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范与传承:中华国宝级文物背后的艺术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书法

根据典籍记载,书法脱离文字载体而成为一种艺术,大约在东汉开始成形,传说中的“草圣”张芝是东汉的代表人物之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王羲之出现之后,书法开始迈入极盛时期,自此成为中国艺术史之中数量最多且最兴盛的一种艺术形式。

但是,书法的真正推广,其实不是东汉的张芝也不是魏晋的王羲之,而是唐代的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由于喜好书法,他自己本人也是一个书法家,所以用国家的力量推广书法。李世民在长安城创办了第一个书院“弘文馆”,把官员子弟以及喜好书法的文人集中在这里,并且聘请了三位书法家负责教授书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自此书法成为一种广泛在文人间出现的艺术形式,再加上唐代科举考试迈入成熟期,大概是因为考场作答写考卷的需求吧,文人与书法密不可分的关系,一直持续到清代。

书法艺术不管是“篆隶草楷行”的哪一种字体,除了文字线条美感的讲究之外,与绘画相同也都很注重文字承载的内容。好的书法作品,除了书法线条本身,还要加上文字内容的搭配,如此才是一件优美的作品。

我过去常半开玩笑地说:“写遗书和写情书是不一样的!”这说法虽然戏谑,但也反映出历史上被评价为极品的书法作品的某些特质。书法不是字写得漂亮就是好的字,漂亮但没有灵魂的字,只会被认为俗气而已。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三稿”这些作品的文字内容与书法的完美搭配,完全显露出文字本身的情感张力,这才是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有的特质。

梁实秋在《雅舍小品》中曾说:“书法是一生的事业。”写一手好字,是一个文人应有的基础,但这不只是民国时期的文人而已,其实古今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