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3章 内忧外患
李玄成功震慑西域小国,维护了大唐尊严,班师回朝后,受到了长安百姓的热烈欢迎。然而,短暂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大唐再次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
国内,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触动了更多保守势力的利益。这些势力暗中联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对力量。他们不仅在朝堂上对李玄提出的政策百般阻挠,还在民间煽动百姓对改革的不满情绪。
其中,以关中地区的世家大族为甚。他们世代在关中拥有庞大的产业和极高的威望,李玄推行的土地改革和商业新政,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利益。这些世家大族表面上配合朝廷的政策,暗地里却利用家族势力,抵制改革的实施。
他们故意抬高物价,造成市场混乱,让百姓误以为是改革导致了生活成本的增加。同时,他们还指使一些地痞流氓在长安街头闹事,扰乱社会治安,嫁祸给改革派。一时间,长安城内人心惶惶,百姓对改革的质疑声越来越大。
李玄敏锐地察觉到了这股暗流涌动。他深知,若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将无法继续推进,大唐的复兴也将成为泡影。于是,他决定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真实想法,同时收集世家大族抵制改革的证据。
李玄乔装打扮成普通商人,穿梭于长安的大街小巷。他与百姓们交谈,倾听他们的诉求。许多百姓向他抱怨物价飞涨,生活艰难。李玄心中明白,这都是世家大族在背后搞鬼。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李玄结识了一位名叫王二的小商贩。王二为人正直,对长安城内的乱象深感不满。他向李玄透露了一些世家大族操纵物价的线索,还提到了他们与一些地方官员勾结的事情。
李玄意识到,这是一个突破口。他暗中安排人手,顺着王二提供的线索展开调查。经过一番艰苦的侦查,终于掌握了世家大族抵制改革、扰乱市场的大量证据。
与此同时,大唐的外部局势也越发严峻。北方的契丹部落,看到大唐内部出现动荡,认为有机可乘,便联合了几个周边的游牧部落,在边境地区频繁侵扰。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边境百姓苦不堪言。
边境守将多次向朝廷求援,消息传到长安,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一些大臣主张求和,认为大唐此时不宜两线作战;而另一些大臣则坚决主战,认为不能向契丹示弱。
李玄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深知,国内的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若此时分兵对抗契丹,可能会让国内的保守势力更加猖獗;但如果不予以反击,契丹将会更加肆无忌惮,边境百姓也将继续遭受苦难。
经过深思熟虑,李玄决定采取两手策略。一方面,他派郭子仪前往边境,加强防御,稳定局势,避免与契丹发生大规模冲突;另一方面,他在朝堂上力排众议,坚决要求彻查世家大族抵制改革的行为。
“陛下,如今国内改革关乎大唐兴衰,若不解决内部隐患,即便击退契丹,也难以长治久安。我们必须先铲除这些阻碍改革的势力,稳定国内局势。”李玄向唐玄宗进谏。
唐玄宗权衡利弊后,同意了李玄的建议。于是,李玄迅速展开行动。他在朝堂上公开了世家大族抵制改革、扰乱市场的证据,朝堂上下一片震惊。
“这些世家大族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必须严惩!”李玄愤怒地说道。
唐玄宗大怒,下令将涉案的世家大族成员和与之勾结的官员全部逮捕。一场大规模的清查行动在长安展开,那些平日里嚣张跋扈的世家大族,瞬间土崩瓦解。
随着这些势力的被铲除,市场秩序逐渐恢复正常,物价也开始回落。百姓们得知真相后,对改革的疑虑烟消云散,转而支持李玄的改革举措。
然而,就在李玄准备集中精力应对契丹问题时,契丹部落却突然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他们集结了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向大唐边境杀来。边境告急的文书如雪片般飞向长安。
李玄得知消息后,决定亲自前往边境指挥作战。他率领五万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赶赴边境。到达边境后,他发现契丹军队来势汹汹,且他们熟悉草原作战,机动性极强。
李玄深知不能与契丹军队正面硬拼,必须智取。他仔细观察地形,发现边境有一处峡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于是,他决定在峡谷设下埋伏。
李玄命令士兵们在峡谷两侧的山上隐藏起来,准备好弓弩和巨石。同时,他派出一支小股部队,佯装败退,引诱契丹军队进入峡谷。
契丹军队见唐军败退,以为有机可乘,便不顾一切地追击。当他们全部进入峡谷后,李玄一声令下:“放箭!”顿时,峡谷两侧万箭齐发,巨石如雨点般滚落。契丹军队顿时大乱,死伤惨重。
“杀!”唐军将士们如猛虎下山般从山上冲下,与契丹军队展开近身肉搏。契丹军队虽然勇猛,但在狭窄的峡谷中,他们的机动性无法发挥,被唐军打得节节败退。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契丹军队损失惨重,狼狈逃窜。李玄乘胜追击,一直将契丹军队赶回了草原深处。
经此一役,契丹部落元气大伤,短期内不敢再进犯大唐边境。李玄成功化解了内忧外患,大唐再次迎来了稳定发展的机会。
然而,李玄知道,大唐在经历了一系列动荡后,需要时间来恢复和发展。他决定继续推行改革,加强国内建设,提升大唐的国力。
在经济上,他进一步鼓励商业发展,开辟新的贸易路线,促进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交流。在军事上,他加强军队训练,改进武器装备,提高大唐军队的战斗力。在文化上,他倡导文化繁荣,鼓励文人创作,丰富百姓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