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芳香药泛指一切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草药,本书将古代及现代文献中明确记载或以医家经验特定为芳香之品的药物均纳入芳香药的范畴。芳香药的应用源远流长,东汉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芳香药占10%左右。隋唐时期,药学典籍《新修本草》中记录的芳香药物逐渐增多。宋之前,虽被记录于本草书籍中的芳香药不少,但临床应用却不多。直到宋代,芳香药才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了很多由芳香药组成的方剂,包括后世闻名的开窍醒神佳品苏合香丸、至宝丹等,可使神昏危重之人得以救治;《小儿药证直诀》载有豆蔻散、《妇人大全良方》载有木香枳实丸等,这些方剂均由芳香药组成,效果甚佳。明清时期,芳香药物广泛运用于温病的防治之中。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开创三焦辨证论治,充分运用芳香药物的轻清之性,宣透三焦热邪;杨栗山则认为温病是郁热自内外发,应用芳香流动之品,宣泄郁热;刘奎则善用芳香辛燥之物,化浊辟秽,除疫解毒。芳香药物具有解表、发散、祛风、开窍、清热、理气、除湿、化浊、补益、活血、辟邪等功效,可适用于温病上中下三焦及卫气营血各个证候之中,在防治温病的过程中举足轻重。
除了内服芳香药物,还可以通过佩戴等方式发挥祛瘟除秽之功,且芳香药外用安全、毒副作用小、易接受、易获取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近些年对芳香药物在温病中应用的研究发现,人们在文献研究方面,对古籍进行挖掘,但未进行系统归纳及整理;在现代药理研究中,人们大多研究芳香药物开窍醒神、祛疫祛秽之用,以单味药或药对研究为主,缺少对其他作用及成方的研究;在临床试验研究中,主要以香药香佩法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或一些较轻的疾病,缺少其他剂型或方法及其他疾病的研究。
温病的防治从未离开过芳香药,特别是在预防方面,使用大量芳香药物以达到扶正气、辟邪秽之功。但鲜有医家以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为出发点,研究芳香药物在温病辨证论治及预防方面的应用规律及药用价值,甚至在每一版的《温病学》教材中对该部分内容的论述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理论离不开实践,实践更加离不开理论,知行合一方为最优。
本书选取了明清时期(1368—1912)具有代表性且流传较广的温病学相关专著及医案(附录五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且篇幅较大的有关芳香药物防治温病论述的著作,共四部,分别是《温疫论》《湿热条辨》《时病论》《松峰说疫》),通过文献整理、数据挖掘和理论探究,从卫气营血辨证角度,系统、完整地归纳了芳香药物在温病预防、治疗方面的应用,丰富了温病学理论内容,能够指导临床用药,提高未来温病临床治疗水平。第一章介绍了芳香药物的概念及其防治温病源流;第二章介绍了明清时期十二位代表医家应用芳香药防治温病的特色;第三章通过现代文献研究工具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别对理论专著、医案中的方剂按卫气营血辨证及预防分类,进行数据挖掘,得出明清时期芳香药防治温病的潜在特点;第四章综合了第二章与第三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明清时期芳香药防治温病的应用规律。
本书为了最大程度保持引用古籍原貌,书中多处存在同音不同字的现象,如:温疫、瘟疫;症、证;膜原、募原;等等。以上均为古籍原貌辑录,而非混用。另外,由于药用部位、产地、别名、简称、炮制方法等因素,还存在同一种药物有不同称谓的现象,如真珠为珍珠别名,银花为金银花的简称,等等。以上亦为古籍原貌辑录,而非错字及混用。最后,书中引用的古籍原文涉及虎头骨、犀角、穿山甲等保护动物用药,实际临床已禁用,可用其他药物代替。
尊古不泥古,创新不忘古,因此应充分利用中医药典籍,以其为研究内容,以现代研究方法为依托,旨在归纳总结芳香药物在温病中的应用及规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扩大中医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深远意义。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202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温病学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zyyzdxk-2023209);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牛阳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75号)、20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合基金项目(U20A20404)基于宁夏特色中药防治西北地区肺系时疫创新药物的应用基础研究及宁夏“十三五”东西部科技合作项目——宁夏少数民族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及特色产品开发研究项目的大力支持。感谢我的老师牛阳教授,给予了我无数的帮助,他是我学术路上的指明灯。感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张伏震编辑、彭立娉编辑及其他工作人员在本书出版过程中的辛勤工作。
师小茜
2023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