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文
吕相绝秦 《左传》
第一部分 原文
晋侯使吕相绝秦,曰:
“昔逮我献公及穆公 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靖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殽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 之陨,是以有殽之师。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蟊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我是以有辅氏之聚。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使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穀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一。’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第二部分 高效练题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 集我文公 用:因此
B.则是我有大造 于西也 造:构造
C.殄 灭我费滑 殄:灭绝
D.康犹不悛 悛:悔改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使/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
B.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使/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
C.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使/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
D.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使/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中“侯”一般认为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号、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却随着朝代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业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祭祀土神和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用“社稷”代表国家。
C.“穆公”,秦穆公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穆”是为了表示尊敬而起的帝号,原字为“缪”,因为古代“缪”(古音mù)、“穆”(mù)二字同音,所以秦缪公又常常写作秦穆公。文章中的文公、惠公、献公等都是这种用法。
D.“大夫”,官名。先秦时期,周天子把天下分封给诸侯,称为邦国,邦国的官员有卿、大夫、士三级。秦、汉有御史大夫、谏大夫、中大夫等官名。秦代始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国人侵犯秦国的边境,晋文公率领诸侯和秦国一起包围郑国,然而秦国的大夫没有征询晋国国君的意见,擅自与郑国结盟,诸侯为此愤怒,准备和秦国拼命,发动军队包围了秦国,晋文公忧惧,反戈拥护秦国,秦军得以回国而没有受到伤害。
B.穆公扰乱晋国的盟邦,企图颠覆晋国。于是晋国不得已发动了殽之战。秦穆公不愿意宽免晋国的罪过,勾结楚国来算计晋国。因为后来楚成王去世,秦穆公侵犯晋国的图谋才没有得逞。
C.白狄和秦国同处雍州,是秦国的仇敌,却是晋国的姻亲。秦国曾经希望与晋国一起攻打白狄。晋国因为畏惧秦国的威严,便不顾念姻亲之好,接受了秦国使臣攻打狄人的命令。没想到秦国背信弃义,竟反过来勾结狄人。
D.等到秦桓公即位之后,晋景公希望秦桓公能够关照晋国,与晋国结好,但秦国还是不愿意同晋国结为盟好,甚至趁晋国遇上狄人入侵的祸乱时机,派兵入侵晋国临河的县邑,甚至抢割毁坏晋国的庄稼,屠杀晋国的边民,导致了辅氏之战的发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
(2)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第三部分 名师精解
一、作者简介
左丘明,鲁国人,双目失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本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二、文化常识
《左传》,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西汉初称《左氏春秋》,相传为左丘明所撰。该书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记录了诸侯、卿大夫的活动,并把笔触深入到商贾、卜者、刺客、乐师、百工皂隶等阶层,通过对各国王公霸业盛衰的叙写,反映诸侯国之间复杂的角逐以及社会改革的趋向。书中贯穿民本思想,体现作者进步的思想倾向。
三、难字注音
胤(yìn) 殄(tiǎn) 蟊(máo) 悛(quān) 涑(sù) 郜(gào) 芟(shān)
四、行文结构
1.交代檄文作者及相关人物,引出檄文内容。
2.吕相轻描淡写地说明秦晋曾是联姻盟国,秦国曾经给予晋国恩惠。
3.声讨秦国,晋国与秦国共同包围郑国,但秦国大夫却私下与郑国订立盟约。
4.声讨秦穆公企图颠覆晋国,但因楚成王去世,图谋没有得逞。
5.声讨秦康公与晋国断绝友好关系,发动多次战争,企图颠覆晋国的恶劣行径。
6.揭露秦国的反复无常,背信弃义。既与晋国攻打白狄,又私下勾结白狄。秦国的做法让诸侯国痛心疾首。
五、主旨概括
本文是一篇保存完整的事先拟订好的外交辞令,是一篇具有独特风格的檄文。文章开头先列举了秦国曾经给予晋国的恩惠,但晋国都给予了回报。接着开始声讨秦国背信弃义私下与郑结盟、与白狄结盟等多种恶劣行径,令诸侯痛心疾首。最后以诸侯将亲近晋国来要挟秦国权衡利弊,做出正确选择作结。
六、背景简介
公元前580年,晋、秦将要结盟,计划在令狐(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会盟。晋侯首先到达令狐,秦伯不肯渡过黄河,停驻在王城,派史颗在河东与晋侯结盟;晋国的郤犨到河西与秦伯结盟。晋大夫范文子说:“这个盟会,有什么好处?斋戒盟誓,是所以证成信用的。会议的地点,是取信的开始。开始就不顺从,难道可以保证信用吗?”结果,秦伯回国就背弃了与晋国的盟约。接着,秦桓公唯利是亲,既与晋国进攻白狄,又私下勾结白狄伐晋,而狄又把秦的所作所为告诉了晋国,晋国作为当时的大国,实在无法容忍秦国如此的背信弃义,但没有马上直接攻打秦国,而是先向诸侯发布了这篇绝秦书,来获得舆论上的优势。
七、语言风格
犀利激烈,雄辩壮阔。
八、思维拓展
说理议论性文章如何行文?
