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大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导论

大国大城与小县大城

基层中国,一城一乡,亦城亦乡。

理解基层中国的组织形态,无法绕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农城乡关系变迁。在中国崛起奇迹背后,城乡二元结构一直是社会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未来在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城与乡将迈向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共同繁荣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县域经济的崛起是否会逐渐形成三元结构的形态?在多元经济结构主导下,城乡中国能否因县域经济崛起,形成大城市、中小城市及乡镇各占三分之一的多元城市生态?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城乡发展经历了城乡分割、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阶段,这一过程既是我国城乡关系与体制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城乡经济社会结构不断变迁的过程。以我国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的比重已从66%左右上升到2024年的93%左右,农业仅占7%;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已从20%左右上升到2024年的67%;而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从不足200美元上升到2024年的1.3万美元以上,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此外,我国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网络已基本通达,并覆盖广大乡村。但在2023年,我国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39,反映居民间收入差距程度的基尼系数达0.47。这些重要指标一方面表明我国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中高级阶段,农业到了提质升级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这些指标也表明,我国仍存在明显的城乡、地区以及居民发展不平衡问题,亟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伴随城乡融合共同繁荣的推进,在现有特大型城市战略下的“大国大城”样态基础之上,能否在县域城镇化的实现过程中,出现小县大城的样态,逐渐形成中国未来的多元城市生态?这些都有待从县域视角,理解基层中国的组织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