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t 1
像做饭一样育儿
父母需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我是谁?
养育孩子之前,首先审视自我
各位父母或者准父母都会有这样的苦恼:“我要成为什么样的父母,如何养育我们的孩子?”请记住,起点不应该是“孩子”,而应该是“我”。父母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审视自我。
“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是谁?”
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呢?因为可以从“我是谁”这个问题衍生出“我是什么样的父母”。此处尤为重要的是“我认为我是多么有价值的人”。简单来说,就是“自尊感”。
现在确认一下我们的自尊感健康指数吧。1代表最低的自尊感,10代表“我在很多方面都挺不错”的强烈自尊感。此时此刻,各位的自尊心在1~10当中的哪个位置呢?
检查自尊心等级时,会使用到“罗森伯格自尊量表”。肯定与否定语句混杂在一起,让我们确认一下对自己持肯定态度的选项有多少吧。

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 SES)
将所有10项的分数相加。分数越高表明自尊心越强。(选自Rosenberg, M. Conceiving the Self. New York: Basic Books,1979. )
在我们的社会中,一个人很难轻松建立自尊感。是啊,从出生起很多事情都像排队一样,身高体重、成绩第几名、住在哪个小区哪栋楼,并以此进行比较。我们还总是很轻易地评价他人的外貌。因此,除了方方面面都卓越出众的少数精英人士,大多数人都会怀着自卑意识成长,只是程度略有差别罢了。
自尊感的损伤源自比较——将我们所拥有的多种资质与他人比较,产生一种落后于他人的感觉。在某个时刻应该完成某个目标:读好大学、找好工作、买房、结婚生子……因为所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应该按时完成每个人生阶段的“任务”,所以如果自己未能准时实现,自尊心就会下降。如果自尊心开始下降,就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亲子关系当然也不例外。
由于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很低,个体就容易将某种表现或者言语解读为“对方无视我”“人们不喜欢我”。这种人的根本想法就是“我不会被爱”。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妈妈在休产假期间,整日待在家里,自尊感也可能会有所降低。在这种激烈的角色转换瞬间,有害的想法可能会乘虚而入,即“我要把孩子养好,找回自尊”。“孩子和我是完全不同的个体”这一概念逐渐淡化,彼此界限变得模糊,父母可能会错误地将孩子视为自我的延伸。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便会无意识地把养育孩子当作心理补偿方式,父母和孩子的不幸就从这里开始了。
因此,父母的自尊心非常重要。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自尊感有多强。如果自尊感很弱,就要正视这个问题,把培养健康的自尊感放在首位。
我想过怎样的生活
在了解自我的过程中,除了自尊心,了解自己在生活中追求的价值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我的人生中,重要的价值是什么?”
我们在生活中很少谈及这个问题,但育儿之前必须认真思考。
“到底什么是价值?”我们首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所谓价值是指真、善、美等人类愿望或关注目标的统称。经常被提及的价值有正直、真实、诚实、责任感、贡献、关怀、共鸣、成长等概念。
以下是《掌控习惯》的作者、美国权威自我发展专家詹姆斯·克利尔提出的价值清单。请在这个价值清单上把自己看重和追求的东西圈起来,并确定优先顺序。比如,生活中指导自我的价值在前,不太重视的价值在后。其中最重要的四到五种,可以称为“我追求的核心价值”。
我追求的价值有哪些?
真诚、成就、冒险、权威、自律、均衡、美好、勇气、共情、挑战精神、市民精神、集体意识、力量、贡献、独创性、好奇心、决断力、公正性、信任、名声、友情、趣味、成长、幸福、正直、幽默、影响力、内心协调、正义、亲切、知识、领导能力、学习、爱、忠诚、有意义的事情、开放性、积极性、和平、快乐、平常心、人气、认可、宗教、口碑、尊敬、责任、安危、自尊感、公益、稳定性、成功、地位、信任、财富、智慧
父母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教给孩子那些可以成为人生灯塔的标准或价值。但在此之前,父母自身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并且追求想要教给孩子的价值。因为父母在生活中展现出的重要价值会原封不动地传达给孩子。“我真的很重视责任感,诚信也很重要,希望我的孩子能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如果父母持有这种想法,自己首先应该把责任感和诚信放在首位,并在生活中追求这两点。父母如果表现得无视价值,教育孩子时不仅会自我矛盾,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接下来,父母在了解自我的过程中,需要认识自己的优点。
从美国回到韩国,我所感受到的最大差异是他人的频繁指责。衣服怎么回事?发型怪异,怎么胖了那么多?皮肤好差,看起来显老……从外貌到各种领域,韩国人很容易指责他人。
或许正因为如此,如果问“你的缺点是什么”,很多韩国人都会流畅利落地回答如下:我个子矮,学习只能做到这种程度,家庭出身不好……反之,如果问“你的优点是什么”,大多数人就会哑口无言。请各位想想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写在纸上。我不会问缺点,因为大家都太了解了。我们不能只说“因为这个,我很不足”,而是应该说“这一点非常好,是我的优势”。
“我没有优点,真的什么也不擅长。”
这样回答的人大错特错。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可是,为什么对缺点对答如流,对优点一无所知呢?因为父母、教师、社会,指出我们的缺点多于称赞优点,我们自己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环境。
在“惯于指出缺点”的环境中,父母真的能看到孩子的优点吗?恐怕连自己的优点都找不到。自己从未听到过的称赞,当然很难表达给孩子。“做到这种程度,我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人啦。”只有心存这种想法的父母,才能以同样的方式看待孩子。
虽然每个人都有优点,但人们常常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精通英语、赚钱多等容易测定的东西才是优点。所以,我们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优点。
许多优点很难被发现。可以是人际关系佳、共情力强、唱歌好、运动神经发达,也可以是乐于助人。人类的优点或许和人口数量一样多。如果依然找不到,也可以问一下熟知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我的优点是什么?”“你觉得我擅长什么?”寻找自己的优点并称赞自己,然后才能看到我们隐藏的珍贵优点。
养育是和孩子共同成长
了解过自己之后,现在该问最后一个问题了:“我准备用我所得到的东西做什么?”
