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浙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从平凡村落到“浙江名村”的战略变迁

陈岙村的老一辈基本靠打石板为生,村中多为清贫的石匠。“手持铁锤叮当响,肚皮饿得咕咚响”“大罗山脚穷陈岙,茅棚草屋泥镬灶;日风夜雨人难熬,荒岁饥年食无靠”曾是昔日陈岙人穷苦生活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时期,陈岙农业生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长期难以提升。1978年改革开放后,陈岙人开始经营家庭作坊或外出跑销售的谋生之路。村庄内生产电瓷开关等低压电器、标准件、汽摩配等产品的家庭加工厂也迅速发展起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陈岙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渐次进行,陈岙的交通、通信、用水、居住等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1984年修建平水池,结束了生活用水靠肩挑、手提的历史;1992年人工开挖蓄水池;1993年修建村小学校舍,结束了村集体无校舍的历史;1997年修建陈岙至埭头的公路;1998年填埋榕树下老河道。不过,一直到2000年前后,陈岙还是一个房屋布局凌乱、道路不通、违章建筑与垃圾遍地、村集体入不敷出的普通农村。而今的陈岙,是温州有名的“示范村”。不管是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还是农房集聚建设、“五水共治”、“青山白化”治理、农村养老保障、乡村振兴等工作,陈岙屡被提名为“样板村”。回顾它10余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归纳为陈岙是用成功的战略性“四级跳”完成了令人瞠目的华丽蜕变。

(一)小流域整治,以治水护水充实集体经济,改良生态

21世纪初的陈岙,还是个典型的脏、乱、差村。陈岙村中有条河,但河床杂草丛生,坡度较高,无法蓄水,干旱时村民无水喝,暴雨时又水漫民居,这条河并不能给村民们带来任何福利。加上20世纪90年代,陈岙没有什么特别的资源,长期以来,村民收入主要靠农耕、采石和从事耐火砖、熔断器、水暖洁具、标准件生产电镀等行业。进入21世纪,因家庭作坊式工业过度发展,污水横流,溪流遭受了严重污染,村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还有当时外来务工人员经常将生活垃圾乱扔乱堆,将物品无序摆放,乱搭乱建,加剧了村庄的脏、乱、差的状况。与此同时,当时民营经济活跃的瑞安塘下镇陷入缺水危机。部分陈岙人看到商机,就开始蓄水卖水。随意搭建的凌乱管线,埋下安全隐患不说,村里很多企业还经常因为争相挖坑蓄水而产生矛盾,居民也常常因蓄水卖水和用水之事发生争吵。要求合理治水和用水的呼声很高。

2002年前后,新一任村“两委”产生后,首先面临的是村集体资产负债80多万元的严峻现实,其次是要立马寻找村庄发展的突破口。当年陈岙的村集体年收入仅20多万元,年支出需要40多万元,陈岙是个穷得叮当响的空壳村。村庄要发展,规划要组织实施,都需要依靠村集体的资金投入,没有资金,再好的发展蓝图也是空谈。那么,钱从何而来?鉴于此,陈岙首先在“水”上做起了“文章”。他们先后筹集了150多万元,建成了一座山塘、三条蓄水堰坝和一座自来水厂,蓄水量由原来的不足100立方米增加到近10万立方米。这样一来,不仅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困难和农业灌溉用水问题,还通过有偿为周边企业提供生产用水,使村集体每年增收近200万元。依靠水资源的充分利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村集体收入从20多万元增加到300多万元。其后,陈岙又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在沿溪两岸建成了长达2.8公里的溪堤。10年前污染严重的溪流与现在亮丽的生态景观线形成天壤之别。陈岙谋求发展的第一步走得很漂亮,通过小流域整治,不仅增加了集体收入,还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

(二)彻底的青山白化治理,集约化整合利用土地

尽管通过治水、卖水,陈岙收获了“第一桶金”。但这些收入显然还不够很好地支撑村庄长远发展。除了水,陈岙还有一个天然资源是“山”。因此陈岙发展的第二大步,便是往山里“进军”,开展青山白化整治,整合土地,“变废为宝”,同时通过土地利用与出让,进一步换取发展资源。

