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崩裂:霍妮谈这个时代的基本焦虑与自我挣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淡出视野

霍妮的书籍得到读者的喜爱,她的演讲也深受好评。但在她去世之后,她的贡献却被人们忽视了。她之所以不被世人关注,可能有以下一些原因:

霍妮的女性主义思想在男权社会被打压。作为一位有着自己独立思想的女性,霍妮不惧权威、不畏世俗,忠于自己的临床观察和内心的真实感受,提出的观点挑战了男性的优越感。对于弗洛伊德的追随者来说,这意味着双重的背叛。她击碎了他们对创始者的理想化膜拜,也击碎了他们作为男性生而优越的自负幻想。于是在她去世之后,他们用将她略过的方式进行报复,将她的成就抹去。作为一名女性,霍妮同样走过自卑的心理历程,但她成功地挣脱了女性身份的世俗束缚。她认为男性和女性都在嫉妒对方拥有的、因生理区别自己不具备的功能,并坚持女性应该得到与男性同等的发展权利,而不是阴茎嫉妒理论认为的男尊女卑。男女的差异更多源自文化和人际关系中的后天学习,而不是生物因素。

霍妮作为神经症病人未能痊愈的事实,让许多精神分析理论追随者的理想破灭。霍妮最初带着解决自身问题的渴望进入精神分析领域,虽然她坦诚地面对自己,经过了与知名精神分析学家几年的分析工作和“永不停歇的自我分析”[10],但是她的强迫性行为并没有彻底消失。尽管弗洛伊德早就论述了精神分析的局限性,但世人仍愿意抱着神圣的期待,而霍妮真实的人生事例让他们的希望破灭了。为此,他们愿意忘记这个不够成功的案例,以沉浸在绚丽的梦境里。对真实自我的忠诚和接纳恰恰是霍妮难得的品质,值得世人学习。和所有的理论一样,精神分析理论也不完美,有着局限性,但它仍是通向自我了解的重要途径。承认其不完美和局限性并不影响其在解释心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反而证实了其还在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霍妮的理论与其他精神分析学家相比是简单易懂的,没有过多晦涩的术语,没有建立在古代传说的基础上,也不是婴幼儿期的幻想。她只是从自己和病人的痛苦中洞见了普遍的人性道理,并愿意用平实易懂的语言与众人分享她的发现,不故弄玄虚。听懂的人觉得她不过是讲了一件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却没有发现在她之前无人指出过这件事,这是属于她的创造。

许多人诟病她与异性的关系,其中一些违反了精神分析业内对咨访关系的要求。这些认知仍没有走出男性的优越感。在婚姻中,她与丈夫默认了开放性婚姻关系。至于不可与来访者发生多重关系,在那个时期,对此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的行业禁令。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11]也曾与其病人发生过性关系,电影《危险方法》[12]里就讲述了这段故事。对性关系的强迫性需求是霍妮的神经症症状之一,这种需求伴随了她一生,她对此的坦诚和直白,证明她践行了自己的男女平等原则。

最后,人们对霍妮理论的抗拒源于维持现状的惰性需要。她的理论让人们觉察到自己的神经症问题,证明了神经症是普遍存在的,还提出了“勇于为自己承担责任,通过努力可以完成自我实现,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倡议。她就像闯进了一所神经症病人的疗养院。在这里,放弃型的人懒于认识和改变,靠在墙角晒太阳,什么都不想;扩张型的人沉醉在自己的幻想中,以为只要闭上眼自己就能掌控一切;自谦型的人靠在别人的肩上,想着爱人会为自己带来期待的所有美好。但霍妮扯下大家平和的面具,掀开每个人的伤口,呼吁大家都行动起来,直面自己的痛苦,去迎接更开阔、美好的天空。结果是大家团结起来把她撵了出去,继续重复过去痛苦却熟悉的生活。多数人宁可在宿命论里悲观地重复痛苦的生活,也懒得站起来审视自己的人生、努力做出改变。只有少数人因为过于痛苦或因为各种契机听到了她的话,想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