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人到军工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1章 “退城进园”整体搬迁

建设集团历史上经历过四次搬迁。前三次搬迁都是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实施的:第一次搬迁是因创办人张之洞由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由他主持兴办的枪炮厂于1889年8月至1890年4月由粤移鄂兴建;第二次搬迁是因抗战爆发,汉阳兵工厂于1938年6月至1939年5月由湖北汉阳搬迁至湖南辰溪;第三次搬迁是因日机袭击辰溪,兵工署第一工厂又奉命于1939年底至1941年迁往重庆谢家湾。

建设集团的第四次搬迁起步于2003年底。抗战时期工厂搬迁来渝时原本选址位置非常偏僻,随着几十年城市化进程,工厂慢慢处在了城市的中心地带。为了解决企业发展空间不足的难题,公司紧紧抓住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的机遇,响应CQ市“退二进三、退居进商”的城市发展战略(第二产业退出主城区,进入工业园区,居住区向城乡结合部转移,主城区重点发展第三产业),通过土地置换,获取土地级差,实施了“退城进园”的企业整体搬迁。

公司新区经过几年的建设,2008年底,建造在以前农田上的厂房设施陆续建成完工,开始搬迁。2009年7月,第四次整体搬迁工作完成,公司在CQ市BN区的花溪工业园区全面恢复生产。

我是领受了公司党官员“确保所有企业档案安全顺利搬迁新区”的任务,出面整合公司五大档案系统的。整合工作本身面临责任大、问题多、时间紧、人手不足的巨大压力。而档案馆的搬迁与我原先的想象有很大的出入,难度非常大,相当麻烦。当我真正了解具体情况后,才知道自己捏了个炭圆,暗暗在心中叫苦不迭。

难归难,我还是抓紧时间进行了梳理,主要困难有:一是数量巨大、工序繁杂的档案资料、库房、设备等的清理,同时还要保证生产经营的档案管理和服务利用的正常进行,工作量十分巨大。特别是经过下岗分流后,新档案馆有4个业务档案室只留下一名员工,做好日常的基础管理和为基层服务都忙得不可开交,还要她们做好搬迁的各项准备工作,时间和精力就更紧张了,墨守成规显然不行。二是由于档案资料数量、规格众多,时间紧,人员紧张,要确保搬迁的档案资料完整不遗漏,且搬迁过程中资料不被搬乱,困难很多,搬迁的过程控制难度很大。三是军品档案资料的搬迁保密保卫要求十分严格,要做到不泄密,需要厂办、保卫、保密、运输等相关部门的深度介入与配合,出不得半点差错,这个责任像千斤重担压在心上,让人喘不过气来。

可事到如今,我无话可说,只好硬着头皮制定搬迁方案。我开先也对能否顺利完成搬迁心中无数,姑且走一步看一步吧。

由于时间紧迫,档案馆在顺利接收人员、清理设备设施,完成新馆的组建,维护日常正常运行等一系列工作,实现平稳过渡的同时,启动了搬迁准备工作。6月,公司决定将巴南新厂区物流中心厂房端头切一块给档案馆作档案库房,面积648平方米,公司老总还向我提出了“档案馆要有查阅和休闲功能”的要求。

2008年7月1日,我接到通知,到CQ市委宣传部参加了“大型电视剧《潮起两江》剧本研讨会”,研讨会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主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出席,该剧导演(峨眉电影制片厂一级导演)、策划公司的老总,重庆电视台相关部门领导,文艺界相关人士,建设、长安、嘉陵和望江的宣传部领导等参加。

导演介绍:从2008年元旦接受任务,3月研讨大纲,又采访了几家军工厂,现讨论分题大纲,要通过几个重庆的军工厂把一个城市的变革表现出来,请大家把握一下方向、细节。

宣传部领导发言定调子:这个剧本不是写厂史,不是报告文学,既有几个厂的影子,总体上真实,不是具体真实。

经过大家讨论,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一是要分析题材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避免全景式的去写,选择几个精典的片段去写,而且要有人物的命运。二是策划者要把核心诉求明确地传递给作者,选材是有胆有识的,要重视细节,收集素材中,如能感动编剧的,加工出来后,一定能够感动观众。三是片子的观点、卖点,要在策划书中展现,要吸引观众,务必要有悬念,这就要求做好每一集的开头和结尾。四是每一集的看点是什么?看点有很多:如苍桑感、历史感,这部戏计划30集,故事要好看。五是建议大家使用重庆符号,如火锅、美女、山水城市、桥都、酷热以及重庆人的性格火爆、耿直等。摩托车本身就是一个符号,而且这个符号是与重庆的城市形象连在一起的。六是主要人物要有历史的厚重感,要写出人的行为背后的精气神。形象的选择上,反映出城市文化的一种精神,既要注重重庆人的个性与性格,又要注重地域特点。七是把人与物的关系转化为人与人的关系。八是人生的无奈就是很多场景在不断重演。

