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传播学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分析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普遍偏低,例如在美国,约50%成人对健康信息的理解存在困难;提高健康素养是加快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卫生相关目标的迫切需要。根据我国国情,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发现和解决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是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重要策略和措施,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主要指标之一。

(一)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

为了解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现状,自2008年开始,国家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和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在参考国内外健康素养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基础上,组织开展居民健康素养监测。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编写了《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开展了全国范围的调查。该次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调查对象为15~69岁的常住人口,共计调查79 542人。2009年12月18日,国家卫生部公布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主要为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

1.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即每100人中不到7人具备健康素养

从健康素养的三方面内容看,具备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素养的人口比例分别是14.97%、6.93%和20.39%。

2.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基本医疗素养次之

根据我国当前的主要卫生问题,就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等5类健康问题相关素养现状进行了分析。我国居民具备相关健康素养的人口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科学健康观素养29.97%、安全与急救素养18.70%、传染病预防素养15.86%、基本医疗素养7.43%、慢性病预防素养4.66%。

3.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存在明显的城乡和地域差别

调查发现,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9.94%)明显高于农村居民(3.43%)。在地域分布中,东中西部地区在健康素养水平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分别为7.03%、7.67%和5.23%。

4.年龄在55~69岁人群健康素养水平较低

调查发现,65~69岁年龄组的健康素养最低,为3.81%;55~64岁年龄组的健康素养次之,为4.69%。老年人是健康素养的脆弱群体,容易受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的困扰,对于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应该给予更多关注,提高他们的自我健康能力,以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需求。

5.六项指标的正确回答率低于20.

对71项测评内容总体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发现,6项指标的正确回答率低于20%,分别为“对四害传播疾病的正确认识”(3.28%)、“对肥胖的正确认识”(7.16%)、“对镇静止痛药的正确理解”(13.95%)、“骨折伤员的处置”(17.28%)、“认识药品说明书”(18.70%)、“成年人饮酒日饮用量”(18.79%)。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对上述问题普遍存在错误认识,提示在今后推广和普及健康素养工作中,应着重提高居民上述基本知识和技能。

根据调查结果,相关专家提出了如下建议。

(1)大力推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仅为6.48%,这充分证明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对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结合新医改工作,充分发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中的作用,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健康教育机构和工作网络,提供规范优质服务,促进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确保全民健康素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2)努力探索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鉴于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普遍偏低的现状,特别需要针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健康问题,制订科学、可行及有效的传播策略,探索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广泛开展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为目的的健康传播活动,如城乡居民健康知识竞赛活动;依托“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和“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平台,以学校、厂矿企业、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室)等为阵地,广泛开展以提高基本健康知识与技能、促进健康行为形成为目的综合干预活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也离不开居民个人的努力。通过开展综合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促使广大城乡居民从自身做起,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提高对健康信息的甄别能力,合理利用身边的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提高个人健康素养水平。

(3)定期开展健康素养监测,及时发布监测结果。

建议每3~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次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同时在不同地区、针对当地主要卫生问题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专题或应急调查,动态监测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变化趋势,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全面系统地掌握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影响因素,为制定医疗卫生服务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努力使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监测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在此基础上,力争将居民健康素养评价指标纳入国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之中,作为综合反映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促进我国卫生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2021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

2021年,国家开展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监测内容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依据,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6个县(区)1 008个乡镇(街道),对象为15~69岁常住人口,共得到有效调查问卷 66 676 份。

2022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发布上年度的监测结果:2021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40%,比2020年提高2.25个百分点,继续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其中2021年全国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0.70%,农村居民为22.02%,较2020年分别增长2.62和2.00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30.40%、23.83%和19.42%,较2020年分别增长1.34、2.82和2.7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37.66%,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28.05%,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为24.28%,较2020年分别提升0.51、1.61、1.16个百分点。全国居民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素养56.41%、科学健康观素养50.01%、健康信息素养35.93%、传染病防治素养27.60%、慢性病防治素养26.67%和基本医疗素养26.05%;其中基本医疗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和传染病防治素养均有提升,科学健康观素养、健康信息素养和慢性病防治素养与2020年基本持平。

分析认为,近两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1位,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国家迅速建立各级疫情信息发布机制,及时解读防控政策,大力开展健康科普。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学习疫情防控知识和技能,践行少聚集、戴口罩、测体温、保持社交安全距离等疫情防控措施,有力推动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

2021年全国居民六类健康问题素养调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