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国文学纪事(英国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金斯利·艾米斯(Kingsley Amis)

作家简介

金斯利·艾米斯爵士(Sir Kingsley Amis,1922—1995),英国小说家,诗人。

艾米斯生于伦敦南部的克拉彭(Clapham),就读于伦敦城市中学(City of London School),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军服役,在皇家通信兵中任中尉。退伍后他就读于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St.John's College,Oxford University),获英国文学学士学位,并在此结识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朋友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他们都热衷于爵士乐。1949年至1963年,他先后在威尔士的斯旺西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of Swansea)和剑桥大学担任英文讲师。他陆续出版了诗集《灿烂的十一月》(Bright November,1947)和《心态一种》(A Frame of Mind,1953),但影响甚微。

艾米斯于1954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幸运儿吉姆》(Lucky Jim),小说赢得了萨默塞特·毛姆奖,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文坛声誉。小说的主人公吉姆·狄克逊(Jim Dixon)是一个出身于中产阶级下层的大学历史教师,虽然不是由衷喜欢教书,但迫于生计在学院里不得不在那些出身高贵、趾高气扬的资深人士面前低三下四、忍气吞声,以保住临时教职并求得永聘。吉姆思想激进,具有反抗意识,他尖锐地抨击现存制度,在伪善、玩弄权术、装腔作势的校长和教授们的背后极尽讽刺、挖苦和捉弄之能事。他的反精英文化、反正统、反矫饰的性格使他在20世纪50年代的读者中风靡一时,被称为“愤怒的青年”。艾米斯其后的两部小说,《那种不安的情绪》(That Uncertain Feeling,1955)和《搭上一个像你这样的姑娘》(Take a Girl Like You,1960),也属于同一“反英雄”类型的小说。

艾米斯年轻时在政治上比较激进,后期变得保守。他在文章《幸运儿吉姆缘何变得右倾》(“Why Lucky Jim Turned Right”,1967)中论述了自己内心政治倾向的转变,这种思想在他后来的反乌托邦小说中也有所表现。

1958年,艾米斯发表了以葡萄牙为背景的小说《我喜欢在这里》(I Like It Here),小说标题《我喜欢在这里》的实际意思是“我喜欢伦敦”,故事主人公是一个不知名的作家,他要承担对妻子和三个孩子的家庭职责,其经济负担使生活颇多窘迫。一次,有雇主请他撰写旅行方面的文章,虽然酬劳不错,但他不得不因此去海峡对岸的大陆国家,而他最不愿意的就是离开伦敦。故事也由此展开,讲述他的出国经历。作者以诙谐的笔调表现了主人公的经历。艾米斯第一部小说《幸运儿吉姆》获得萨默塞特·毛姆奖,而该奖项要求奖金应用于获奖者的海外旅行费用,以拓宽其创作视野(参见本书附录中英国主要奖项介绍),但小说却强调不想出国旅行,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艾米斯文字的讽刺风格。

他后期的作品体裁非常广泛,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讽刺喜剧:背景设在美国的《英国胖子》(One Fat Englishman,1963),尖锐揭露英国社会老人凄凉晚景的《终了》(Ending Up,1974),以及描述中年人性无能并分析其原因的《杰克的东西》(Jake's Thing,1978)。《河畔别墅谋杀案》(The Riverside Villas Murder,1973)模仿了经典侦探小说的模式。出于对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小说的热衷,他还发表了《詹姆士·邦德档案》(The James Bond Dossier,1965)和《森上校:詹姆士·邦德式冒险》(Colonel Sun:A James Bond Adventure,1968)(用笔名罗伯特·马卡姆[Robert Markham]发表)。同时,艾米斯是无神论者,他的超自然神怪小说《反死亡同盟》(The Anti-Death League,1966)和《绿人》(The Green Man,1969)反映了他对神性和死亡的思索,对上帝的残酷无情的严肃抗议和对其存在的否定,以及对人类精神独立的赞颂。

