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湖州之地理
要研究一个地区的军事地位,最重要的便是着眼于此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地形特征。只有搞清楚了湖州的地理,方能进一步研究其在战争中的地位,从而凸显其在吴越国国防中的作用。对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湖州的地理,即其在地理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身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湖州,从自然地理而言,北滨太湖,东傍运河,西括天目山,南抵钱塘江;从行政地理而言,东与苏州嘉兴县、海盐县,西北与常州义兴县,西与宣州广德县,南与杭州余杭县、临安县、於潜县接壤。是南通百越,北接勾吴之要冲,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吴越争霸时,湖州一带便是交战双方的主战场之一,至今尚有“勾垒”等地名。晚唐五代,由于杨氏吴国政权与钱氏吴越国政权隔太湖南北对峙,特别是在钱镠受孙儒之乱的影响放弃太湖以北本属浙西道管辖的常、润二州之后[2],湖州便成为吴越国西北部边疆的冲要之地,担负起屏翼政治中心杭州的重要任务。
其次,湖州之所以会成为保障杭州的屏障,与其特殊的地形条件密不可分。湖州地处江南丘陵地带,虽然山不甚高,最高峰龙王山海拔仅1587米,但比起钱塘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湖州西南部的天目山余脉,可以说确实起到了屏翼杭州大西北的任务。天目山的存在,导致了从宣州广德县而来的侵犯只能从湖州西北的平原进入。清人顾祖禹(1631~1692)在其《读史方舆纪要》中总结道:“吴越时恃为北面重镇,淮南来攻,由宣州出广德必道吴兴之郊,而后及于余杭。余杭之安危,吴兴实操之也。”[3]
最后,看湖州境内的地形。发源于杭州境内天目山的东、西苕溪分别从武康县的两边向北流入太湖,并在注入太湖前形成一个三角洲平原,再加上由东、西苕溪冲刷而成的两个平原,湖州境内的这三个平原恰好呈“品”字形分布。而“品”字下面两个“口”之间则是湖州境内唯一的多山之县武康。知此,便可以进一步分析另一个事实,即为什么梁太祖开平四年(910)五月,钱镠在平定了湖州刺史高澧之乱,收回了对湖州的控制,并且任命其弟弟钱镖为刺史后,要“割湖州武康县隶杭州”[4]。因为,正是武康在湖州的特殊地形条件,使得一旦控制了武康,也就相当于控制了整个湖州,进可攻,退可守。而控制了湖州,也就是保障了杭州的大西北,因为此时杨氏吴国早已从钱氏手中夺取了常、润二州,湖州便成为太湖南岸的北边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