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虫豸
李泌走了,他沉默着离开,挥一挥衣袖,没留下半点承诺。
而李倓留在原地,亦是久久无言。
须知他穿越前也就是个平平无奇的大学生,顶多平日里爱看些小说而已,这几日好不容易想到一个破局的点子却没有结果,心中不免踟蹰。
不知吹了多久的冷风,这时,守在远处的李倓侍从中走出一人,靠近了李倓,小声道:“此处风大,三郎若有烦恼,不妨回住处多加思量。”
“是啊,表兄说得对,空坐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去军营吧。”李倓当即起身,重新振奋起来,最坏也不过李泌不愿意帮他而已。
在他面前之人是李倓货真价实的表兄,李隆基的外孙、已故名相燕文公张说之孙张岱张七郎。
而他这样的出身,之所以来到李倓身边与侍从同列,原因也很简单,他的母亲宁亲公主已故,而他的父亲,先后娶了两个公主的张垍,竟然投靠安禄山做了大燕宰相。
在安禄山起兵,洛阳、长安两都先后沦陷的大背景下,正是阳光猛烈,万物显形。
而就在李倓带着几个护卫抵达军营后没多久,宦官骆奉先寻来,拜道:“大王,大家有召。”
所谓大家,便是内侍这等近臣对于皇帝的亲切称呼了,召见李倓的自然也就是他的便宜阿耶,史称唐肃宗的李亨了。
“还请内官引路。”李倓很客气地回道。
如此语气倒让骆奉先有些诧异,过去建宁王虽不至于对宦官冷眼相对,但也少有这般和颜悦色的时候。
路上,李倓随口问起召见之事,骆奉先倒也没隐瞒——此前大败的宰相房琯回来请罪了。
李倓很快就来到了充作临时行宫的彭原郡太守府,只见正堂前有好几人正坦露上身跪着请罪,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都挺白的。
李倓目光扫过后不作停留,直入堂中,此处已经聚集了不少行在高官,李泌也在场,倒是广宁王李俶不在。
未久,大臣们已经尽数到了,所议的正是对房琯的处置。群臣意见不一,有认为房琯兵败理应治罪,但也有替房琯求情的,更有让房琯戴罪立功的。
总体而言,还是偏向房琯的大臣多一些。
李倓觉得,这大概就是皇帝李亨的目的了,借着大臣们的劝说赦免房琯之罪。毕竟在李倓的印象中君臣二人关系很不错,而且当初李隆基逃出长安,还以为房琯会留下,张垍会追随,结果却正相反。
李倓本以为没有自己的事,却未料李亨忽然点了他的名。
他稍微犹豫后还是选择了遵从本心:“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赏罚分明,方为治军之道。”
李倓觉得不说房琯此人眼高手低,只会高谈阔论,就算他真能打仗,败得这么惨,也不能不作处罚吧?
但他说完之后,李亨却未做评价。李倓也没固执己见,安静地退回了自己的位置。
等到大臣们的意见发表得差不多了,李亨终于决定召见房琯等人。
房琯不知是被冻的还是真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当场恸哭流涕,自述己过。
而李亨在最开始的责怪之后,竟亲手搀扶起了房琯,原宥了房琯的兵败之过,不仅没有削减房琯的官爵,甚至还让房琯回到前线去收拢溃兵散卒,再图进取。
见到这一幕,饶是李倓早已有所预料,却又是一时无言了。
如此作为,把那些因为房琯做下的蠢事而死的士卒放在了哪里?什么年头了,还效仿春秋战法?咋不举着孝经让叛军羞愧而死呢!
且这样一来,一个多月前被斩于大纛之下的潼关败将李承光何其冤枉?
若是换做以前的耿直娃李倓,说不得就要为此分辨一二,但如今的李倓,只静静地看着李亨表演。
顶多在心中吐槽着——大唐的肉食者要都是这般虫豸,真的能治理好国家吗?
从中晚唐的乱局来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待到李亨安抚好房琯,又让他当场穿上紫袍,这一场由李亨主导的虎头蛇尾的会议才宣告结束。
只在房琯离开之后,李倓和李泌都被李亨留了下来,还有谏议大夫高适。
李倓虽觉得李泌应不至于为了先前的话卖了他,却还是下意识地看向了李泌,正见李泌向他轻轻颔首。
他心中一时振奋——这也就意味着他这几日冥思苦想的破局之策,起码成了第一步!
“朕听闻高卿昔日在蜀中曾向太上皇谏言不可遣永王出任节度,今永王占据江陵,卿可有良策?”
对于这位颇为有名的边塞诗人,李倓的印象倒是很不错,方才高适也没有替房琯求情。
“当初上皇以永王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臣是反对的。”高适看起来一脸正气,但说起话来却很有技巧。
“永王兼任江陵郡大都督,坐镇江陵,还有任免官员之权,这本就是为祸之道。江淮租赋山积于江陵,臣自江陵长史李岘处听闻,永王于召募勇士数万人,日费巨万。圣人诏其回蜀,而永王不从,有据金陵、保江表,如东晋故事之嫌。且若江淮租赋断绝,则王师于此物资不足也!”
高适本就是这件事的亲历者,说起来头头是道。
永王自小失去母亲,还是被李亨给带大的,如果说永王镇守江陵不归李亨还能容忍的话,那么其肆意花费甚至隔绝江淮租赋的行为,则是李亨绝不能接受的。
“永王幼时好哭,我常抱之以眠,至今思来,恍如昨日……”李亨语气中颇多感慨,“未曾想,他竟敢如此忤逆我!”
李倓原本只想做个听众,却忽然留意到李泌朝他使了个眼色,他心头一动,稍加思索便顺着李亨的话拜道:“臣愿替圣人往江淮一行,将永王父送至行在伏罪。”
他说完,却听并未得到李亨的回应。
未久,李亨终于开口了:“吾儿孝心可嘉。”
但只字不提让李倓出行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