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心律失常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护理
一、概述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按其发生原理,区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一)冲动形成异常
1.窦性心律失常
①窦性心动过速;②窦性心动过缓;③窦性心律不齐;④窦性停搏。
2.异位心律
(1)被动性异位心律:
①逸搏(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②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
(2)主动性异位心律:
①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②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区性、房室折返性、室性);③扑动、颤动(心房、心室)。
(二)冲动传导异常
1.生理性
干扰及房室分离
2.病理性
①窦房传导阻滞;②房内传导阻滞;③房室传导阻滞;④束支或分支阻滞(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或室内阻滞。
3.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又称:捷径传导)
预激综合征。
此外,临床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前者包括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扑动和颤动;后者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二、治疗原则
(一)药物治疗
主要针对自律性异常、触发机制和折返激动达到减慢舒张期除极、提高阈电位、从而降低心肌细胞自律性;可通过超极化膜电位,抑制因早后除极和晚后除极导致的触发性心律失常。
(二)非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体外电复律和电除颤、导管消融治疗、器械植入及外科手术。
1.体外电复律和电除颤
将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心脏,使心脏全部或绝大部分心肌纤维在瞬间立即去极化,造成心脏短暂停搏,然后由窦房结或心脏其他自律性高的起搏点重新主导心脏起搏。
2.导管消融治疗
阻断引起心动过速的折返环路,消除异位兴奋灶。
3.器械植入
包括心脏起搏器治疗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通过发放电脉冲或电击心脏达到治疗目的。
4.外科手术
通过外科手术切除异位兴奋灶或心动过速生成、维持与传播的组织,从而根治某些心律失常。
三、护理评估
(一)一般资料
重点了解患者年龄、性别、工作性质、经济情况、家族史、既往史、过敏史、生活方式等。
(二)健康史
1.评估引起患者心律失常的原因
(1)新陈代谢需要量增加:如饮酒、喝咖啡、发热、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
(2)血容量突然减少:如失血性休克。
(3)全身性感染。
(4)药物副作用:如洋地黄中毒、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作用、其他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心律失常。
(5)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钾等。
(6)心脏本身器质性病变: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7)其他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呼吸功能衰竭导致的严重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
(8)机械性刺激:如开胸手术、气管插管、插入各种导管等。
(9)触电、溺水等。
(10)肿瘤转移到心脏。
2.以前有关心律失常的记录,包括发作时间、次数、就医及转复情况。
3.近期所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名称、效果、副作用等。
4.是否行电复律、起搏器植入术、射频消融术及外科手术治疗等,效果如何。
(三)临床表现及体征
观察和询问患者心律失常引起的症状(心悸、心脏漏跳感、头晕、乏力、黑矇、晕厥、胸痛、胸闷、心绞痛、呼吸困难)的程度、持续时间及给患者生活带来的影响。患者对心律失常的感受有很大不同。需结合其他的症状、体征加以分析。
(四)辅助检查
主要包括心电图、持续心电监测、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一些特殊检查(食管内心电图、食管心脏调搏检查、心内心电图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电解质、血药浓度、风湿因子、心肌酶等)。
(五)心理社会评估
大部分心律失常会影响血流动力学,使患者有各种不适的感受,严重者有濒死感,从而产生焦虑、恐惧及挫败感,因此要评估焦虑、恐惧及挫败感的程度。另外还需评估患者的应急能力及适应情况。
四、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思想顾虑和悲观情绪。对一些功能性心律失常,往往经过休息、精神安慰和消除各种诱因取得成效,必要时可使用镇静剂。
2.休息
休息对于偶发、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不需卧床休息,注意劳逸结合,对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轻度心律失常患者应适当休息,避免劳累。严重心律失常者应卧床休息,直至病情好转后再逐渐起床活动。
3.饮食
饱食、饮用刺激性饮料(浓茶、咖啡等)、吸烟、酗酒均可诱发心律失常,应予避免。指导患者少量多餐,选择清淡、易消化、低脂和富于营养的饮食。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对服用利尿剂的患者应鼓励多进食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避免出现低血钾而诱发心律失常。
4.吸氧
缺氧可导致或加重心律失常,根据血氧饱和度调节氧气浓度和流量。
5.病情观察
监测脉搏、心律、心率和血压等。测心率、脉搏时应连续测定1分钟,对有房颤的患者,应由二人同时分测心率和脉率。此外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阿-斯综合征发作的症状。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6.心电监护
