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史,除了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全球其他各国的经济腾飞无不受益于全球产业转移大势。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全球产业转移的历史进程有不同的认知,但多数学者认为,自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今,全球基本完成了四轮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进程,且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进入新一轮(即第五轮)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中。每一次全球产业转移都伴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变迁,其中,有美国的崛起、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腾飞,也有近几十年欧美等产业转出地制造业的相对衰落,更有中国在第四轮全球产业转移进程中逐步成长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这些潮起潮落的背后,离不开经济、技术和政治三重动因之间的交叉融合。2018年以来,伴随大国博弈以及一系列“黑天鹅”事件的出现,第五轮全球产业转移被推向高频调整期,全球产业布局大洗牌、产业矩阵大调整的势头日趋明显,中国正不可避免地处于此轮大调整的暴风眼中,可以说没有哪一次产业转移如当下一样复杂、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从数据看,中国仍是吸引全球投资的热土,并将不断加大对外投资。一方面,我国仍是全球产业的重要承接地,2022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万亿元,按照可比口径同比增长6.3%,其中制造业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6.1%;2023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万亿元,尽管规模仍处历史高位,但存在同比下降8.3%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不断加大对外投资,连续十余年位列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三,但对外投资区域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2023年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04万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6.7%;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240.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4%。从现象看,在大国博弈、地缘政治冲突、新冠疫情以及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叠加影响下,大型跨国企业订单转移等现象时有发生,但主流关注点主要是突发事件和个别企业的散点报道,缺乏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
事实上,全球产业转移的动因较为复杂,影响和应对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全球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中借鉴经验和教训,从多角度剖析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动因、趋势、特征,从不同维度评估产业转移影响,进而提出统筹应对的思考与建议。本书将通过五篇十三章的内容对全球产业转移进行深入剖析。其中,第一篇主要总结了前四轮全球产业转移的经验和教训,梳理了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出现的新趋势以及出现这些趋势的深层次动因。第二篇至第四篇分别从国家、区域和行业三个维度评估了全球产业转移的影响,探索其中蕴含的机遇,并指出可能出现的挑战。其中,从国家维度看,当前我国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表现为“双重身份、四种路径”,虽然产业转移有进有出,但我国制造业并未出现成规模的“净外迁”现象;与此同时,欧美等地的发达国家,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在此轮全球产业转移中的地位和角色也为我们评估全球产业转移的影响提供了新视角。从区域维度看,中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加快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在对冲“双向挤压”风险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显现;以中西部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为样本分析各方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情况显示,双方承接产业转移的时间几乎同步,这凸显了中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潜力。从行业维度看,聚焦人工智能、纺织服装、电子、新能源汽车四大领域,对其转移路径及发展动向展开具体分析。第五篇在新发展格局视角下分析新一轮产业转移,提出“一观三力”的应对思路,即构建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全局观的同时,增强产业竞争力、挖掘承接潜在力和扩大国际影响力,以期能为在变局中开新局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