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世界500强做人力资源总监:如何成为长期主义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上游思维

1.逆流者生,顺流者死

上游思维,也就是回到原点、起点的思维。

有位同事曾和我说过一句话:“逆流者生,顺流者死。”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越往河流的上游追溯,找到它的源头,你就越有生命力,越有可选择性,因为你可以拥有更开阔的视野与空间,你能够重新选择与把握水的流向。相反,如果你处在河流的下游,甚至已经到了末端的支流、细流,你的流向基本已经确定了,你可选择的、可变通的空间非常小,你已经进入一个“僵化”的状态。这种情形,在具体工作中,就像你思考一件事情,如果从原则出发去思考,你获得的选择空间是很大的;相反,如果你是从具体做事的方法、从某一个操作点出发去思考,你的思维就进入“狭窄小巷”了,因为你已到了最末端的操作环节,也就是“细枝末节”了。

所以,和CEO或业务领导沟通的时候,我经常会问:“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想达到什么效果?”特别是大家有意见分歧的时候,通过这些问题,比较容易把大家拉回到最初的思考点,回到事情的本源去想问题。比如,讨论一些员工激励政策,当大家看法不一时,你抛出一个问题:“我们做这个激励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这时候,你很容易把大家拉回到之前的“初衷”——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这样,大家就回到了一个共同的起点去思考问题。基于大家都认同的原则去讨论,相对更容易就具体事情达成一致。

有了上游思维,你就不会被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左右,导致不知如何选择。回到根本,把握根本,明确立场,笃定态度,以不变应万变,能够跳出表面现象,获得真知。有了上游思维,你就能够站在更高维去思考,更容易影响与说服他人,更容易集中大家的智慧,引导大家往一个正确的方向去思考和决策。有了上游思维,你将拥有一种“上帝”的视角(宇宙的本原是什么),不断向上追溯,在时空的真理通道中追溯,你将看到无比质朴、纯净的源头。

2.HR,向上游进发

帮助企业提前进入“新战场”。举一个例子,公司管理团队进行业务讨论时,市场部同事分析了国家相关政策、客户需求、行业竞品等情况,认为公司应该从现在开始,着手准备进入新业务领域,研发新产品,建立在该领域的竞争能力。谈到这里,他痛心疾首地说:“过去,对于××产品,我们就是因为比友商晚了2~3年进入,才导致我们目前在该产品的市场拓展上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别人已经把‘好打’的客户都拿下了。因此,针对未来可能的行业产品发展趋势,我们必须提前进入,或者跟得快,才有可能进入‘战场’,晚进入或跟得慢,只能为别人‘打扫战场’了。”在讨论中,大家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就是要提前在新产品开发上做好意识、知识、人员、能力等方面的储备。

HR较多地在企业业务的“下游”处理一些工作,相对被动地接收需求,属于“后知后觉”型,这样,HR对企业业务的价值贡献是有限的。这就好像我们处在“微笑曲线”的底端,提供基础性服务、低价值的工作,而非“微笑曲线”的两边,做那些更具增值性的工作。我们HR有必要从下游向上游进发,发挥更具战略性、前瞻性的作用。

3.往上游走,提升HR工作价值

那么,如何提高HR工作的价值呢?就是往业务的上游走,参与到行业分析、业务战略、业务布局、产品规划等工作中,提前“嗅到”行业变化的气息,做先知水暖的“鸭子”,并提前为业务的发展做好人才、能力上的准备,以及组织、文化意识上的铺垫。

首先,要保持和业务部门(特别是前端市场部门、销售部门)的协同,想方设法参加业务方向的讨论会议,阅读行业分析报告或公司内部的产品报告,对行业与产品的发展趋势保持足够的敏感性,并有基本的了解。其次,及时与公司管理层沟通业务发展趋势,获得他们在业务布局上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决心,评估HR部门应何时介入、采取何种方式。

当然,往上游走,是没有止境的,它可以无限延伸。但是,在上游的哪个点介入,去开展工作,是非常有讲究的。HR要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工作,起到刚刚好的作用。

4.在上游,HR能做什么

我认为在上游,HR可以做如下这些工作。

 邀请业界专家,给业务部门提供行业发展趋势的分享与赋能;

 关注和收集友商在组织和人才方面的新动向,比如新产品线的大量招聘等;

 在年初做人力资源编制与预算时,要把新业务领域的规划考虑在内;

 分析在新领域发展方面,公司现有组织能力、人员能力上的短板;

 分析新领域拓展所需的人才类型、标准、来源等;

 邀请友商人才或具备新领域经验的人才来面试,给业务部门输入新信息;

 提前招聘储备若干新领域人才,内部盘点有新领域工作背景的人才;

 为业务部门员工持续提供新业务领域的专业性培训赋能;

 提前规划新业务领域的组织架构、人员配备、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等;

 在企业文化宣传、雇主品牌宣传时,渗透新领域发展的信息;

……

以上这些工作,都是人力资源部可以提前采取的行动。在行动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审视行动的成效,根据匹配业务进展的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总之,人力资源工作者只有把“探头”伸到业务组织的最前端,有着和业务工作者同样敏感的大脑,不断往上游进发,才能获得先知,采取先手,帮企业赢得先发优势,并持续构筑长期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