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涛说大秦(贰)](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872/53273872/b_53273872.jpg)
第1章 《晋 秦 楚三国争雄》:潞国的风波
就在楚庄王为楚国赢得霸主荣誉的同时,秦国和晋国也没闲着。秦国自秦穆公去世之后,又进入了一段疲软时期。秦康公继位后,几次跟晋国较量,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直到他的儿子秦共公继位,秦、晋之间的僵局才被打破。
这些年来,晋国的日子也不好过,不但内乱不断,而且遭遇了楚国的强势挑战,晋国想方设法跟秦国恢复友好关系。晋国认为,秦康公去世,新继位的秦共公总得花一番精力来巩固自己的君位,外交政策肯定不会那么强硬,此时正是重开邦交之路的好时机。于是,晋国就决定跟秦国重修旧好。
想法本身不错,可晋国采取的办法太不靠谱。晋国高层居然采纳了赵穿的建议,派兵去猛攻崇国。那么,晋、秦两国讲和,又关崇国什么事呢?原来,崇国是秦国的附庸。赵穿认为,晋国一打崇国,秦国肯定会出兵救崇国。此时晋国再提条件,秦国就会一口答应。这样一来,晋国就占上风了。
一看晋国摆出这副架势,秦共公就明白晋国的真实意图了。他当然不会对崇国被打坐视不管,就向崇国派出了援军,随后又以为崇国报仇为名,派兵包围了晋国的焦地。遗憾的是,秦国并没有取得胜利。
经过崇国之战的试探,秦共公明白了一件事:秦国还没有到向东发展的时候,晋国实力强劲,仍然是秦国东出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当初爷爷秦穆公的决断真是英明,他老人家一看东出不成,就将注意力转到发展自身实力、征服西戎各国上。看来自己也得遵循爷爷制定的政策,在有把握对抗晋国之前,还是不要做出什么动作的好。集中精力发展国内经济,提升综合国力,才是硬道理。于是,从焦地回军之后,秦共公不再参与对外军事行动。
秦共公的想法很务实。如果他真能按这个战略构想执行下去,秦国的再次崛起指日可待。哪知人算不如天算,才过了不到三年,他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嬴荣继位,就是秦桓公。
虽然都叫桓公,秦桓公的业绩却与齐桓公差得太多。秦桓公在位二十七年,晚年差点儿让秦国亡国,被称为秦国历史上的中衰之君。
开始时,秦桓公还是很有想法的,他派了一名间谍打入晋国,窥探晋国的虚实。哪知这名间谍很快就暴露了,被晋国抓住砍了头。晋国还派兵把秦国暴打了一顿。实力不如人,秦桓公只得咬牙忍耐。之后的七年里,秦桓公基本没有大动作,他一直在等一个机会。总算功夫不负苦心人,机会终于来了。这个机会是潞国带来的。
潞国并非中原诸侯,而是赤狄潞氏建立的国家。狄是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据说在尧时代就已经在北方活跃了,多次给周王朝制造过麻烦。那些春秋霸主都曾通过伐狄向诸侯表明他们是捍卫中原诸侯的,是大家的有力保障。虽然狄遭受了霸主们的多次打击,但实力并没有被明显削弱。身为赤狄一支的潞氏更是保持着不弱的实力。跟赤狄接壤又一直冲突不断的晋国采取了和亲的方式,以谋求暂时的安宁。
潞国的时任国君名叫婴儿,他娶了晋景公的姐姐伯姬。由于潞国自身实力不俗,国君又和晋侯有姻亲关系,所以潞国一直没有被别的诸侯欺负。不过,别人不来欺负,不等于潞国就平安无事。这是怎么回事呢?一切还要从潞国的国情说起。
虽然婴儿是潞国的国君,但大权都掌握在首席大臣酆舒手里。开始的时候,酆舒还很谨慎,但几年之后他就有了其他打算。酆舒觉得,潞国全面挂靠晋国,做什么事都放不开手脚,对他太不利了,就主张甩掉晋国。
酆舒有什么依仗,怎么敢挑战晋国的权威呢?有人认为,酆舒之所以这么牛气,是因为出奔潞国的狐射姑死了。客观地说,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狐射姑虽然因为争权失败出奔,但他之前在晋国担任过中军佐(晋国六卿的二把手),其实力不容小觑。当时的晋国第一权臣赵盾宁肯迎回士会,都不敢迎回狐射姑,狐射姑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试想,如果狐射姑活着,酆舒敢这么嚣张吗?肯定是不敢的。
虽然狐射姑已经没法反对,但持反对意见的人还是有的。这个人就是婴儿。酆舒一看,婴儿这家伙居然不听自己的话,心中大为不悦:你是国君又怎么样,你是晋侯的姐夫又怎么样?老子让你当不成晋侯的姐夫。不久,他就罗织罪名杀了婴儿的老婆伯姬。
所有人都认为,酆舒平白无故地杀死晋景公的姐姐,晋景公肯定很生气。晋景公一生气,酆舒就会遭到严重的报复。哪知晋国却一点儿表示都没有,好像酆舒害死的那个女人跟晋国没有一点关系。这样一来,酆舒的胆子就更大了,他对婴儿的态度也更加恶劣了。不久之后,酆舒竟然故意打伤了婴儿的眼睛。