1986年艾米斯的小说《老家伙们》(The Old Devils,1986)获得了布克奖(The Booker Prize)(布克奖在2002年至2019年期间冠名赞助商曼集团[Man Group],更名为曼布克奖[The Man Booker Prize])。该小说是一部社会喜剧,背景设在威尔士,描写了一群退休后生活终日围绕着社交酒会进行的老朋友和他们的妻子,以及携带家眷重回故土的著名作家阿伦·韦弗(Alun Weaver)在他们中造成的影响。小说体现了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的悲观看法,以及对虚伪和做作的鄙夷。

1979年,艾米斯出版了《诗歌集:1944—1978年》(Collected Poems 1944—78)。1980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集》(Collected Short Stories),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他已出版十多部小说,多部短篇小说集、剧本,诗集、论文集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他又相继发表了《住在山上的人们》(The Folks That Live on the Hill,1990)、《艾米斯文集》(The Amis Collection,1990)、《回忆录》(Memoirs,1991)、《巴雷特先生的秘密及其他故事》(Mr.Barrett's Secret and Other Stories,1991)、《我们都有过错》(We Are All Guilty,1991)、《俄国姑娘》(The Russian Girl,1992)、《传记作者的胡子》(The Biographer's Moustache,1995)等。1994年,他出版了一部背景设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半自传性质的小说《难以兼顾》(You Can’t Do Both),描写洛宾·戴维斯(Robin Davies)从伦敦南郊到牛津大学,再到一个地方大学教书的历程。

1990年艾米斯被授予大英帝国指挥官(Commander of the Most Excellent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CBE])头衔。

(魏歌)

作品简介

《老家伙们》(The Old Devils)

小说《老家伙们》于1986年发表,获得当年的布克奖。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一群六十多岁的退休老年夫妻,他们住在南威尔士,其中包括马尔科姆·塞伦—戴维斯(Malcolm Cellan–Davies)、妻子格温(Gwen),彼得·托马斯(Peter Thomas)、妻子穆里尔(Muriel),查理·诺里斯(Charlie Norris)、妻子苏菲(Sophie)。男人们过去曾经在同一个壁球俱乐部打球,现在则是酒馆常客,整天饮酒消磨空虚时光,妻子们则乐于在厨房贪杯。他们都已年老体衰,马尔科姆肠胃和牙齿都不好,彼得和查理也过于肥胖。他们谈吐虽然时有乖张,但却能相互包容,以往恩怨也已释怀,甚至对女酒鬼多萝西(Dorothy)都能多有忍让。

他们30年前的老同学、老朋友阿伦·韦弗和他的妻子瑞安楠(Rhiannon)从伦敦回到南威尔士老家。阿伦是一位诗人,在伦敦也是电视上的嘉宾人物,常受邀评论威尔士相关事物,可以算是个名人,但在威尔士人眼中,他虽然是成功人士,但终究是在媒体上扮演观众眼中的威尔士人角色,哗众取宠而已。他自私、虚荣、长于拈花惹草之事,过去曾经和自己老友的妻子们有染。但阿伦能说会道,对这些老友的老妻们仍然颇有魅力,甚至查理的妻子苏菲还惦记着和他重燃恋情。阿伦的妻子瑞安楠年轻时是个大美人,还曾经和彼得有过一段情缘,并因此堕胎,她现在风韵犹存,而彼得妻子脾气暴躁,对丈夫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夫妻恩爱早已无从谈起。马尔科姆则对瑞安楠心怀一份纯粹的爱慕。

老朋友们对阿伦的到来感到高兴,毕竟他们醉生梦死、浑浑噩噩的暮年生活中又有了新的伙伴,但他们也有些担心他的到来难免让他们重温旧情妒意之老账,说不定会影响到他们当下的婚姻。阿伦夫妻回来后,朋友们一起聚餐,一起出游。阿伦不改花心本性,和老友之妻重温旧爱。一次在朋友家饮酒时,阿伦却突然去世。小说最后,瑞安楠和彼得旧情重燃,也算是适得其所。

小说真实描述了这些老家伙们必须面对的衰老和即将到来的死亡,笔触之中既有幽默、讽刺,也有同情和宽厚之意。

(张世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