陈岙周边的山麓上,原来布满了白皑皑的坟墓,青山白化很严重。而且每年清明上坟烧纸常常引发山火,严重影响了大罗山的绿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但数千年来的习惯使村民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要想移风易俗,彻底整治青山白化,在温州很多农村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陈岙村“两委”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让村“两委”成员、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及建设生态公墓等措施,最终完成了“青山白化”治理。2005年,陈岙村开始搬迁山脚的5000多穴坟墓,统一建设生态公墓。经过4年艰苦的努力,散落在陈岙溪边两侧1200座椅子与3500座墓穴,被建成的4000穴生态公墓取代,原先满目疮痍的山体被葱葱郁郁的山林覆盖,70多亩土地最终被整理出来。2010年7月30日,陈岙将移坟整理出的70多亩土地公开出让。可能是因为陈岙周边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些土地竟然拍出了3.5亿元的高价。在政府特殊政策的“关照”下,陈岙得以存留巨额资金,除一部分直接分给村民,剩下的资金全部用于启动旧村改造。这笔资金在陈岙村庄建设再次实现跨越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治理“青山白化”,陈岙不仅有效保护了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还做到了移风易俗,同时整理出的大量土地为村庄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农房集聚改造,变革村落布局

针对原有农房危、漏、乱、散,村庄道路狭窄崎岖以及村容脏、乱、差的情况,陈岙村“两委”早在2003年就想着手农房改造工作,同时提出“退二进三”发展思路,将陈岙定位为生态人居区。但是整个农房改造计划任务艰巨,需要拆除529间民房、350间厂房。同时因为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和考虑到村民购置新房的经济负担,该计划未能在第一时间落实。后来,陈岙村“两委”经过对村庄现有资源的再三评估论证,决定通过青山白化治理来盘活土地,再通过土地出让的资金抵消农房改造成本。于是,通过4年艰苦卓绝的迁移坟墓、建设生态公墓等工作,陈岙盘活了原本不多的土地资源,并利用相关出让金顺利启动了农房集聚改造工程。整个农房改造项目设计总用地为13.4公顷,总建筑面积122150平方米,总投资26261万元,计划建设安置房526套。这些公寓楼高4~5层,不仅通风、采光好,小区还引入天然溪流,极具江南水乡风格,与城市社区无异。为提升居住品位,全部采用地下室停车场结构,配备了3.3万平方米地下停车库,户均停车位达到2.3个,实现了人车分流。村民只要用一间老房子或一处宅基地就可置换一套公寓式商品房。目前,陈岙村村民已基本住进花园别墅小屋。原本按照置换标准,村民自己需支付一套40万元左右的公寓建设费用。但是在测算这笔账的时候,村“两委”预计30%左右的村民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于是村里决定将2.5亿元集体资产用来支付别墅式公寓建设费用。这意味着,陈岙村村民不花一分钱,就可以住进别墅式公寓。

(四)实现产业转移,发展生态旅游

改革开放后,随着电器、标准件等生产企业的相继创办,工业已成为陈岙的主要产业。但是工业化在促进陈岙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村民感受到了发展和环境,生产、生活与生态之间的矛盾。富裕后的村民希望能改善人居环境,但村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污染不可避免。比如汽摩配、电镀企业难免会产生废水,抛光产业也会产生粉尘。因此,自2007年开始,陈岙村“两委”开始启动规划调整,决定逐步淘汰现有厂房,把退出的工业厂房安置到当时塘下镇正在规划的瑞安市汽摩配产业新城,最终目标是全村范围内不留任何工业企业,实现“退二进三”。

同时,陈岙村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产业,围绕生态环境,把婚纱摄影、温泉度假、亲子游乐、养老医疗作为今后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2014年,为扩大村庄旅游产品的知名度,陈岙特地拍摄了国内首部新农村主题的时长约30分钟的旅游微电影《榕》。电影以陈岙村的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为元素,以接地气的旧村改造故事为主线,用微电影的形式来展现陈岙。现今陈岙已经实现多业态开发。自2011年以来,陈岙相继投入5000多万元资金,对陈岙溪流域4公里范围内的80多家企业实施了搬迁,拆除违法建筑60000余平方米,对两岸的景观进行了综合改善。水质彻底改善后,陈岙沿陈岙溪建起了约100亩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包括大型水上乐园、网球场等,成功推出了游泳、漂流、皮划艇运动等项目。如陈岙溪1.7公里长160米落差的水道漂流项目,现每年营业额达到600万元,成为陈岙又一个创收的水上项目。陈岙村还计划打造婚纱摄影、温泉度假、养老产业基地等,以此来带动陈岙新一轮的发展,目标是打造一个功能设施全、生态环境好,集乡村民宿、水上娱乐、温汤养生、露营探险、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美丽旅游乡村,将工业村转变成休闲宜居的生态村。目前部分项目已开始实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