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班主任制的发展变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层组织,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的主任教师。新中国成立以来,班主任一直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枢纽性作用,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力量。据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教育统计数据,仅小学、初中与高中阶段,全国共有4501852个班级,这就意味着我国现有一支450多万人的庞大班主任队伍。然而,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班主任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专业挑战和巨大的社会压力。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系统梳理班主任制的发展历程,厘清班主任制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和问题,理性地探寻班主任制的未来发展趋势,对进一步优化班主任岗位价值、提高班级教育品质与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王国维曾说:“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班主任制的研究发展也依赖于新文献的发掘、利用。笔者在一些平台收集了中华民国时期的报纸、杂志、校庆纪念册等史料文献,为探索中国班主任制的真正起源、设置目的、发展历程等提供了大量一手可靠史料,也有助于研究者进入历史情境,还原历史细节,拓展班主任制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笔者还试着寻找一些班主任、学生、家长个体的史料文献,以与官方文献相互印证。对于这些文献,笔者都仔细地评鉴其价值和真实性,然后再分析、引用。希望这些文献,可以帮助笔者突破传统班主任制研究的局限,重新解读和还原班主任制的历史。比如关于中国班主任制的起源,一般认为,班主任制源于苏联,我国班主任制是借鉴和移植苏联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产物,但笔者通过收集史料发现,中国至少在1929年就有使用班主任岗位名称,建立班主任制度的史实,而苏联直到1934年才有班主任岗位名称。由此观之,中国使用班主任岗位名称较苏联要早。但不可否认的是,新中国建立的班主任制度,其基础理论的确是引进苏联教育理论的产物。因此,“我国班主任制完全是借鉴和移植苏联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产物,完全是‘舶来品’”的论断并不准确。

一 关于班主任制的发展脉络梳理

笔者在2009年做出的一些判断的基础上,又做了新的判断,并最终使用了“1862~1948年”“1949~1977年”“1978~2005年”“2006年至今”四阶段的结论。这种划分,既关照了国家重大政治事件对班主任制发展的影响,也聚焦了班主任制自身发展中的关键事件。笔者认为,我国班主任制是随着西方现代分科教学制和班级授课制的引入,“中苏结合”的产物,大体历经了萌芽与初步探索期、初创与全面确立期、制度化与规范化发展期、专业化与改革发展期四个阶段。

(一)班主任制的萌芽与初步探索(1862~1948年)

1862年,京师同文馆首次采用西方班级授课制。其内设“正提调”与“帮提调”各2名,履行对生员的管理职能。这可视为中国班主任岗位设置源头。1904年,清政府颁行《奏定学堂章程》,提出各班例置本科正教员一人。正教员角色一直沿用至民国时期。其职责近似今日班主任。国民政府时期,中小学实行级任制、导师制和班主任制。时人张海涛1932年在《中等学校班主任问题》一文中提到:“去年以前的二年,我都在广州中大附中任班主任。”他还详细列举班主任的工作职责。据此推断:张海涛在1929年就开始当班主任。班主任岗位名称于1929年就开始在中国广州使用。综合相关文献推测,在20世纪30年代,云南、广东、广西、江西、北京等地的一些学校都设立班主任岗位,并都不同程度地建立班主任制度。而俄罗斯苏维埃人民教育委员会在1934年的教育整顿中,将“教学组”改为“班级”时,才把“小组指导员”更名为“班主任”。由此观之,中国使用班主任岗位名称较苏联要早。自20世纪30年代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创办的中学、小学、师范学校和抗日军政大学等,都设立班主任岗位。因此,班主任制是“中苏结合”的产物。

(二)班主任制初创与全面确立(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在继承解放区教育传统,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发展新民主主义教育。1952年,教育部颁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从当年起中小学每班一律设立班主任。至此,班主任制在我国正式确立。早期我国班主任工作理论主要源自对苏联班主任理论的引鉴及本土化理论的初步构建。自20世纪50年代起,大批介绍苏联班主任德育工作新方法、新经验的著作被译介到中国,这些书籍大体可分为班主任工作理论指导性成果、工作经验总结性成果和文艺故事性成果三类,对我国班主任制度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我国班主任工作理论“本土化”建构,至改革开放前,都比较薄弱。1956年,董渭川著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面世。1966年,杨治周著的《我是怎样做班主任的》小册子出版,这两本是改革开放前为数不多的探讨班主任工作理论的著作。1963年,中共中央发布“小学四十条”和“中学五十条”,对班主任任职资格提出要求,对班主任工作职责、政治地位做出规定。这些规定,奠定了班主任制的初步制度基础。“文革”时期,班主任制受到冲击,并一度被取消。

(三)班主任工作制度化与规范化发展(1978~2005年)

1978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规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和任职资格,标志着班主任制的全面恢复。1988年,国家教委相继颁布《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从此,班主任制度建设初步形成体系,并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这一时期,班主任制度建设的主要成就如下。

