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冰河十六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2章 等待

姜瑜吩咐亲卫,将一干礼物送往天水后,又忙碌起来。

派驻邺城、洛阳、太原、平阳、姑臧、襄阳、成都这几处大城的三十余名坐探,来接受由姜瑜主讲的上岗培训。

姜瑜自然看过很多谍战剧,对敌后工作的一些基本原则还是心里有数的,并非他不知道信息隔离的原则,而是二十世纪的谍战工作方式,放在公元四世纪,实在是杀鸡用牛刀,不,是杀蚊子用牛刀了。

何况这一批人出去,只是收集城池及其周边公开信息,并非要刺探机密。

时代的限制,最难的就是信息传递的方式,这是他私自进行的情报收集工作,根本不能用庙堂的驿站系统,何况这套驿站系统,庙堂也用不了多少时日了。

虽然从汉代开始,民间就有用信鸽传递书信的记载,但只能借助信鸽归巢的本能来传信,也就是说,要想往长安传信,必须要有长安驯养的信鸽。

再者,此时信鸽驯养方式并不科学,其传信的范围,基本在千里之内,超过这个距离,一大半信鸽就回不来了。

最后,信鸽在飞行途中容易受天气、天敌、距离等多种因素影响,可靠性比较低,往往为了确保情报能顺利传达,一个情报要用多只信鸽来重复传递,这又导致情报容易被截获、替换,情报之机密性又会下降。

依靠行商传递情报,最大的问题就是时效性太差,并且天下割据乱战,不知何时道路就会不通,人员也有相当大的危险。

还有一个最大的无奈,就是军中能写字的,实在是太少,读过书的用作探子,也太过浪费,没办法,现在是五个人中有一个能写五百字的就算合格,并且,所有人都要参加郑才的识字强训班,三十多人,十几个日夜下来,颇为痛苦。

此时,三十多人,齐齐站立在姜瑜的中军大帐中,显得有些拥挤。

“诸位,想必高校尉已经与你们说过,再过几日,诸位就要分别前往各地,充当坐探,如此一别,有几年是见不到诸位了,临行前,我们说说话。

首先,我向诸位保证,你们离开后,你们的家人,会前往秦州,赵都统自会照料,每人可得土地百亩,并且官府会遣人帮助你们家人耕种收获,五年,五年后,会有下一批人前去接替你们返回,届时我自然保你们一份前途。

不知道你们还信我否?”

“唯!”三十人齐声大喝一声,并无其他言语。

姜瑜满意地看看众人,背着手来回踱步,继续说道。

“也许有人会问,咱们是正经大秦禁军,为何要刺探地方情报,想要知道什么,直接去问庙堂不就行了吗,何必多此一举?

对于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说,一个军卒何必明白缘由,听令行事便可,这样说是不对的,尔等远离长安,当然会遇到很多需要抉择的事情,到时,只能依靠你们自己,依靠你们组内的团结,去克服、去战胜困难。

而你们只有明白一切的缘由,知道为何而战,才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现在,我来告诉你们,为什么!

因为,天下将乱了!

我,还有这营地里的所有袍泽,还有远在秦州的赵都统,都需要你们传来整个天下的情报,有了这些情报,我们,才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才能在这乱世中苟活下去!”

他们都是从淝水而来,其中很多人还经历过截杀慕容垂的事情,对于天下将乱,是不做怀疑的。

“我还有几句交代,希望诸位记在心里,这是行事的准则!

其一,以自身安危为重,我不需要你们去刺探机密,只需要按月上报你们所在城池周边大事,通过行商传递消息即可,如果出现突发事件,可以直接用飞鸽传出来报,如若遇到战乱,自行躲避就是。

其二,出门在外,组内团结为重,须知我等能从淝水逃出,平安到达长安,都是团结一致的缘故,团结就是力量!至于组内事务,组长在组内有绝对权威,但其他四人若取得一致,可以罢免组长。

其三,出发之前高校尉会为你们发放经费,到了地方,都寻个营生,不要无所事事,赔了赚了无所谓,后面会定期为你们发放军饷。

当然,如若尔等有人赚了大钱,想接济一把你们的将军,我也是来者不拒的。”

众人一时哄笑起来。

“等俺赚钱了,请将军喝最好的葡萄酒。”这是一位即将前往凉州的士卒。

“要是俺们赚钱了,就在长安给将军买宅子!”

“给将军买胡姬!”