对心律失常患者行心电监护有助于诊断、治疗、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
7.查找病因及诱因
对各种心律失常均应积极查找病因及诱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8.抢救配合
准备抢救仪器(如除颤器、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临时心脏起搏器等)及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其他抢救药品,做好抢救准备。
五、用药护理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1.第Ⅰ类——膜抑制剂
主要降低心肌细胞对Na+的通透性,从而减慢传导、延长有效不应期、减低自律性。
2.第Ⅱ类——β受体拮抗剂
主要通过减低或阻断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延长房室结传导时间。
3.第Ⅲ类——阻滞钾通道为主
延迟复极时间,控制心室率。
4.第Ⅳ类——钙通道阻滞剂
主要通过阻断钙通道的开放,降低传导速度,延长有效不应期。
(二)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1.第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1)利多卡因
1)适应证:
适用于急性心梗、心脏手术、心导管、洋地黄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室速及心室颤动(简称室颤)。
2)不良反应:
头昏、倦怠、言语不清、感觉异常、肌肉颤动,甚至惊厥;神志不清及呼吸抑制;大剂量可导致严重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及心肌收缩力下降;过敏反应可致皮疹、水肿及呼吸停止。
(2)美西律
1)适应证:
适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及室速。
2)不良反应:
可导致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室内阻滞,加重室性心律失常、低血压及心衰;头晕、震颤、复视、昏迷及惊厥等。
(3)普罗帕酮
1)适应证:
口服主要适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其次为室上性心律失常;静脉注射适用于终止阵发性室速及室上速。
2)不良反应:
可致窦性停搏或传导阻滞;加重室性心律失常、低血压及心衰;头晕、抽搐、定向障碍、乏力;轻度恶心、便秘、口干等。
2.第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1)美托洛尔
1)适应证:
适用于治疗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洋地黄类及儿茶酚胺增多引起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更有效;可治疗甲亢引起的心律失常。
2)不良反应:
心率减慢、传导阻滞、血压下降、心衰加重、外周血管痉挛导致的四肢冰冷或脉搏不能触及;疲惫、眩晕、恶心、胃痛。
(2)阿替洛尔
1)适应证:
治疗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洋地黄类及儿茶酚胺引起的快速心律失常;甲亢引起的心律失常。
2)不良反应:
诱发和加重心衰;室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皮疹、关节痛;支气管痉挛。
3.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
(1)适应证:
口服适用于治疗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尤其是预激合并的各种心律失常;静脉注射可用于终止阵发性室上速;可降低快速房颤、房扑的心室率;可用于经利多卡因治疗无效的室性心律失常。
(2)不良反应:
可致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QT延长致尖端扭转室速;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胃肠道反应;影响视力;可致肺间质或肺泡纤维性肺炎(气短、干咳、胸痛),严重者可致死亡。
4.第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拉帕米
(1)适应证:
适用于终止折返性室上速及预激合并室上速的发作;可降低房颤或房扑的心室率;对左室特发性室速敏感。
(2)不良反应:
静脉注射可降低血压;偶可致窦性心动过缓或停搏、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
(三)抗心律失常用药护理
1.严格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注意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速度等。口服给药应按时按量服用;静脉注射时用于心电监护下缓慢给药。
2.观察用药中及用药后的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意识变化,观察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
六、健康指导
1.避免心律失常的原因及常见诱发因素,如情绪紧张、过度劳累、急性感染、寒冷刺激、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浓茶和咖啡)等。
2.指导患者劳逸结合,规律生活。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激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而加重心律失常。
3.向患者说明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及不良反应,嘱患者坚持服药,不得随意增减药物的剂量或种类。
4.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脉搏的方法,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应对措施及心肺复苏术,以便于自我监测病情和自救。对安置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讲解自我监测与家庭护理方法。
5.定期复查心电图和随访,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1]陈锦丽.延续性护理干预在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中外医学研究,2018,16(29):115-117.
[2]蒋文平.关于心律失常治疗的几个问题的答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