我按照会议的布置,编写了建设集团军转民中摩托车开发与生产的具体素材,又参加了几次专题讨论会。9月26日上午,《潮起两江》剧组进入到建设厂区,开机拍摄了第一个镜头。该剧于年底拍摄成34集电视连续剧,先后在重庆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放。

其间,2008年8月8日~8月24日,第29届奥运会在BJ举行,这在当时是盛况空前的一件大事。我工作太忙,只有尽量挤出少量的时间,得以偶尔守着电视看看直播或重要场次的回看。北京奥运会共创造43项新的世界纪录及132项奥运会纪录,中国代表团更以51枚金牌居金牌榜榜首,令中国人扬眉吐气。只是我们公司的比赛枪产品没有出现在BJ的奥运射击比赛赛场上,这成为我守着电视观赛时的唯一遗憾。

从2009年1月下旬开始,我抽出很大的精力,全力组织档案馆的搬迁工作。由于下岗减员后人员调整,岗位合并,工作量增加,员工情绪波动较大,原有的矛盾加深,遇到事情往往争论不休,相互之间扯皮推诿的事层出不穷。加上档案馆搬迁牵涉面大,协调部门多,协调起来十分费力,疏通关系难度很大,方方面面阻力不小,搬迁计划的推进很不顺利。面对工作繁多、人手不足、时间紧迫的现状,我经常陷入内外交困之中,常有心力交瘁之感。

其中最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是档案数量很大,档案馆现有的员工根本无法在搬迁前下架打包,需要公司临时抽人帮忙才能完成,而且因为折装打包过程中需要深度介入档案系统,可能接触到大量工厂的历史秘密和涉密技术资料,按照保密制度不能聘用民工,也不能项目外包,必须从公司的保密单位抽人才行。要是放在平时这应该不是个问题,但搬迁期间保密单位自己也需要人手,都不愿意抽人支援,公司相关部门协调不下来。我运作这件事很久,跑了无数次,直到4月底,这个问题依然悬而未决。眼看档案馆的搬迁计划要泡汤放黄,我大概是废寝忘食,过度焦急,因免疫力下降,造成上吐下泄,不得已住了几天医院。

5月3日出院后,就在我因一筹莫展而气馁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那个妇孺皆知典故——“田忌赛马”。大家都知道,田大将军起先是输掉了赛马的,可是在所有的条件和规则都不变的情况下,孙膑先生用变换参赛顺序的方法便转瞬间赢了回来。孙膑先生厉害之处就在于他一分钱没花、仅仅转换一下脑筋便千古留名——这就是“思路”的能耐。

我茅塞顿开,大受启发,我是这样想的:与其求爹爹告奶奶的找人事部门领导始终不得其解,还不如去找管人事部门的上级领导起作用。于是,我一方面尽力做好内部员工的思想工作,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坦然向公司老总(档案馆搬迁由公司老总直接分管)如实汇报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果然不出所料,公司老总一听,二话不说,当场抄起办公桌上的电话机,轻描淡写地打了个电话。这个我焦头烂额跑了几个月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老总几分钟就迎刃而解了。就这样,我把眼看要输掉的“赛马”终于赢了回来。

接下来就是一个执行的问题了。我全力调动各种资源,协调公司各方关系,争取公司业务部门的理解支持,近二十个临时抽调的军研所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军品车间身强力壮的年轻工人迅速到位。非但如此,相关部门按照老总的指示,把抽调人员的工资奖金加班费等等预算也一并搞定了。我终于渡过了难关,艰难地推动档案馆搬迁工作走上了正轨。

就在整个公司军品搬迁高潮的5月26日,档案馆通告闭馆,启动搬迁工作。我用人不疑,大胆放权,充分调动部下的主观能动性,在前期对档案的数量、规格、存放状态、占地面积进行反复的测算和汇总统计的基础上,开始按照搬迁方案,组织在JLP区谢家湾老厂区档案库房的下架打包。

6月4日我50岁生日那天,我早早来到办公室。上午协调武装保卫部和生产保障部关于档案搬运过程中的押运事项。联系富业达公司派车将包装箱运到技术中心库房,指挥建国前和建国初技术档案资料的下架打包。下午,赶回办公室协调人力资源部关于晒图机(氨水污染较大)不搬新区后,生产现场白图取代蓝图的替代方案及晒图岗位员工的去留问题。安排人到设备档案库房,指挥下架打包,下班回家已是繁星高照。五十而知天命了,这一天从早到晚都在忙碌中渡过的。

到6月7日,档案馆全体员工和从公司借调的人员共30多人连续奋战,完成档案资料打包3000余箱,谢家湾老厂区下架打包工作基本完成。

6月14日,档案馆开始从JLP区旧址向BN区新厂区搬迁。整个搬迁过程合理规划,统筹协调,严格按预案实施。一是档案出库的控制。各类档案经过认真梳理后,安排了每天大致的搬迁数量和进度,出库时各类档案轮流安排搬家公司人员搬运出库到预先安排的封闭车厢中。二是安保控制。出库资料每天由安排的武保部人员和搬迁项目组人员一起清点数量与档案人员核对无误后,填写搬迁物资清单,封锁档案车门,由武保部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共同押运,运送到新区,进行上架。三是日搬迁进度的控制。每天根据天气情况和上一天的搬运以及上架情况,与搬家公司负责人一起商议确定第二天不同档案资料的装车、车次、押运人员,合理安排搬运和上架。