1.开头:客观陈述,文明交流。
【解读】说理类文章的目的在于既要使读者接受作者的观点,又要使读者能合情合理地接受。所以一般情况下,当作者要表达对某一个观点的反驳时,可以先对对方的观点或做法进行一些合理的解释和说明,然后再举出批判对象中观点的不足。这就体现了文明的交流和委婉的协商,具有现代公民交流意识。当然在《吕相绝秦》这篇文章中,并不是要体现文明交流,而是为了体现晋国的无辜与无奈,作者就是采取了这种类似的手法。先说秦国曾经对晋国不错,转而又说这“不错的恩情”是有企图的,而且晋国已经回报了秦国。这就为下文继续声讨、揭露秦国的背信弃义做好了铺垫。
2.多维度阐述一:秦国背晋盟郑的小人做法。
【解读】这一段属于议论文的分论点。举例说明秦国背信弃义的做法,而晋国不计前嫌,还帮助秦国,从而体现晋国的深明大义,以彰显自己与秦国绝交是正义的。我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也是要围绕中心论点,在下一段及时地提出分论点,从而进行多角度的阐述,强化论辩的力度。
3.多维度阐述二:秦国想方设法颠覆晋国,但没有得逞。
【解读】这一段紧承上段,又荡开一层,阐述秦穆公趁晋君去世,不但不来吊唁,还侵犯殽地,攻打晋国的邦国,甚至有勾结楚国打晋国的主意。这就进一步揭示了秦国的丑恶行径,加强了声讨的力度。这属于多维度展开议论的第二个层次,相当于第二个分论点。
4.多维度阐述三:秦康公也想进一步颠覆晋国。
【解读】这一段写秦穆公、秦襄公去世后,秦康公变本加厉,造成了令狐之战,虽然秦国战败,但秦康公依然不思悔改,继而发动河曲之战,企图颠覆晋国。按照秦国的几位国君顺序来说明秦国对晋国的虎狼之心,依然是为绝秦张本。这属于第三个维度,相当于我们议论文写作的第三个分论点。
5.多维度阐述四:秦桓公也想进一步想颠覆晋国,与白狄存有二心。
【解读】在列举了秦国历代国君对晋国的无礼行为之后,本以为秦桓公应该要安抚晋国了,没想到也和秦国历代国君一样,都选择了背信弃义。秦桓公与晋结盟的同时又勾结白狄,白狄告诉了晋国。同时也说明了诸侯国对秦国的做法已经痛心疾首。这一段既是文章的第四个分论点,又可以认为是文章的高潮,把秦国的无耻行径进一步推向顶峰,也同时把诸侯国的愤怒推向顶峰,从而使自己与秦国绝交的理由更加充分,并且更能获得诸侯国的支持和舆论上的优势。要注意的是,因为此文的写作目的是要与秦绝交,所以就把结尾段也结合在这个段落里面了。今天我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第四个分论点与结尾总结段还是应该分开写,最好独立成段,这样一篇说理性议论文才具有完整的结构。
真题链接
论辩说理类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2001年全国卷)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不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可写的范围比较大,考生要注意材料的引导句“‘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也就是说,如果失去“诚信”会怎么样?考生可以写人会怎么样,社会会怎么样等。本题可写内容比较多,但是想写好又不容易。特别要注意行文中要能体现思辨性,比如可以适当写“愚诚”或者“愚信”,以引点明“诚信”是人类的优秀品质,但在某些场合下应该灵活变通,这样更能体现考生的批判性思维,不容易人云亦云。
第四部分 读写对接
适用主题
一、规则下的自由