这个问题与人生密切相关。即我必须思考用人生赋予我的——优缺点、追求的价值、经历(包括伤痛)等——这些东西做什么、如何生活。父母应当先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然后再培养孩子成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人。
很多父母在抚养孩子时,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然而,现在养育孩子的父母们大概只有三四十岁,未来的人生还有五六十年。
千万不要认为自己的人生在生育之后已成定局,或者要以孩子的人生一决胜负。如果心存这种念头,就很容易产生“把过时的自己磨碎,填充孩子的生活,让其变得丰富多彩”的想法,并不利于把孩子培养成独立自主的大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一起成长。
“我准备用我所得到的东西做什么?”从今天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写下自己的答案。苏格拉底强调过反省的重要性,他甚至认为“不反省的人生没有活下去的价值”。实际上,不懂得“反省并构建强大自我”的父母很难教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成为自主的成年人。因此,放弃自己的生活,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是错误的育儿出发点。
三十岁出头的已婚女性怀孕之后,通常在自己喜欢的事业和育儿之间苦恼不已。
“必须为了孩子辞职吗?如果出门工作,还能好好抚养孩子吗?可我的工作也很重要啊。”
职场妈妈们难免面对这样的苦恼,而且很多职场妈妈都背负着某种程度的负罪感:本应多陪伴、多关心孩子,但是自己做不到。
我会这样告诉那些妈妈:“只有你幸福,孩子才会幸福。顺其自然就好。”
如果做职业女性在工作中取得成就更加幸福,那么这条路就是正确的;如果比起工作,多陪伴在孩子身边更幸福,那么这条路也是正确的。
假如,准妈妈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对此感到满足,只是因为必须专心育儿的责任感而辞职,那么,辞职在家育儿期间,没有经济收入的委屈、“难以重返职场”的不安与埋怨日积月累。她甚至会变得忧郁,向孩子发泄自己内心隐藏的不满:“我如此牺牲自己,你怎么连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呢?”
我总是说,无论是职场妈妈还是全职妈妈,都绝对不要认为磨碎自己可以充实孩子的生活。最好的方法是,丰富自己的生活与育儿齐头并进。当然,作为父母,必然会做出一定程度的牺牲。但是,放弃自己的全部生活,通过亲密育儿来设计孩子的生活,这不仅不是孩子所希望的亲子关系,也不利于将孩子培养成独立自主的大人。
成为孩子眼中幸福的人
各位不妨这样思考一下:“在孩子眼中,我是幸福的妈妈(爸爸)吗?”孩子会想“我长大以后愿意成为妈妈(爸爸)那样的人”吗?看到父母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在孩子面前唯唯诺诺,孩子非但不会说“我也想成为那样的父母”,反而经常会说“我不想成为像父母那样的人”。尤其是经历过亲密育儿的孩子,更会有这种感觉。
“我不愿像妈妈那样生活。如果那是父母的使命,那我不想做父母。”
不久前,我与美国朋友见面,介绍了我在韩国的育儿讲座。我告诉朋友,在韩国备受追捧的育儿讲座和书籍都是回答“如何把孩子培养得聪明、学习好”“怎样才能把孩子送进名牌大学”这样的问题,我的课程却与此相反。我认为那些都不是父母该做的事,育儿的本质是爱孩子,展现并教给孩子人生价值。
这时,一位朋友问我:“可是,你的课程受欢迎吗?”
“嗯,反响很好。其实父母们好像很希望听我这种课。”
“为什么呢?”另一位朋友如此问道。
“可能因为现在的年轻父母接受的是传统养育方式,长大成人之后才明白完全按照父母的指示去做的事情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大帮助吧?他们是不是不愿意复制自己的父母呢?”
我认为这正是原因所在。现在三十多岁的年轻父母们,亲身经历了他们父母的自我牺牲与亲密育儿,一路走来,大人和孩子都牺牲了太多,他们的幸福感极低。这些孩子不想成为自己父母那样的父母。
我是孩子未来想成为的样子吗?到底什么样的父母形象才合格呢?很简单,只要展现出独立自主、引领自己人生的父母形象就可以了。只要独立开拓自己的生活,过得幸福就可以了。只要给孩子展示希望他成为的父母形象就可以了。希望各位一定要记住,答案绝对不是把自我磨碎并奉献给孩子的父母形象。
父母练习
审视自我
父母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确定育儿方向。思考一下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怎么生活,然后写下来。
Q:我的自尊感等级如何?(请标记1到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我想发挥自己的特长做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