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诸葛孔明,我聪慧合理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0章 诸葛亮的布置

南谷口。

狭隘的山道上,数万名蜀军严阵以待,他们已经在此地驻扎多日。

营帐依山而建,旌旗飘扬,士兵们士气低迷,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疑惑和焦虑。

营帐内,姜维眉头微皱,终于忍不住开口向诸葛亮问道:

“丞相,我军在此屯兵多日,不知您此举究竟有何深意?”

他的声音打破了帐中的沉寂。

诸葛亮坐在案几之后,手中轻摇羽扇,面带微笑,显得成竹在胸。他缓缓说道:

“兵贵神速,此乃常理。但此次进攻之战,情况有所不同。若贸然进军,未必能占得先机。故而,吾决定在此处与魏军展开最终决战。”

听到这话,不仅姜维感到十分困惑,就连一旁的王平、吴懿、霍弋等蜀汉大将也都纷纷抬起头来,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诸葛亮。

这里还是蜀中地域,易守难攻。

再说了,这是蜀汉北伐。

姜维紧接着追问道:“丞相,为何偏偏选在此地呢?魏军未必来此。”

诸葛亮站起身来,走到营帐门口,望着远方,自信满满地回答道:“我自有妙计,会将魏军引至此处。”

众人听后,更加的疑虑,但见诸葛亮如此笃定,也不再多言。

正在此时,诸葛亮突然高声喊道:“王平将军何在!”

“末将在!”

王平应声而出,快步走到营帐中央,等候诸葛亮下达命令。

此刻的他心中同样充满了疑问,但军令如山,容不得他多想。

诸葛亮缓声说道:“今命你为汉中太守,率领一万精锐军士速速进驻汉中,务必严加防备襄樊方向来犯之魏军,同时也要警惕江夏一带的吴军。此乃重任,万不可掉以轻心!”

随着诸葛亮一声令下,整个营帐内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这是战略的重大改变,必然导致之前所有的军事部署都需重新规划与调整。

若是兵力大规模南调,无疑让北方防线压力骤增,出现防守空虚之态。

诸葛亮也必须对应的做出战术调整。

只有保证了北方防区,才能为南方战事的顺利推进提供保障。

而,汉中战区,让王平来统筹,是诸葛亮早有的预计。

“末将得令!”

王平毫不犹豫地抱拳应道。对于诸葛亮的决策,他向来深信不疑。

而且以他多年征战经验来看,此番安排必有深意。无需过多询问,只需坚决执行命令即可。

见王平领命而去,诸葛亮微微点头表示满意。随后,他转头侧目望向另一侧的将领,高声喊道:“吴懿接令!”

听到自己名字被唤,吴懿赶忙快步上前,恭敬地向诸葛亮躬身行了一礼,朗声道:“末将在!请丞相吩咐!”

“现命你率领三千精锐甲士,速速进入陈仓道,务必快速建造一座坚固无比的山城,以抵御可能来袭的魏军!”

诸葛亮也深知兵行险招,战术诡异多变乃战争常态。

对于对手司马懿,他也不敢掉以轻心,只守备一处。

陈仓道相较于其他山道而言,虽称不上平坦宽阔,但在众多崎岖难行的道路中已属较为容易通行的了。

此前的数次北伐之战里,诸葛亮也曾亲自指挥大军从这陈仓道进兵,对其地形地貌可谓了然于心。

正因如此,这条要道必须派遣一名智勇双全的大将前往镇守。

而吴懿,这位历经无数次生死大战的沙场宿将,不仅有着大破魏军的赫赫战功,更是经验丰富,沉着冷静。

由他来承担此项重任,无疑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要知道,吴懿除了官居左将军高位之外,还有一层特殊身份,是蜀汉穆皇后的亲兄长,实打实的皇亲国戚!

多年来,他一直在蜀汉军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无论是个人地位还是军事才能,都丝毫不逊色于那声名远扬的平安三侯。

一个国家真正意义上的强大,绝非仅仅依靠某一个人的力量所能达成。

它需要国内涌现出各式各样的杰出人才和奇人异士,他们各自发挥所长,共同推动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就拿汉末初期来说吧,那时候可谓是群雄并起,各方势力纷争不断。

而到了三国中期,同样是人才济济,精英辈出。

“末将得令!”吴懿毫不犹豫地接受命令,甚至都未曾询问其中的缘由。

“廖化接令!现命你率领两千名军卒进入褒斜道,迅速构建坚固的防线,以抵御可能来袭的魏军。若遇魏军进攻,切记只可坚守,不得贸然出战。”

毫无疑问,廖化亦是诸葛亮心目中值得信赖且能够委以重任的得力干将。

常言有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这句话虽然反映出蜀汉后期缺乏顶尖将领的现实状况,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也无疑对廖化个人能力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认可。

毕竟,如果廖化毫无才能可言,那么在数以万计的将士当中,为何偏偏会选中他来担当这一重要任务呢?

显然,廖化必定具备某些过人之处,才得以获此殊荣。

“遵令!”

廖化可不似马谡,不听将令吩咐。

“再令杨仪,速速率领两千甲士火速进入傥骆道,务必精心构筑坚固防线,以防备魏军来袭。”诸葛亮说道。

杨仪此人,虽说性格有些自傲,但不可否认的是,自从诸葛亮离世后,他便肩负起独领军队之重任,甚至有望成为蜀汉新一代的核心人物,掌握话语权。

由此可见,他绝非等闲之辈,而是拥有真正实力之人。

“末将领命!只是……”杨仪略作迟疑,终究还是开口问道:“丞相,如此分兵防守,究竟所为何故?”要知道,在场诸将之中,唯有他敢这般直接发问。

诸葛亮环顾四周,见众人皆面面相觑,神色各异,此时已无需继续隐瞒,于是坦然说道:

“此次出征,重点并非讨伐魏国,而是防备魏国趁虚而入,实际上我们真正的目标乃是征讨吴国。”

此言一出,众人脸色瞬间大变,显然对此结果皆是始料未及。

尤其是杨仪,更是难以置信地追问道:

“丞相,我莫不是听错了?您方才所言,当真要去征伐吴国?”

身为长史的他,居然对此毫不知情,难道这是诸葛亮在独揽大权、擅自决策吗?想到此处,杨仪心中不禁泛起一丝不满与疑虑。

“对,你们都没有听错,就是在伐吴。”

纵使是耳目众多,现在再传递消息也已经来不及了,南方的此时说不定已经爆发战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