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5
中国企业家的良知即创造
吕力
中国管理模式50人+论坛2023年度轮值主席
扬州大学教授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我国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结合近年来出现的“阳明热”,阳明心学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怎样与中国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怎样与中国商业的现代化道路结合起来?
什么是中国企业家的良知?我认为,对于中国企业家而言,创造即良知。
良知是“体”,创造是“用”
熊彼特和德鲁克将企业家视为创造的主体,他们认为,企业的创造主要来自企业家精神。阳明心学以良知为“内圣”,认为良知是“体”,创造是“用”。良知必有所发用,这样才能明体达用。
现在的“阳明热”,主要热在“良知”这个“体”上。然而,对于中国企业家而言,还要进一步讲良知的发用,将它用到创造上。王阳明说,“良知……须在事上磨”,企业家自始至终的“事”不是别的,就是创造。为此,中国企业家只有在创造上磨炼,方能立得住。
创造即真知,创造的过程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意思是说“真知”必能行,“知”不是写在纸面上的东西。对于商业和管理来说,只有创造才能贯穿“知”和“行”——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为什么要讲知行合一?我认为,意在告诉我们,如果不去“行”,得到的就不是“真知”,就不是真的“知”。对于企业家来说,一定要投入到创造价值的行动中去,才能说真正地体认良知——这就是说,企业家只有在创造商业价值、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才是知行合一、体认良知。
孔子说:吾有知乎哉?这个问题既是孔子的自问,也是他对所有人的发问。这个问题也提给我们的企业家。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只有通过创造才能回答。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了“真知”才会有“成”,或者说“真知”就是“成”——这里的“知”和“成”指的都是创造。
我们的良知不能停留在意识里,不仅要“知道”,还要“悟道”,更要“证道”“证得”。企业家要通过创造价值“证得”良知——为消费者、为企业员工、为国家、为社会乃至为全人类创造价值。将阳明心学落实到企业创造的实践中,方为真知真理。
创造方能致知,穷理方能尽性
王阳明在晚年明确提出,“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良知怎么致?王阳明说:“吾良知之所知者无有亏缺障蔽,而得以极其至矣。”以“至”训“致”,这里的“至”是“至乎极”之意,“至”字既作为名词,有极点、终极之意,又作为动词,有向极点运动之意。“致良知”就是使良知致其极,“充拓”至其极,即扩充良知本体至其全体呈露、充塞流行,“无有亏缺障蔽”。
一方面,良知本体的至善性、绝对性和普遍性为人们的道德践行和成圣成贤的追求提供了内在根据与根本保证。“人胸中各有个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道德洞见,能有效促使道德主体挺立,激发道德理想追求。另一方面,我们要对良知本体在现实环境中作用流行的相对性、具体性以及致良知过程的无限性保持清醒的认识,以防道德主体的自我膨胀、猖狂及虚无。正因如此,王阳明才谆谆告诫要“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勿“把作一种光景玩弄”。
这个“致”到极处,用张载的话来概括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为天地立心”是道德创造。“为生民立命”是物质创造、商业创造。“为往圣继绝学”是道德创造。“为万世开太平”是物质创造、商业创造。
《中庸》里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意思是说,上天赋予人的叫“性”,“性”和“命”是我们的本分,良知是我们的本分。然而,一般人有气质之偏,常常不能尽其性。怎样才能尽性,尽到我们的本分呢?
从致良知的角度而言,企业家只有穷创造之理,方能尽人之性,从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总之,创造既是中国企业家的良知,也是上天赋予企业家的使命,这就是天命。人继天命而成人性,这就是尽性——用通俗的话来讲,创造是中国企业家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