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从养猪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6章 薛郎策扰尽大臣心

这封奏疏包括了内阁成员的品阶建议,包括了这个内阁的职责,也包括了内阁的运行规则和制度。

李世民越看越是入迷,看完之后又沉思的片刻,越看越是满意,越看越是感觉对自己的胃口。

他依依不舍地放下了奏疏,回过神来,将奏疏给了旁边的杜如晦,说道:“这个奏疏也写得不错,两位卿家也看一下吧!”

杜如晦接过奏疏,先看了落款中还是“工部员外郎臣稷。”心中了然,知道这本奏疏还是薛稷写的。

有了薛稷前一本的划分十道策珠玉在前,也让杜如晦当即又来了几分兴趣,打开奏疏内容认真看了起来。

他看完奏疏后,陷入了沉思,倒让房玄龄都感有些着急了,笑骂道:“你这厮看完便看完了,怎么还不传过来?”

杜如晦哈哈笑了两声,才把这奏疏递给了房玄龄。

房玄龄看完奏疏之后,也是在考虑着奏疏里面得失。

薛稷提出内阁之策,李世民是跟他们通过气的,说过薛稷这个建议的。

他们当时听完之后,也是感觉到眼前一亮。

只是这里面牵扯到太多的利益,很多事情需要细心思量。

得知李世民把起草内阁制度的事情,交给了薛稷之后,他们也是处于观望的状态。

他想要借此看一看薛稷的成色。

以他们看来,薛稷虽天资聪慧,但终究年轻,初掌权柄,只怕考虑事情会有失偏颇。

薛稷是他们看好的后辈,他们自然不愿想看到薛稷掉进深坑里,万劫不复。

可人教人,百次不会;事教人,一遍就会。

他们要等到薛稷快踩坑,才好跟薛稷说明白里面的得失厉害,让其有所长进。

可他们看完薛稷所写的奏疏,之前担心薛稷会踩的坑,薛稷全部都没踩。

相反,一些他们考虑不到的问题,薛稷也都在奏疏里面展现出来了。

房玄龄眼光毒辣,说道:“此本奏疏有些汉代郎官的影子,却又不尽相同。”

“薛稷删去很多郎官的职责,添了些别的职权,一增一添之间,颇为得宜,此策可行。”

杜如晦也忍不住说道,“钟灵毓秀莫过如此啊!”

“薛稷也就是年轻,又再长几岁,恐怕我们这些老家伙都得退位让贤了。”

李世民听闻此言,摇了摇头,说道:“他要学的东西,还多着呢!”

“不过,薛稷倒是机灵,所思所想,不止如此,年纪轻轻的,倒是懂得玩弄人心。”

“一样新的东西出来,无论是好是坏,总是容易被人抗拒。”

“薛稷特意以汉代郎官制度为底色,是想把这个内阁往古制上面靠,让那些守旧的大臣无话可说。”

杜如晦也笑着说道,“无论如何,若成立内阁,陛下便不需要如此劳累了,考察年轻官员也多了个机会。”

李世民心里则在考虑着,有哪些官员能够加入到内阁中来。

这里面有很多得失需要衡量,世家的官员能占多少,他的心腹又能占多少,寒门又能占多少。

世家里面的派系,也需要考量。

李世民想了想,说道:“明天便是大朝会了,这个奏疏先拿到朝会上,让百官去看一下。”

“就尽快把框架给搭起来,至于要用哪些官员入内阁,朕心里再思量思量。”

杜如晦与房玄龄两人拱手说道,“臣遵旨!”

等到第二天,大朝会上,把该商议的事情都商议完了。

李世民居高临下,看着满殿的大臣们,说道:“诸位,工部员外郎薛稷给朕上了一份奏疏。”

“他提议改天下为十道,设置采风处置使。”

说着,李世民把手上的奏疏递给了旁边的张凤。

张凤恭敬拿过奏疏,当众宣读,

有些大臣偷偷地去瞄薛万彻。

薛稷因为官阶的原因,今天是并没有上朝,但是这薛万彻是有资格上朝的。

众人看不见薛稷,自然去看薛万彻。

听完了薛稷奏疏里面的内容,大臣们没有太多的动静。

秦朝时天下只有36郡,到唐朝时,因为疆域的扩大和划分等的原因,已有三百多个州。

大唐若再用原来的治理办法,显然已经不适合。

这个问题不止薛稷想到了,很多大臣其实也都想到了。

薛稷建议划分十道,在他们看来,也确实是正合时宜。

不少的大臣里都是暗叹,又让他给抢先了,真是不值。

白白错失一份功劳。

他们若不作迟疑,功劳怎能到了薛稷的手上?

有人偷看薛万彻,心里暗道:这薛万彻倒是生了个好儿子。

张凤念完之后,李世民向在场大臣们,笑问道:“诸位卿家,你们认为薛稷提出的建议如何?”

队列中的段纶站了出来,对上面的李世民施礼,说道:“陛下,如今州县繁多,大小事务全部汇集到朝廷。”

“若在战争之时,确有好处,可帮助朝廷快速掌握局势。”

“如今天下将定,这样只会增加朝廷施政的难度,再用原来的治理方略,显然不适宜。”

“况且,有些州县离朝廷也远,大小事都禀报朝廷来,耗时太久,也容易耽误事。”

“薛员外郎建议将天下改为十道,无可厚非,正当其时。”

李世民认同地说道,“段卿所言有理!”

“其他大臣还有没有别的想法?”

过了片刻,也没有大臣站出来反对。

这本来就没有什么好反对的。

李世民见此,便说道,“既然这样,此事便定下了。”

接着,李世民又抬起了手上的奏疏,笑说道:“薛卿还给朕上另外一本奏疏,建议在朝廷之中成立内阁。”

他把诏书递给了旁边的张凤,与薛稷设十道的奏疏不同,众臣一听内阁二字,便知是新玩意。

事前,他们对此是一点风声都没有听到,不知道牵扯到了哪部分的官员,自然都上了心在听。

在场的官员里,要说明白内情的的,也只有房玄龄,杜如晦,段纶三人了。

张凤接过了奏疏,当众念了起来。

等到他把奏疏的内容给念完,大殿之内陷入了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