的学习专注力和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MIF7)为中心度排名前三的影响因素,对线上授课效果的影响作用都很大。

图1-2 MIF2影响路径

此外,“人-机-环境”系统中的教师、学生、线上教学平台的三维互动因素(“线上教学平台有互动性,学生课堂参与积极,师生互动融入教学活动”,即MIF4)是在线上授课效果影响问题上最具支配作用的因素。如图1-3所示,它受到“教师备课有广度和深度,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讲课由浅入深、突出重点难点”(MIF1)、“教师与学生通过稳定的网络和完善的直播设备查看线上教学平台资源(课程录像和在线材料等)”(MIF2)、“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和习惯,教师、学生和家长有互动,师生关系平等、教学氛围愉悦”(MIF3)及“线上教学平台功能全面,例如教师发布考卷、随堂测试、在线评卷,学生阅读在线文本、观看视频、完成测试和作业等”(MIF5)等12个因素的较强影响,受到“学生的学习专注力和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MIF7)、“学生认同院校环境,随时访问在线材料进行课后复习”(MIF8)、“教师的教学风格受认可,制订全面系统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MIF9)、“教师对作业进行过程性评价,最终课程作业以展览形式呈现”(MIF15)等4个因素弱一些的影响,并对“学生之间协作分工、共享互助、有效交流”(MIF10)有较强影响。这表明“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人-人互动”等要素和关系均对教师、学生与平台的三维互动具有较强的影响。

图1-3 MIF4影响路径

四、高校教师线上授课效果的提升对策

基于上述关于关键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的发现和分析,从“教师”“学生”“平台”“互动”等四个角度提出提升线上授课效果的对策建议。

(1)对于教师而言,要了解学生心理和习惯,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文化背景进行备课,由浅入深制订教学内容,并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和习惯,教师、学生和家长有互动,师生关系平等、教学氛围愉悦”(MIF3)、“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文化背景,和学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MIF6)、“教师备课有广度和深度,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讲课由浅入深、突出重点难点”(MIF1),均对“线上教学平台有互动性,学生课堂参与积极,师生互动融入教学活动”(MIF4)具有强影响,并且其中MIF6的中心度值排名第二,对线上授课效果影响较大,这表明教师的内在特征、外在表现及师生互动等方面均能够对授课效果产生较大影响。

(2)对于学生而言,要提升专注力,制定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专注力和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MIF7)是中心度值排名第三的影响因素,并且其对“线上教学平台有互动性,学生课堂参与积极,师生互动融入教学活动”(MIF4)有强影响,这表明学生的个人素质对授课效果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学生应提升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师进行积极互动,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线上学习效果,也有助于教师提升线上授课效果。

(3)在平台方面,线上教学平台应具备发布考卷、随堂测试、在线评卷、阅读在线文本、观看视频、完成测试和作业等功能,同时能增强互动性,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以“腾讯会议”为例,实时的聊天互动群组可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可通过聊天窗口提出疑问,教师进行实时答疑,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推进教学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线上授课效果。“线上教学平台功能全面,例如教师发布考卷、随堂测试、在线评卷,学生阅读在线文本、观看视频、完成测试和作业等”(MIF5)的中心度值、原因度值均排名第四,并且其对“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和习惯,教师、学生和家长有互动,师生关系平等、教学氛围愉悦”(MIF3)、“线上教学平台有互动性,学生课堂参与积极,师生互动融入教学活动”(MIF4)、“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文化背景,和学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MIF6)等6个影响因素均具有强影响,这表明平台的功能性能对线上授课效果有重大影响。

(4)在互动方面,应积极推进教师、学生、平台进行多维互动,将师生互动融入教学环境中,营造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心度值排名前两名的影响因素“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和习惯,教师、学生和家长有互动,师生关系平等、教学氛围愉悦”(MIF3)、“线上教学平台有互动性,学生课堂参与积极,师生互动融入教学活动”(MIF4)涉及教师、学生、家长的三维互动及教师、学生与平台的三维互动,并且其均对“学生之间协作分工、共享互助、有效交流”(MIF10)具有强影响,其中MIF3对MIF4也具有强影响,说明教师、学生、家长的三维互动及教师、学生与平台的三维互动能够促进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学生、家长的三维互动也能够促进教师、学生与平台的三维互动,可见互动是线上授课效果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黄振中,张晓蕾.自主学习能力对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探究:兼论在线学习交互体验的中介作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3):66-72.

