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依时用经方——经方时间治疗学
经方时间治疗学是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指导下,依据疾病的发作时间而选方用药的一门学科。其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理论,即人体生命运动,病理状态具有时间周期性及节律性。正如《素问·疏五过论》说:“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
经方时间治疗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伤寒论》六经中“欲解时”的相关经典条文。具体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说:“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15点)。”《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说:“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5~21点)。”《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说:“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3~9点)。”《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说:“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1点~3点)。”《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说:“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3点~5点)。”《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九》说:“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1~7点)。”
经方时间治疗学建立在对“伤寒病,欲解时”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伤寒病,欲解时”,此处“解”字不是“缓解”,而应是“解决”之意,为欲解决问题的时候,这时正邪必有一争。如少阳经,其症状(如口苦)加重多为3~9点,“欲解时”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病情加重或发作,而不是病情减轻。笔者多次临床观察到,如少阳病,多在晨起口苦(少阳病,欲解时口苦),阳明病在15点加重,厥阴病常在后半夜发病或加重。其实,“伤寒病,欲解时”中“欲解时”患者症状到底是加重还是减轻,仲圣在《伤寒论》中早有暗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说:“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日晡,指申时,即15~17点。而日晡之时正是阳明病的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可见阳明病常在其欲解时,疾病表现为出现症状或症状加重——出现发热。
下面表1是经方时间治疗学的核心内容。
表1 经方时间治疗学核心内容
笔者2014年6月26日曾治一男性68岁的潘姓患者,该患者5年前因患直肠癌,行直肠癌手术并行腹部造瘘术,术后无明显不适,未服药物。患者3周前出现夜间2~3点突发性胃脘部胀满、憋气,发作后不能平卧,每晚均发作,曾多处求中医、西医治疗,前医先后给予栀子厚朴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等治疗,而未见寸功。刻下症是胃脘部持续胀满、憋气,每于后半夜2~3点加重,因此夜间突发性憋醒,不能平卧,口干,头颈汗多,头颈胸部自觉热,喜袒露上半身,脾气急,纳可,眠差,每于后半夜憋气醒后即再难入睡,偶有咳痰,量少白黏痰,能咳出,二便可。舌淡暗,苔中根部黄厚腻,脉弦,按之无力。本案患者的主诉是胃脘部持续胀满、憋气,这个症状发作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每于后半夜2~3点加重。当时笔者立即想到了《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九》说:“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后半夜,1~7点)。”考虑依时用经方,故初步考虑用厥阴病的主方——乌梅丸。又患者症见口干,头颈汗多,头颈胸部自觉热,脾气急,脉弦,按之无力。更加印证了符合乌梅丸的方证,故用之以清上温下,结果患者服用乌梅丸原方半剂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