在档案馆全体员工不辞辛苦的共同努力和保卫部、计划部、搬家公司等部门的全力配合下,我们每天风雨无阻,每个人均按搬迁方案分兵把口,每个节点都要签字画押,整个搬迁过程协调一致、天衣无缝,所有细节均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执行。

至27日,十几万册军民品档案资料和千余件实物全部从长江北岸的谢家湾老区安全搬迁到长江南岸的巴南新区,未出丝毫差错。一年多来克服重重困难付出的艰辛努力,终于得到圆满的回报,实现了公司成立档案馆“把公司所有档案安全搬迁到新区”的初衷。

29日,我组织了对老区档案馆库房和档案馆办公室进行了清理、自查和交钥匙,并与武装保卫部人员一起清场验收后,移交公司物资处置项目组进行资产处置,搬迁工作遂告一段落。心情一旦松弛下来,一阵极度的疲倦感迎面袭来,这才意识到这几个月真的累惨了,一称重体重下降了11斤。

在这一期间,按照上级的部署,公司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被抽调于3月至8月担任了公司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秘书组组长,在组织档案馆搬迁工作的同时,还要抽出时间组织思想大解放动员会动员报告、讲课报告、各相关调研报告和总结材料等文字材料的起草工作,几个月夜以继日的操劳,完成了公司党委布置的各个阶段的各项写作任务,我行政工作和写作任务同时兼顾、新区老区两边穿梭,白天手头的工作千头万绪忙得焦头烂额,晚上还要熬更守夜写材料,就这样一心二用,居然做到了两不误,能力的发挥达到了极限,受到公司领导和广大员工的赞赏。

6月30日,建设档案馆在巴南新厂区正式办公。我组织档案馆员工马不停蹄,全面铺开了搬迁到新区的档案拆封上架、清理造册工作。7月初,我针对搬迁新区的实际情况,开始梳理完善制度流程,以适应新的管理需要,先后完善了《档案库房管理制度》,明确了库房管理的要素和管理人职责。重新设计了《库房温湿度记录表》,将档案库房“八防”管理工作落到了实处。编制档案馆治安综合治理相关制度14个,编制消防制度6个。

在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基础管理的基础上,7月13日,档案馆在新区开馆,全面恢复了日常借查阅工作,为新区的生产经营提供服务,进入日常的正常管理。

7月15日,公司整体搬迁工作顺利结束,建设摩托车、机械产品在花溪工业园区全面恢复生产。至此,建设集团完成了从JLP区谢家湾老厂区到BN区花溪工业园的整体搬迁,实施5年多的“退城进园”战略圆满收官。

7月22日早上,我乘坐公交车上班,在李家沱长江大桥的南桥头,看见空坝上聚集有不少的人。因为早有预报,我知道这是观看全日食的人群。7点45分到厂,天上阳光明亮,有些暗褐色的云层。我按报纸上教的方法,安排档案馆的员工准备好照相用的胶片(档案馆有现成的),大家纷纷来到办公楼前面的工厂广场等候。我们手持各式各样简陋的观测工具,望着天上的太阳。8时8分,初亏发生,此时月面东边缘与太阳面西边缘相外切,明亮的日轮右侧出现一个圆弧形的缺口,并慢慢扩大。到8点45分,日轮被侵入的面积接近一半,天色渐暗,阳光的热度显著下降。9点13分月亮的东边缘与日面的东边缘相内切,食既到来,在太阳下方看到了一颗星星(后来看报纸,说是金星)。9点15分,整个月亮“爬”到太阳背上,完全遮住了太阳耀眼的光芒,天空迅速变暗,地面也变得昏暗异常,宛如夜幕降临。9点17分,随着月亮往东移动,月面西边缘和日面的西边缘相切,太阳边缘出现一线刺眼的光芒,日食的生光阶段到来。随后阳光重新普照大地,宛如“黎明”。我与厂区众多员工共同目睹了这一奇观(报纸上说300年一遇),大家议论纷纷,兴奋异常。9点半以后,大家纷纷回到办公室开始工作。一直到10点半,红彤彤的太阳恢复圆盘形状,整个日全食过程结束。

7月23日,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行了军民分立。8月10日,公司决定档案馆也要一分为二实行军品和民品档案资料分开管理。公司新机构图上,已将档案馆机构分为军品公司和重建摩公司,主体留在军品公司。12名档案管理人员中,有3人选择了享受改革政策买断工龄,剩下的9名员工,建设工业公司定员7名,重建摩公司定员2名。我开始考虑档案馆的分立工作和人员安排,做好员工的思想稳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