【解读】郑国人侵犯秦国的边境,晋文公率领诸侯国和秦国一道包围了郑国,解了秦国之困。但秦国大夫没有征询晋国意见,又私下擅自和郑国订立盟约,诸侯国于是准备和秦国拼命,要不是晋国从中周旋,安抚诸侯,恐怕秦国就危险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强大自己的势力,经常与其他诸侯国建立盟国关系,这样的盟国关系一旦建立,就有了相应规则的约束,各国只有在规则的约束下才可以长久地发展。但我们说春秋无义战,一方面他们不能遵守周天子的礼仪制度,导致礼崩乐坏;另一方面他们也不能接受遵守盟国的规则束定,于是他们便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基础,随时都有可能被诸侯国兼并。而齐桓公和晋文公为了争取各国对他们的争霸行动最大程度的支持,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正是希望在周天子的礼仪约束下,建立有利于自己的规则,充分打击不遵守周礼的诸侯国,从而实现自己的强权政治,成为一方强国。
真题链接
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3年福建卷)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1.从材料中“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拒绝这种‘自由’”,“扎进地层”,构成 “自由”与“限制” 的二元对立,有所侧重。考生可以写“自由是人人追求,但自由要有限制才是真正的自由。”体现两者的辩证关系。
2.从“扎进地层”的角度可写回归事物的根本,根植于大地的人,脚踏实地做事,回归传统文化之根、道德之根,扎根基层实现自我价值,守住自我,艺术来源于生活等。
3.从“拒绝这种自由”可立意拒绝过度的自由,规则不可缺,有所限才能有所为,规则下的自由,接受种种约束(道德、法律、良心),抵制自由的诱惑,合理限制的必要性等。
二、自信方能赢得天下
【解读】吕相的《绝秦文》表面上看起来义正词严,把秦国完全描写成了一个十恶不赦、背信弃义的国家,难道秦国真的是这样吗?晋国就不是这样吗?事实上,我们说春秋无义战,各国的外交政策都是为了本国利益服务的。这就是利用了语言的张力,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这种张力是如何而来的呢?正是由于晋国的自信、吕相的自信,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是对的,才能让别人相信自己是对的。吕相做到了,他慷慨激昂、妙语连珠,充分展示了一个外交家的语言自信。晋国也做到了,让其他诸侯国都相信了《绝秦文》的内容,最终站到了晋国一边。
真题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14年四川卷)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
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立意
从个人的角度,“站起来”要体现一个人的变化过程。从之前的低下变得高大起来,可以是指人格的成长、精神的成长、责任的担当等。也可以指开始行动起来,去努力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世界”指什么,考生要有自己的界定,并且要把“站起来”与“世界”结合在一起写。要体现出为什么“站起来”了“世界”才属于他,表现这其中的条件关系。
三、语言魅力与沟通效果
【解读】春秋时期,各国不断地对外战争,拓展疆土。晋国也发动了多次战争,晋国与秦国虽是世代盟国,但矛盾也不断升级。为了在名义上打击秦国,晋国邀合众诸侯国朝见周简王,请周王派兵一起伐秦。不久,晋厉公命吕相“绝秦”,吕相写下《绝秦文》洋洋洒洒八百余字,堪称千古名篇。文中吕相极尽巧舌论辩之能力,把秦国描写成一个背信弃义的不义之国的形象,而把晋国置于受伤害的位置。这就使秦国失去了与其他国家的联盟基础。因为这篇檄文,晋国在舆论上占据优势,许多小国都来投靠晋国,在后来的麻隧之战中,晋国能击败秦军,这篇《绝秦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真题链接
阅读下面的寓言,根据要求作文。(2004年广东卷)
