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风起扬帆,奋楫笃行(1984~1993年)
1984年,医院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时任医院党委书记张运波、院长张孝娟,带领谭新华、关秀荣等多次赴北京向国家卫生主管部门汇报医院建设情况,积极争取国家建设项目。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国家计委、卫生部把医院列为“七五”期间全国七所重点项目建设中医医院之一,由国家投资2000万元,作为以热病,肝、胃病为专科特长的综合性医院重点进行建设。1985年该项目被列为湖南省重点工程正式启动建设,由省地方财政拨款500万元,用于建设生活福利设施。同时,长沙市就近将梨子山国有房产用地40亩低额划拨医院,用于建设职工住宅区。其后,为做好项目收尾工作,国家增加投资205万元,湖南省兜底完善余额投资。
1986年6月,在国家、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医院扩建工程正式动工。仅两年时间,梨子山生活区5栋住宅竣工,汽车库房、生活区配电房、液化气站、幼儿园等配套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极大鼓舞了全体职工的士气和干劲。1985年,医院在全国中医院检查评比中荣获先进奖。1986年,医院获得湖南省重点工程先进单位称号,1985~1990年连续多年被湖南省政府授予“文明医院”称号。
至1990年5月,医院新建1栋11层病房楼(现至仁楼)、1栋6层医技楼,连同辅助建筑等共扩建39132平方米。至此,医院扩建工程基本完成,累计建成各类房屋21项,总面积59319平方米,由病房楼、医技楼、辅助楼、营养食堂、东西连廊组成的裙楼、锅炉房、配电房相继竣工投入使用,医疗区布局基本完成。与此同时医院投资600万元购置医疗仪器设备,办院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医疗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奠定了强有力的硬件基础。医院建设速度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肯定,在七所重点中医院中被评为先进单位。
医院在不断完善基本建设的同时,也狠抓内涵管理。1984年,再次完善了组织架构,并开始实行岗位责任制、科室核算制和经济技术承包制,对党政职能科室实行目标管理和全面核算。是年,成立护理部,适时完善护理管理制度,护理管理开始走向系统化、规范化,修订专科护理常规,逐步从基础护理向专科护理发展。临床科室也逐步开始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型,大外科、大内科逐步细分成各专科,逐步建立起三级管理框架。
1986年1月,谭新华任第八任院长。1988年6月,蔡光先任第四任党委书记。同年,湖南中医学院实行院系合并,医院成为中医一系,承担后期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随着外事活动的增加,医院增设外事办公室,大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为使科研活动更加具有组织性,成立科研科,并于1989年成立中心实验室,设立8个中医临床研究所,医院科研工作朝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医院在管理、临床、教学、设备、医技检查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建设单位,同时开始了三甲医院创建工作。随着扩建工程全面竣工,医院新开9个病区,实际开放病床达700张。同年,医院安装第一台CT机,价值290万元,成为湖南省第三家能够开展CT检查的医院。医院功能建设更加完善,学科进一步分化,初步成为一所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
1992年,医院进一步完善了党政机关、临床、医技、药剂、后勤五大系统。开始信息化建设,设立综合统计信息科,建立财务管理系统、病案统计管理系统,实现了人事、医疗、药剂、设备、财务的微机管理。
1993年2月,李传课任第九任院长。同年10月,贺文莲任第五任党委书记。为加强财务工作,严格财务管理,财务科独立成科,下设三个财会室:医技财会室、药剂财会室、后勤财会室。
至1993年,医院临床、医技科室已增至23个,开设病床704张,诊疗设备价值达900万元。工作人员892人,其中正副教授、正副主任医师等高级职称66人,中级职称242人,初级职称457人,年住院人数6204人次,年门诊量28.14万人次。在此时期,医院已规模初具,基本建成医、教、研相结合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教学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