一是界定了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和作用。二是规定了班主任的选聘方式。《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提出:班主任由学校校长按条件选聘。三是明确了班主任的任职资格。两份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都从政治觉悟和教学经验两方面对班主任任职资格做出了规定。四是规范了班主任的岗位职责。其职责主要有协调本班科任教师,对本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本班青年团、少先队和班委会活动,组织学生劳动和课外活动,组织家长工作,评定学生操行,等等。五是明确了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和原则。从此,班主任工作有章可循。六是建立了班主任津贴制度。改革开放后,除了继续执行减免班主任教师课时量之外,国家逐渐建立班主任津贴制度。1979年发布了《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在全国普通中学和小学公办教师中试行班主任津贴的通知》,1980年发布了《国家劳动总局关于技工学校试行班主任津贴的通知》,1981年发布了《关于在中等专业学校、盲聋哑学校班主任中试行津贴的通知》,这三个文件明确规定了班主任的津贴标准、经费来源、发放方式及注意事项等,标志着班主任津贴制度全面建立。七是建立了班主任荣誉制度。为激发广大教师当班主任的积极性,国家逐步建立了班主任荣誉制度。1984年4月13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了全国优秀班主任表彰大会,有2914名优秀班主任受到表彰。各地也采取了多种形式来表彰优秀班主任。2005年12月17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专业委员会与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等5家单位共同发起首届“全国优秀班主任、优秀校长评选活动”,评选出“全国十佳班主任”。这是媒体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优秀班主任。

这一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班主任资格取得随意,班主任工作专业内涵不足、专业地位得不到认可,班主任学学科建设未受到重视,极大地限制了班主任群体专业素质的提升。

(四)班主任专业化与改革发展时期(2006年至今)

随着新时期学生教育复杂性以及由此导致了育人难度的增加,教育工作科学化和精细化要求提升,要求通过班主任专业化,提升班主任整体专业素质和班主任工作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提升教育质量。这一时期班主任专业化建设及改革主要成效如下。

1.确立班主任的主业地位

2006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极其重要的育人工作,班主任工作是主业,是重要的专业性岗位,这在班主任专业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班主任工作在历经多年发展后走上了专业化发展之路。此后,班主任理论研究逐步向学科建设层次迈进。班主任学逐渐从学校管理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2.建立班主任培训教研制度

2006年,继主业地位确立后,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通知》,该通知系统地阐述了班主任的培训目标、原则和内容,要求首次担任班主任必须参加规定的培训,培训考核合格,颁发班主任任职资格证。从此,各地建立班主任任职资格制度,要求持证上岗。2007年,教育部举办了全国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班,并启动了万名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计划。从此,班主任培训正式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此前,直接针对班主任的培训机会很少。2009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班主任培训从此纳入年度国培和省培教师培训项目,并单列。各省、市、县(区)纷纷启动班主任培训工作,不断完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骨干培训三层次班主任培训体系,并纳入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系统。同时,一些地区还建立了班主任教科研制度,统筹指导本区班主任专业发展。

3.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

20世纪80年代确定的班主任津贴标准多年未提升,与班主任实际工作量与实际教育贡献不相匹配。2008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部 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义务教育段学校原班主任津贴与绩效工资中的班主任津贴项目归并,在绩效工资中设立相关项目,并在分配时向班主任倾斜。2016年后,部分省份陆续执行班主任津贴单列发放制度,部分地区还建立了班主任津贴组合体系,如宁波市镇海区通过奖励机制,用“组合拳”方式提高了班主任待遇。

4.加强班主任荣誉制度建设

为激励班主任争先创优,扩大优秀班主任辐射示范作用,教育部和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班主任荣誉制度建设。教育部分别于2007年、2009年、2014年授予200名、199名、193名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称号。在中央政府引领下,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每年教师节来临之际纷纷开展优秀班主任评选与表彰活动。民间非政府组织也组织优秀班主任评选。这些举措对激发班主任的荣誉感,切实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5.注重发挥优秀班主任辐射作用

为了发挥优秀班主任的辐射作用,各地纷纷启动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工程。河南省、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等省市建设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同时,建立市县级的名班主任工作室以及班主任成长共同体,形成以“省-市-县-校”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系列为主要依托的班主任实训基地。班主任基本功比赛及展示交流活动也成为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助推器。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班主任基本功技能大赛。从2012年起,长三角地区开启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比赛,截至2023年已举办11届。从2021年起,教育部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和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

6.注重专业成长激励机制建设

建立班主任职级管理制度体系,构建班主任专业成长体系。各地开展“新秀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名班主任”评选,建立三级班主任晋升通道,打通了教师学科专业发展和班主任专业发展职业“双通道”;建立“国家-省-市-县-校”五级骨干班主任、特级班主任、功勋班主任荣誉系列,定期组织评审和表彰,让优秀班主任脱颖而出,增强班主任工作荣誉感。同时,将班主任队伍建设列入地区教育督查督导工作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学校综合考核评估、学校干部任免的重要参考。