古时东瓯(今浙江南部沿海一带)人住的是茅屋,经常发生火灾,为此痛苦不已。有个东瓯商人到晋国去,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搏虎,凡是他出现之处,就无虎。东瓯商人回去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国君。由于东瓯话“火”和“虎”的读音毫无区别,国君误以为冯妇善于“扑火”,便以隆重的礼节从晋国请来了冯妇。第二天市场上失火了,大家跑去告诉冯妇,冯妇捋起袖子跟着众人跑出去,却找不到虎。大火烧到王宫,大家推着冯妇往火里冲,冯妇被活活烧死。那个商人也因此而获罪。(据《郁离子·冯妇》改编)
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的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由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请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结合个人见闻、感受或学习语言的体会。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题目要求考生以“语言与沟通”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语言”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可以从口语拓展到书面语,那么考生就要思考“语言与沟通”这一关系的矛盾点在哪里。什么样的“语言”才能达到有效“沟通”,什么样的“语言”会使“沟通”失败。仅仅分析还不够,考生最好还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人类社会交往中如何才能实现用“语言”进行良好的“沟通”。
示范文段
语言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战斗力。语言被人使用后,往往构成一定的社会舆论,从而达到相应的宣传效果。正确的语言构成正确的舆论,能促进社会成员的社会意识,达到促进沟通,达到团结的目的,从而发挥出个体的力量,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正如春秋时期的晋国,吕相用一篇洋洋洒洒的《绝秦文》,借助语言的力量,事例充分翔实,言辞含蓄深沉,把晋国置于受伤害的位置,把秦国置于背信弃义的不义行列,达到了积极的宣传效果。既沟通了诸侯国,使诸侯国愿意站在晋国一边,共同对付秦国,为后来麻隧之战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下,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发展中的某些问题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恶意放大,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团结。作为一个有担当的时代青年,应该积极地发挥语言的力量,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情,让语言发挥战斗的力量,从而促进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五部分 参考答案及参考译文
吕相绝秦·参考答案
1. B。造:功劳
2. D。要对四个选项进行判断,看句读的不同处,方便判断。首先从虚词入手,找到“而”“之”“于”,发现只有“而”的断法不同。“而”在句中表转折,“雠”是“仇”的异体字,这句意思是说“白狄和您同在一个州,是您的仇敌,却是我的联姻”,所以应该在“而”前面断开。“狄应且憎,是用告我”这句是说,狄人在心里答应,然而内心是憎恨秦国的,因为这样所以来告诉我。“用”是表示“因为”的意思,“是”表示“这”,这是一个倒装句。是“因为这样”的意思,所以应该在“是”前面断开。A项兼有这两个错,B项一个错,C项一个错,D项是正确的。