……

听到这些言语,姜瑜大笑道:“哈哈哈……一言为定!”

笑闹一阵,姜瑜一抬手,又安静下来。

“如若你们中有不想去的,可以单独来找我,我不会怪罪,毕竟山高路远,艰险难测。

还有一言,如果有人中途不想再做,经组长同意,可以退出,回来后还是我军的一份子,但秦州的田地要收回。

但如若有人胆敢向外人出卖同伴,无论天涯海角,我必杀之!”

“唯!”众人又是齐声大喝。

“言尽于此,诸位还有什么异议?”

“将军,我等是否可以在当地发展下线,或者尝试向当地官府渗透?”

“可以,但是要以安全为前提。”

“将军,可还记得我吗?”

“淝水河畔的猎户?”姜瑜一脸惊奇地转头望向高林,高林微微点头。

“将军竟然还记得我!”猎户大喜,复又说道:“我是想问,我能不能向江陵城渗透?”

“江陵城乃晋人荆州治所,重要性不言而喻,吾当然求之不得,但还是要以安全为前提。”

猎户又向二人行礼道:“将军、校尉,可否将在下直接派驻到江陵?”

“为何?”

“在下想建功!”

“你是淮南猎户,当然,我当时就知道你不简单,但为何会决心跟随于我?”姜瑜有点疑惑地问道。

“回禀将军,因为您做事公道,能成大事!我不想一辈子碌碌无为!要给我儿挣一份好前途,给他做个好榜样!”

“好样的!可是你儿子怎么办,留他一人在此,可以吗?”

“小儿生活尚能自理,等再长几年,再投将军便是。”

“我还记得那小子,也就十岁,恁是凶狠,不过小小年纪,独自生活多有不便,我会致信都统,郑参军之子在都统左右,正好让他们做个伴。”

“在下替小儿多谢将军栽培!”

“江陵先不着急,看你在襄阳做的如何,如果襄阳理顺,你可以带人前去江陵。”

“唯!”

情报工作,眼下到这一步就已经足够,等第一波坐探运行上几年,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再等天下局势稍微明朗,就可以进一步向其他势力内部渗透了,姜瑜并不着急。

……

五日后,坐探们纷纷起行,带着姜瑜从京兆府拿来的过所。

他们一走,军中财货就闹了亏空,姜瑜正盘算着以何种理由再去向权翼哭穷,斩杀慕容德的封赏下来了。

赐百金并绢帛百匹。

实话说,这有些寒酸了,但能解燃眉之急,姜瑜也并不在意,慕容德之事,曲折太多,如此封赏,也能接受。

至于慕容德之子嗣,京兆府以行刺未遂之罪判处流放千里,又以叛逆之子上报廷尉,据说廷尉判了斩刑,但苻坚并未批复,此时,几人还被关押在诏狱中。

当日,王定前来交差,几日寻访,终于找来十余个有造纸经验的匠人。

长安还是处在诡异的平静之中。

战争,最艰难的阶段就是你明知他要来,却不知道何时到来,这个等待的过程最是难熬。

姜瑜心中依然焦躁,只能强压下去,一头扎进军营中临时搭建的造纸作坊里,给自己找个事做,免得再生无谓的烦恼。

“所以说,你们都是关中工匠,只会制作麻纸和桑皮纸?造出来的还基本都是废品?”

听完工匠畏畏缩缩地介绍完自己会的一些工艺,姜瑜问道。

经过这几天的对比测试,眼下的长安西市里,最好的纸张是产自蜀地的竹纸,但一来上好竹纸需要更复杂的工艺与人力,二来蜀道艰险,运输不易,价格十分昂贵,几乎到了绢帛价值的三分之一,同时产量也非常之少,据说是近些年的新鲜货,曹魏之前都是没有的。

最好的那一批,在姜瑜看来,有点像后世用来礼敬先人的黄纸,就是更加粗糙厚实,薄厚不均。

书写方面,竹纸墨色不易晕染,字迹清晰,竹纤维的强度和韧性使得纸张强度也比较高,不易出现脆化、断裂等现象,也不太容易受潮导致字迹模糊,按照商贾的说法,竹纸也是最耐保存的。