经过中央政府大力推行班主任主业政策、示范性培训引领,通过构建一系列专业成长体系、激励机制、培训体系、荣誉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大力推进班主任专业化建设上取得显著进步。但由于班主任工作任务过于繁重、工作压力较大、制度本身的体制性障碍等,班主任专业化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二 21世纪中小学班主任制改革审视

班主任专业化尽管已经从理论共识向实践操作层面推进,但班主任制仍存在明显的弊端:一是“教”“育”分离,科任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将育人责任全都推到班主任身上,割裂了学校教育整体功能,降低了育人成效;二是班级教育中盛行管理主义价值取向,悖离了学校育人目标。因此,班主任制改革呼声日渐高涨。

进入21世纪,我国班主任制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开展班主任管理与培养制度改革探索,大力推进班主任专业化,主要的改革举措有班主任持证上岗制、班主任职级制、班主任带头人制、首席班主任制、班主任带教制、班主任工作室制等;二是积极推进班主任工作机制改革,提升班级育人成效,主要改革举措有推行全员班主任制、无班主任制、全员导师制、双班主任制、多任轮流连带班主任制、班级组制等。总体来看,近20年的班主任制改革主要呈现以下三种趋势:第一,健全“一人班主任制”,提升班主任的专业性;第二,变“一人班主任制”为“导师制+辅导员制”,培养学生自主自律精神;第三,实行“团队班主任制”,以集聚智慧,协作创优。

各地积极开展班主任制改革,旨在革除班主任制存在的诸多弊端,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上述班主任制改革并没有在中国大地上大面积推广与实践,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原有班主任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这些改革大多停留在班主任教育角色数量的增减上,缺少对班主任的制度内核,特别是育人角色与工作范式的系统改革。

第二,改革后的班主任制度体系还不成熟,特别是各项改革制度的内涵界定、理论基础、操作流程、评价反馈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存在不足,制度实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有待提升。

第三,班主任制改革需要其他配套改革的跟进,仅靠班主任制单项制度突破是难以取得改革预期成效的。

基于现行班主任制度存在的上述弊端,有人主张尽快取消班主任制度。然而,在基础教育领域,班主任工作越来越受重视的事实表明中国学校班主任制的存在具有相当的生命力。中小学科层制管理体系中,需要班主任这样一个“一岗多责”能对接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岗位。因此,“取消班主任”不可盲动,即便要取消班主任,也要从课程设置、班级组织形式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系统规划,稳妥推进,将班主任角色任务进行合理分解,由其他角色来承担,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

三 班主任制的未来发展走向

对于这个时代的班主任工作研究者来说,梳理中小学班主任制发展变迁脉络的现实意义在于寻找班主任制的未来发展去向、班主任岗位价值的优化方向。比如,什么样的班主任制才是优良的和值得推广的?我们如何才能建构并不断完善这样的班主任制?这些以往研究者曾经探求并回答过的问题需要我们从新的时代视角来回答。我们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的前提,是要在历史研究的视野中,找到以往研究者给出的答案在什么意义上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追求,在什么意义上能服务于中小学班主任的具体实践。所以,站在当下研究者的立场上,运用历史研究方法,依据现代价值尺度去认识中小学班主任制的改革发展变迁过程尤为重要。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班主任制将走向何方?由于高中、初中和小学情况各不相同,班主任制将走向终结还是更加完善不宜一概而论。随着新高考改革推进,高中实行走班制势必打破固定的行政班、教学班,高中班主任制将逐步走向终结。初中、小学班主任制可能逐步消亡,也可能更加完善,但班主任的教育职能必将会进一步加强。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增加班主任岗位(或者将岗位职能进行分解)的吸引力与教育效能,提升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是当前推进班主任制改革的重要议题。

第一,明确职能定位,切实为班主任减负。要在全员育人视野下,重新审视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厘清班主任岗位的责任权利,合理划分德育责任,分离班主任岗位的附加职能,切实为班主任工作减负。

第二,增加班主任的专业自主权,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赋予班主任职业尊严,激发班主任工作积极性;等等。

第三,探索“团队班主任制”改革,践行全员育人。鼓励建立“团队班主任制”,班级全体教师都任班主任,赋予主任班主任组织权力,提高教师主动合作意识,真正实现教师“人人都是班主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实践表明,多人协作的“团队班主任制”,能有效弥合任课教师教书、育人的角色分裂,真正将“班主任一人育人”转变为“教师全员育人”,有利于加强师生交往,集聚智慧,融通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整体提升学校教育品质和育人成效,因此,应该是未来班主任制改革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