[2] Zhu T.Implement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hinking on “Cloud National Examination” in China under the situation of “Online Anti-COVID-19 Epidemic”[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21, 162:1-9.

[3] 王美英,韩艳秋.“问题式学习”教学方法在检验科临床带教的效果[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10):184-185.

[4] 张雪蓉,乔昳玥.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效果分析:以N大学G专业为个案[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4):55-59.

[5] 王晶心,原帅,赵国栋.混合式教学对大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基于国内一流大学MOOC应用效果的实证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5):39-47.

[6] 高琳琳,高晓媛,解月光,等.回顾与反思:微课对学习效果影响的研究——基于38篇国内外论文的元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1):37-45.

[7] 刘智,刘三,康令云.物理空间中的智能学伴系统:感知数据驱动的学习分析技术——访柏林洪堡大学教育技术专家Niels Pinkwart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18(7):67-72.

[8] 杜海清,朱新宁,汪弈.专业导论课教学模式及学习效果评估与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4):85-95.

[9] 郑燕林,秦春生.研究生课程“探究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成与教学设计[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4):69-75.

[10] 贺勇,聂鑫,梁珊珊,等.“线上+线下”形成性考核促进医学检验教学质量提升初探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40(11):1399-1401.

[11] 石莉红,骆艳妮,胡敏华.情景案例结合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9,36(5):65-68.

[12] 赵忠君,郑晴,张伟伟.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2):43-50,65.

[13] 沈欣忆,吴健伟,张艳霞,等.MOOCAP学习者在线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9(7):38-46,93.

[14] Hwang G J,Wang S Y,Lai C L. Effects of a social regulation-based online learning approach on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s and behaviors in mathematics[J]. Computers &Education,2021,160:1-19.

[15] 吴绍靖,易明.中小学教师网络学习行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9):101-107.

[16] 杨婉秋,李淑文.美国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以PhET数学互动仿真程序的研发与应用为例[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9(8):63-72.

[17] 赵嵬,姚海莹.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教学行为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5):46-52.

[18] 黄姗姗,张靖炜,吕文慧,等.虚拟互动实验在经管类实验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7):150-154,300.

[19] 李惠杰,王洁.高校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过程化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39):3-5.

[20] 陈臣,杨炫煌,于海燕,等.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化妆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研究[J].香料香精化妆品,2019(6):78-81.

[21] 薛胜兰.基于智能手机教学互动反馈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7):115-120.

[22] 罗长远,司春晓.在线教育会拉大不同家庭条件学生的差距吗?——以新冠肺炎疫情为准自然实验[J].财经研究,2020,46(11):4-18.

[23] 张慧慧,苏畅.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构建互动高效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4):80-84,96.

[24] 刘海军.构建有效互动的O2O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8(1):49-51.

[25] 孙燕云,何钰,吴平,等.大学物理线上线下混合式大班教学模式初探[J].物理与工程,2019,29(5):85-89.

[26] 江波,高明,陈朝阳.建构学习行为模式发现与学习效果关系研究:基于虚拟仿真的学习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4):95-103.

[27] 王红艳,胡卫平,皮忠玲,等.教师行为对教学视频学习效果影响的眼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5):103-112.

[28] 马宁生,吕璐璐,方恺,等.关联规则在移动学习中学习效果评价的应用研究[J].物理与工程,2019,29(6):89-94,98.

[29] 厉旭云,王琳琳,梅汝焕,等.生理科学实验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评价[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9,39(12):1781-1784.

[30] 陈明选,董楠.数字学习资源情感化设计与效果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9(4):54-60.

[31] 徐丹,唐园,刘声涛.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及其学习效果:基于H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高教探索,2019(3):22-29.

[32] 杜颖,季梅,王辉,等.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实施效果评估[J].经济研究导刊,2019(16):113-114,123.

[33] 刘潇,王志军,曹晓静.基于用户体验的增强现实教材设计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9(11):75-78.

[34] Wu H H,Chang S Y. A case study of using DEMATEL method to identify critical factors in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2015,256:394-403.

[35] Xu C,Wu Y,Dai S. What are the critical barrie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gen refueling stations in China? A modified fuzzy DEMATEL approach[J]. Energy Policy,2020,142:1-14.

[36] Singh P K,Sarkar P. A framework based on fuzzy Delphi and DEMATEL for sustainable product development:a case of Indian automotive industr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0,246:1-15.

(本章发表于《教学学术》2022年第2期,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