3. C。穆是谥号,不是帝号。文公、惠公、献公也都是谥号。
4. A。原文是说诸侯准备和秦国拼命,但并没有发动军队,晋文公只是安抚诸侯,秦军得以回国而没有受到伤害。
5.(1)秦国大夫没有征询我们国君的意见,擅自同郑国订立盟约。诸侯都痛恨这种做法,要同秦国拼命。
询:征询 盟:盟约 疾:痛恨 致命:拼命决战
(2)如果君王不施行大恩德,寡人不才,恐怕就不能率诸侯退走了。谨把全部意思报告给君王的左右,请您使左右把利害关系权衡一下。
不佞:不才,是谦称 其:恐怕 布:报告 俾:使
参考译文
晋厉公派吕相去与秦国宣布绝交,说:
“从前我们先君献公与穆公相友好,同心合力,用盟誓来明确两国关系,又用婚姻来加深两国关系。上天降祸晋国,文公逃亡到了齐国,惠公逃亡到了秦国。不幸,献公去世,穆公不忘从前的交情,使我们惠公能够在晋国主持祭祀。但是又没有完成这一大的功劳,反而发动了韩原之战。事后穆公心里感到后悔,因此成全了我们文公回国为君。这都是穆公的功劳。
“文公亲自戴盔披甲,跋山涉水,经历艰难险阻,征讨东方诸侯,让虞、夏、商、周的后代都来朝见秦国君王,这就已经报答了秦国过去的恩德了。郑国人侵扰君主的边疆,我们文公率诸侯和秦国一起去包围郑国。可是秦国的大夫没有征询我们国君的意见,擅自同郑国订立盟约,诸侯都痛恨这种做法,要同秦国拼命。文公担心秦国受损,安抚诸侯,秦军得以回国而没有受到损害,这就是我们对秦国有大恩大德之处。
“不幸,文公去世,穆公不来吊唁,反而蔑视我们故去的国君,欺凌我们襄公,侵扰我们的殽地,断绝我们的友好关系,攻打我们的城池,灭我们的滑国,离间我们的兄弟之邦,扰乱我们的同盟之国,颠覆我们的国家。我们襄公没有忘记秦君以往的功劳,却又害怕国家灭亡,所以才有殽之战。但我们还是希望穆公宽免我们的罪过。穆公不同意,反而亲近楚国来算计我们。老天有眼,楚成王丧命,穆公因此没有使侵犯我国的图谋得逞。
“穆公和襄公去世,秦康公和秦灵公即位。康公是我们先君献公的外甥,却又想损害我们王室,颠覆我们国家,领着我国的奸贼,前来扰乱我们的边疆,于是我们才有令狐之战。康公还不肯悔改,入侵我们的河曲,攻打我们的涑川,劫掠我们的王官,夺走我们的羁马,因此我们才有了河曲之战。东方道路的不通,正是因为康公断绝了同我们的友好关系。
“等到君王即位之后,我们景公伸着脖子望着西边说:‘恐怕要关照我们吧!’然而君王不肯开恩同我国结为盟好,反而乘我们遇上狄人祸乱之机,入侵我们临河的县邑,焚烧我们的箕、郜两地,抢割我们的庄稼,屠杀我们的边民,因此我们才有辅氏之战。君王也后悔两国战争蔓延,因而想向先君献公和穆公求福,派遣伯车来命令我们景公说:‘我们和你们相互友好,抛弃怨恨,恢复过去的友谊,以追悼从前先君的功绩。’盟誓还没有完成,景公就去世了,因此我们国君才有了令狐的盟会,君王又产生了不善之心,背弃了盟誓。白狄和秦国同处雍州,是君王的仇敌,却是我们的姻亲。君王派人来命令我们说:‘我们和你们一起攻打狄人。’我们国君不敢顾念姻亲之好,畏惧君王的威严,接受了君王使臣攻打狄人的命令。但君王又对狄人表示友好,对狄人说:‘晋国将要攻打你们。’狄人表面上答应了你们的要求,心里却憎恨你们的做法,因此告诉了我们。楚国人同样憎恨君王反复无常,也来告诉我们说:‘秦国背叛了令狐盟约,却来向我们要求结盟。明告皇天上帝、秦国的三位先公和楚国的三位先王宣誓说:“我们虽然和晋国有来往,但我们只关注利益。”我讨厌他们反复无常,把这些事公开,以便惩戒那些用心不专一的人。’诸侯全都听到了这些话,因此感到痛心疾首,来和我们亲近。现在我率诸侯前来听命,完全是为了请求盟好。如果君王肯开恩顾念诸侯,哀怜寡人,赐我们缔结盟誓,那就是寡人的心愿,寡人将安抚诸侯而退走,哪里敢自求祸乱呢?如果君王不施行大恩大德,寡人不才,恐怕就不能率诸侯退走了。谨把全部意思报告给君王的左右,请您的左右把利害关系权衡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