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的刻度:如何用经济学思维衡量公平正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讲 借刀杀人,刀当何罪:规范式思维与结果式思维

大致而言,大千世界里,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不过,也总有极少数事件是光怪陆离、匪夷所思的。法律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通常只能纲举目张,做原则性的规定。一旦碰到特殊情况,在法律条文和“聊斋志异”式的情节之间,我们就需要做一些联结。一方面,我们把法律条文进一步抽象化,然后试着类推适用;另一方面,我们也试着把一些特殊的案例抽象化,归纳出几个重要的环节,然后分别处理。

这一讲里,我们就试着探讨一个特殊案例:

一位富商被绑架,被胁迫勒毙一无辜女子。绑匪全程录像后,还富商自由,令其回家筹赎款一亿元。富商报警,警察一举擒获绑匪。

毫无疑问,绑匪涉及一连串罪名:掳人勒赎、恐吓、教唆杀人等。但是,富商呢?受胁迫下致人死亡,是否有罪?或者,身不由己,在特殊情况下,适用“紧急避险”是否可以免责?这不是教科书或试卷的模拟题,而是真实世界里的情节。司法如何处理,即使不能面面俱到,也能差强人意?

哈佛大学名师迈克尔·桑德尔(M. Sandel),在公开课“公正”里提到:面对抉择时,一般人有两种思维模式。根据信念,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这是规范式思维(categorical reasoning)。另一种,根据结果取舍,有好的结果就做,反之就不做,这是结果式思维(consequentialist reasoning)。桑德尔举的例子,也十分扣人心弦:要不要把桥上的身材魁梧的人推下去挡住电车,从而挽救轨道上的五个人?

然而,在富商被迫杀人的案例里,桑德尔的划分却帮助有限。原因很简单:根据规范式思维或结果式思维,都不容易判断富商到底有罪或无罪。再深刻一点解读,我们便可以体会真正的曲折所在:无论是规范式思维还是结果式思维,都不会凭空出现;这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基于生存和繁衍的考验,逐渐孕育而出的特质。面对日常生活的绝大多数情况,粗略的类别(好坏对错、是非善恶等)足以因应。对于复杂或涉及道德两难的情境,这些简单粗略的分类就派不上用场。

道德哲学有时而穷,怎么办?也许,摸着石头过河的务实态度,才是“能抓老鼠的好猫”……

具体而言,富商被迫杀人,可以划分成两部分,然后分别处理。

首先,是“杀人”的部分。现代文明社会里,除合法的任务(战争、执行死刑)之外,“杀人是不对的”已经成为普适价值。因此,富商杀人,违反了文明社会众谋佥同的尺度,行为逾矩,应当受到惩罚。而且,这么做除符合一般人的价值观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富商有机会洗涤心灵,重新开始,重新做人。

每个人可以自问:即使在被逼迫的情形下,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勒毙,心理上过得去、晚上睡得着觉吗?因此,在“杀人”这部分,处罚富商,让他有机会为自己的罪过付出代价,是帮助了他。惩罚过后,他能够面对自己,也能够面对别人。否则,因为“紧急避险”而得到无罪开释,即使法律上无罪,难道他心里能不带罪愆,平静度日?

其次,是“被迫”的部分。在暴力胁迫下做出的举止,表明富商本身就是受害者,如果再加惩处,等于是无辜被折磨凌虐两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设身处地,谁没有同情怜悯的同理心。因此,值得特别处理。

因为,一方面,根据规范式思维,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富商杀人,是两种成分都有。杀人是错的,但他是受了胁迫,若不动手,自己可能被杀。两种因素混在一起,很难简单地归类为对或错。另一方面,根据结果式思维,结果好就做,不好就不做。富商的情况,又兼有两种成分。富商在受到胁迫之下,先设法存活,这说得过去,只是,杀人这一结果不好。在两种成分都有的情况下,我们要判断到底“受胁迫下杀人”的结果是好或是坏,并不容易。

对于各种不同的情境,规范式思维和结果式思维的做法,确实能够降低思考的成本,有助于处理生活里的大小问题。然而,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工具,而工具也可能有使不上力的情况。富商受胁迫下杀人,就是一个难以简单处理的情境。这是一种两段式的处理方式:第一段,把“杀人”和“胁迫”分开,分别考虑相关的因素;第二段,再把“杀人”和“胁迫”放在一起,综合考量。这种方式就隐含了对规范式思维和结果式思维的灵活运用。在第一段的分析中,“杀人”和“胁迫”分开处理时,二者在规范上的意义,其实很清楚。第二段的分析,把“杀人”和“胁迫”放在一起,同时考虑富商和无辜被杀的女子的处境,这又用到了结果式思维。选择一种组合式的处理方式,对富商和被害的女子(及其家属)而言,都是说得过去的做法。也就是说,不是从对错上考虑,而是斟酌哪一种做法会有比较好的结果。还有另一点:被害女子的家属,可以同时向富商及绑匪要求民事赔偿;富商也可以向绑匪要求民事赔偿,包括他对被害女子所付出的赔偿金,以及他自己身心受煎熬的精神损害。这一点相对简单,但也值得一提。

最后,是把“杀人”和“胁迫”放在一起,同时考虑:被迫杀人有罪,但是判缓刑,让富商可以继续从事生产性活动,有益于社会。同时,让富商承担民事责任,优厚赔偿无辜丧生女子的家属。一言以蔽之,这种处理,不是各打五十大板,而是在面对不幸事件善后时,尽可能降低损害程度,缩小波及的范围。

借刀杀人,刀的责任大小,当然要看刀的角色是什么。在这个案例里,刀的处境还相对简单。试想:如果绑匪先绑了某人,再把后者恨之入骨的宿敌绑来;而后,要后者动手行凶,再录像勒索。这时候,借刀杀人的主角,到底是绑匪还是被迫杀人者?谁又是刀?恐怕就不是三言两语所能道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