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减贫背景下的昆明市脱贫模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篇 昆明市创新扶贫模式研究

第四章 禄劝县农村危房科学识别与精准改造模式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确定了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简称‘两不愁三保障’)。”[1]由此,“两不愁三保障”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的基本标准。其中,住房安全有保障是精准脱贫战略的硬性要求。住房安全有无保障,通常是基于农村房屋危险性而言的。2009年3月26日住建部制定的《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将房屋危险性分为4个等级[2]:A、B、C、D。A级指房屋结构能够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没有发现危险点,房屋结构安全;B级指房屋结构能基本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个别结构构件处于危险的状态,但不会影响主体结构安全,基本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C级指房屋部分承重结构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局部已出现险情,构成局部危房;D级指房屋承重结构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房屋整体已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在具体认定上,等级为A、B级的住房属于安全稳固住房,视为住房安全有保障;反之,等级为C、D级的住房属于危险房屋(危房),视为住房安全无保障。因此,农村危房改造不仅是关系广大农村群众的民生工程,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工程。住建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2017年8月28日印发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建档立卡贫困户等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若干问题的通知》(建村〔2017〕192号),明确提出“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力争到2019年基本完成,2020年做好扫尾工作”[3]的目标,这是确保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

位于我国西部金沙江高山峡谷区的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既是一个集山区、农业、贫困为一体的少数民族地区县,也是省级革命老区县,同时也是我国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和全国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山高、谷深、坡陡、弯急、路险是禄劝县地势地貌的基本写照,全县山区占总面积的98.4%。县内海拔最高点为乌蒙山主峰马鬃岭,海拔4247米,最低点为普渡河与金沙江交汇处的小河口,海拔746米,相对高差3501米。特殊的高山峡谷区地理环境、恶劣的自然条件,使禄劝县的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其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4]。全县189个村(居)委会中,贫困村达115个,其中深度贫困村83个。全县累计建档立卡贫困户为26083户、贫困人口为91586人,贫困发生率(这里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占2014年农业户籍人口总数的比例[5])达22.21%。在禄劝县脱贫攻坚战中,住房安全短板最为突出,其危房数量多、改造难度大、实施成本高、群众接受修缮加固的意愿低等诸多问题层出不穷,成为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和焦点,也是全面小康建设的最大短板和突出瓶颈。为此,2017年初以来,禄劝县委、县政府积极作为,审时度势,迎难而上,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云南省和昆明市扶贫政策,结合县情、村情、民情,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来抓,创新性地全面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4801户(占全县2017年农户总数的47.16%),闯出了一条富有特色和成效的农村危房改造之路,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农村危房科学识别与精准改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