综合这些优点,竹纸就是最好的突破方向,本来姜瑜也看过一些纪录片,明清时期,市场上主要用来书写、印刷的纸张就是竹纸。

虽然竹子主要生长在南方,但广袤的秦岭里也有竹林分布,竹子生长迅速,取材不难,相比麻类、楮皮等,原料也更加廉价丰富,无论是在关中,还是在秦州都能够找到原料。

说干就干,研究方向既定,姜瑜立刻就让朱墩带人,去长安城南的龙首原上寻了一片竹林,砍了些细嫩竹子回来。

整个过程,姜瑜嘱咐王定,详细记录。

对于造纸,无论原料如何,其过程基本都差不多,第一步就是将大件的材料想方设法的弄烂,弄得越烂越好,于是乎,军营里面所有闲散的士卒,都被动员起来,削竹皮、切竹子,捣竹子……

两天下来,姜瑜得到了一堆捣成碎渣的竹子。

到了这一步,就该考虑如何去除原料中的木质素、果胶等非纤维杂质,这当然难不倒工科生姜瑜,和人多力量大的禁军了。

看到姜维对着竹子堆皱眉,一个工匠大着胆子上前建议道:“将军,捣碎之后,该是浸沤的阶段了。”

姜瑜转头眉头不解。

“就是把原料泡在水里,泡上两三个月后,再取出清洗一遍,原料会细嫩许多,俺们以前都是这么干的。”

工科生姜瑜当然知道他们说的有道理,无外乎是利用水里的微生物分解木质素等有机杂质,最后只剩下纤维,可他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三个月,三个月怕是慕容冲都打到长安来了。

高温、酸、碱,挨个组合尝试吧。

酸性物质,硫酸之类,制造成本也太高了,根本不划算,发酵得到的醋本身颜色过重,酸性物质没有太好的获取渠道,姜瑜先行略过。

碱液倒是好获取,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浸泡草木灰,溶解其中的碱性物质。

其实草木灰的使用历史很久,《礼记·内则篇》中就有“冠带垢,和灰清漱”的记载,体现了碳酸钾溶液去除污垢的能力。

西市本来就有成块的草木灰售卖,姜瑜当下差人去购买,回来后,研磨细碎,泡入水中。

姜瑜带人,将已经碎成渣的竹子原料进一步舂捣,清洗,然后用碱液浸泡后,上锅熬煮。

有工匠低声对同伴说道:“我以前听人说过,好像南人造纸,爱用草木灰,具体如何用,倒是不知道了。”

姜瑜听到这话,知道自己大方向上没有问题了。

于是吩咐匠人日夜不停火,以文火慢慢熬煮,过程中,每隔两个时辰,检查原料变化情况,换水加碱液,继续熬煮。

终于,在连续熬煮的第八日早上,熬地双眼通红的匠人,打断了正在读《三国志》的姜瑜。

“将……将军,应该可以了!因为俺们熬煮过程中多次替换清水,眼下纸浆又细嫩又雪白,好似米粥一般,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浆,一定能造出好纸来。”

“走,去看看。”

姜瑜依稀记得,纸浆里面应该要添加一定量的胶状物质,用以提高纸张的强度、平整度,光滑度等,可是这些匠人们却完全不知道,难怪他们造不出好纸。

无奈,又只能分组去试了,西市上能买到的,也就是明胶、桃胶之类,价格也不是很贵。

不同的胶,不同的比例与纸浆混合均匀,继续尝试。

至于下一步,工匠们自然是驾轻就熟,抄纸而已,将纸浆和清水按照一定浓度倒入抄纸槽中,搅拌均匀。

静置一个时辰后,工匠们小心翼翼地将竹帘投入抄纸槽,在水中稍微抖动后抬起,让纤维均匀地平摊在竹帘上,形成薄薄的一层湿纸页,最后将抄成的湿纸移置在抄纸槽旁的湿纸堆上。

当抄造的湿纸页累积到一定厚度的时候,压上一块平整木板,再以重物施压,挤出湿纸页内多余的水分,使湿纸具有一定的强度。

当这一切完成,次日,天公作美,给了一个他们大晴天,工匠们把挤压后的湿纸页再铺平到木板上,通风晾晒。

“将军!成了!成了!”

王定拿着一张雪白竹纸,匆匆忙忙地跑了过来,上面写着一个非常漂亮的姜字隶书。

时间到了建元二十年,二月上。

姜瑜拿起那张竹纸的同时,未央宫御座上的苻坚,拿起了弘农郡守的加急奏疏,北地郡长史慕容泓聚众数千,攻占华阴县!

历史总算被姜瑜改变,慕容泓造反比原本历史上,提前了整整一个多月,但好像又什么都没被改变,历史巨大的惯性,依然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