在《东周列国志》里,酆舒表现得更过分。他在打伤婴儿之后,还故意哈哈大笑,对婴儿说:“臣这弹弓打得太不准了,本来是想打靶子,哪知却打中了国君的眼睛。该罚,该罚。罚什么好呢?就罚酒一杯吧。”
到了这时,婴儿就算再没有脾气,也不会再忍下去了。在他看来,只有酆舒死了,他才能安全。可婴儿很有自知之明,凭他的水平和能力是绝对杀不掉酆舒的,能救他于水火之中的只有晋景公了。
其实,晋景公早就按捺不住了。在听说酆舒杀死姐姐伯姬,又故意打伤婴儿眼睛的时候,他就想出兵了。结果,讨伐酆舒的事情刚提出来,就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反对者的理由是:酆舒很有水平,现在不宜惹他,还是等以后再找机会吧。
大臣伯宗却说:“一定要讨伐他。他犯下的罪行太多了,那点儿水平有什么可怕?他不祭祀祖先,又嗜酒如命,排挤贤臣仲章,还夺去了黎国的领土,连国君的眼睛也敢打伤,连我晋国的公主也敢杀。要是咱们不出兵,就会给后人留下坏榜样。”当然,伯宗还有潜台词没有说出来,那就是要是连这种人都得容忍,晋国还有什么颜面自称霸主。
晋景公听懂了伯宗的言外之意,下定决心出兵潞国。本来,他打算派荀林父率军去救被楚国包围的宋国,这个决议形成之后,他就叫荀林父不必去宋国了,而是直接去攻打潞国。[1]于是,荀林父就率晋军浩浩荡荡地向潞国开进。
荀林父虽然在跟楚国作战之时没有占到便宜,但对付潞国这样的小国还是一点不费力的,只一战就把传说中很有水平的酆舒打得大败。酆舒拼了老命才逃出战场,然后跑到卫国,想在那里政治避难。可卫国哪敢收留他,就把他捆起来引渡给了晋国。晋国连审问都省了,直接砍了酆舒的脑袋。
婴儿看到晋军大胜很高兴,以为自己终于成了实权君主。没想到一脸老实相的荀林父根本没有客气,直接废了婴儿的国君之位,并宣布从此以后潞国的土地成为晋国的领土。晋景公很高兴。
虽然潞国被吞并,但晋军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晋景公还准备帮黎国复国。就在这时,一直在暗中观察的秦桓公出手了。他率领秦军大举伐晋。秦桓公很有信心,因为他手下有一名猛将。这名猛将名叫杜回,是秦国有名的大力士。
秦、晋双方在辅氏大战一场。当时,晋景公正领兵攻略赤狄的地盘,晋国一方的统帅是魏颗。魏颗是跟随晋文公流亡的“五贤”之一魏犨之子。魏犨生前以勇力著称,魏颗在当时的晋国将领中也能独当一面。就这样,杜回和魏颗在战场上相遇了。双方都是猛将,打得难解难分,到底谁才是最后的赢家呢?
也许,大家以为,晋国毕竟是两线作战,魏颗可能连援军都没有;再加上杜回本身就是大力士,占便宜的应该是秦国。不过,事情总有意外,辅氏之战最后的赢家是晋国。魏颗不仅大败秦军,还活捉了杜回。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有人给魏颗帮忙。秦、晋两军交战之时,魏颗发现有一位老人用草编了一条绳子,不断去绊杜回的腿。结果,杜回不断被绊住,根本站不稳。一看杜回的狼狈样,魏颗立马冲过去,抓住了这个倒霉蛋。
魏颗想感谢一下老人,可惜老人已经不见了。就在这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里老人对他说:“我就是您做主改嫁的那个小妾的老爸。我绊倒杜回就是为了报答您。”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跟魏颗做的一件善事有关。
魏颗的老爸魏犨有一个很宠爱的小妾。这个小妾没有生下孩子。某天,魏犨生病了,就交代魏颗:“必嫁是。”意思是说,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那时流行的是殉葬,像魏犨这样的贵族死了,让个把小妾陪葬完全是正常的。魏犨吩咐儿子,自己死后让爱妾改嫁,确实对这个小妾很不错。
后来,魏犨又老又病时,又把儿子魏颗叫去说:“必以为殉。”意思是说,一定要让她给我陪葬啊!可魏颗不同意。他不同意的理由是,以前老爸那些让她再嫁的话,是在清醒的时候讲的;现在让她殉葬,是在不清醒的时候做出的决定,这种话不能当真。于是,魏颗还是让小妾改嫁了。
这样一来,改嫁的小妾很感谢魏颗,她的老爸也很感谢魏颗,总想着要报答他。这次辅氏大战,老人用草绳绊倒杜回,帮助魏颗立下大功,终于偿还了这份恩情。这也是“结草衔环”典故中“结草”的来源。
秦桓公本来以为自己选的时机很好,又有猛将杜回相助,一定能让晋国吃个大亏。哪知道晋将魏颗太厉害,不仅活捉了杜回,还打得秦军大败。秦桓公很不服气,但他的探子告诉他,晋侯已经攻占了赤狄大片领土,恢复了黎国,正向辅氏进军。如果再不撤军,他们真的要腹背受敌了。无奈之下,秦桓公只得撤军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