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史著与史学:中国史学史探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廿四史——中华民族的家谱

廿四史,也称二十四史,就是二十四部史书,它们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廿四史共有3229卷,约4700万字。从第一部《史记》记载的上限黄帝算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述的下限崇祯十七年(1644)为止,记述中国历史亘续4000多年。这些史书,除了《史记》是完全的通史,《南史》《北史》是将几个断代连续起来的通史,其余都是皇朝断代史,即完整地记述一代皇朝之始末。断代史首尾衔接。这样,中国从黄帝以来的历史,均有文字记述。特别是这些史书的本纪部分,具有编年的特点,在全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唐朝的刘知幾说:“纪之为体,犹《春秋》之经,系日月以成岁时,书君上以显国统。”[4]就是说,本纪是以皇帝为中心的编年,不可避免地带有帝王家谱的特点,但实事求是地说,在封建社会,皇帝是国家的最高首脑,以他为中心进行编年,也是反映皇朝历史之进展的必然选择。将二十四史的本纪连接起来,中国历史的编年记事可以说极其完备。

1902年,梁启超发表一篇揭开中国现代史学序幕的著名文章,名曰《新史学》。在该文中,梁启超激烈地抨击了封建史学的弊病,矛头直指廿四史:“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若二十四史,真可谓地球上空前绝后之一大相斫书也。”[5]在破旧立新时代,对传统的东西往往否定过头。梁启超的批评,亦是如此,把廿四史说得简直一无是处。晚年,梁启超自知其失,遂改变原来的观点,对廿四史的价值又做了许多肯定。但他早年的批评,对后人影响巨大,导致不少人有轻视廿四史的倾向。与他同时的章太炎,在民族危亡之际,强调读史的重要性。他说:“一国之历史正似一家之家谱,其中所载尽以往之事实,此事实即历史也。若一国之历史衰,可占其民族之爱国心亦必衰。”他不赞同否定传统史学,指出廿四史是中华民族的家谱,要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就必须熟悉自己国家的家谱:“欲为国效力,这本老家谱是非研究不可。”[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