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6章 反炮兵雷达招标

经过一个多月漫长而颠簸的海上航行,悬挂着龙国国旗的远洋货轮“东风号”终于缓缓驶入了渤海湾,最终停靠在了津门港繁忙的码头上。

海风让站在甲板上的姜晨、王建国以及随行的几位龙阳厂技术人员,都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气,心中涌起一股回家的踏实感。

在他们身后,货轮巨大的船舱内,静静地躺着用厚重油布和木箱严密包裹着的“战利品”——那台被姜晨寄予厚望、潜力巨大的AF-85坐标镗床,以及作为首批交付成果的两台崭新的FU-325万能工具铣床和两台RU-280精密万能外圆磨床。

这几台沉重的工业母机,代表着尼亚罗马红星机床厂的先进技术,也承载着龙国提升自身工业实力的迫切渴望。

为了得到它们,龙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按照协议,后续将有专门的船队,满载着数千吨的大米、玉米以及大量的纺织品、自行车、缝纫机等轻工业产品,启程运往遥远的尼亚罗马。

红星厂方面对于龙国的履约能力并没有太多担心。

虽然双方在谈判桌上针锋相对,寸土不让,但对于龙国这个东方大国在国际交往中一贯重信守诺的声誉,他们还是有所耳闻和信任的。

更何况,这笔交易对于缓解尼亚罗马国内的燃眉之急至关重要,他们也希望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因此,在收到龙国方面第一批物资即将启运的确认信息后,他们便按照约定,将这五台设备作为首批现货,精心打包,装上了“东风号”货轮,由姜晨团队负责押运回国。

与这些冰冷的机器一同登船的,还有五位来自红星厂的技术人员。

他们由总工程师约内斯库亲自挑选,经验丰富,将负责指导这批机床在龙阳军工厂的安装、调试和初期操作培训。

这也是协议的一部分,确保这些引进的先进设备能够尽快顺利地投入使用。

经过海关的查验和必要的转运手续,这五台庞然大物被小心翼翼地装上了专用的重型平板拖车。

车队一路向西,穿过华北平原,最终在几天后,抵达了位于中原腹地的龙阳军工厂。

当挂着“引进重点设备”横幅的拖车缓缓驶入工厂大门时,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消息早已在厂内不胫而走,工人们纷纷从车间里跑出来,聚集在道路两旁,好奇地打量着这些从遥远异国运来的“洋机器”。

“快看!这就是从尼亚罗马弄回来的新机床!”

“嚯!这家伙可真大!比咱们厂里那些老掉牙的强多了吧?”

“听说是万能铣床和精密磨床!有了这些,咱们加工零件的精度肯定能上去一大截!”

“那个最高的,方方正正的,是啥?看起来有点旧啊?”有人指着被包裹得最严实的AF-85低声议论。

“谁知道呢,肯定是好东西!姜组长亲自带队弄回来的,能差得了吗?”

工人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兴奋和期待。

他们是这些机器最终的使用者,深知好的设备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意味着什么。

这些崭新的(至少大部分看起来是崭新的)机器,给这座略显陈旧的军工厂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和希望。

姜晨站在人群外围,看着眼前这番热闹的景象,心中也颇为感慨。

他知道,这些设备只是一个开始。

如何让它们真正发挥作用,提升工厂的整体实力,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没有过多停留,他安排好机床的卸车和入库存放事宜,并嘱咐厂里的技术科和后勤部门,务必妥善安排好那几位尼亚罗马技术专家的食宿和工作对接,然后便径直走向了工厂办公楼。

他知道,王厂长肯定在办公室等着他复命。

果然,当他推开厂长办公室的门时,王厂长正站在窗前,望着楼下卸车的场景,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和欣慰。

看到姜晨进来,他立刻转过身,大步迎了上来,用力拍了拍姜晨的肩膀。

“小姜!回来了!辛苦了!这一趟,你可是立了大功了!”王厂长的声音有些激动。

他虽然通过之前的电报得知了谈判的基本结果,但此刻亲眼看到设备运抵工厂,心中的石头才算真正落了地。

如果真要说王厂长此刻的心态,大概就像是后世淘宝取快件的时候吧。

“厂长,这是我应该做的。”姜晨微笑着回应,“幸不辱命,基本完成了任务。”

“何止是基本完成!简直是超额完成!”王建国拉着姜晨在沙发上坐下,亲自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几台FU-325和RU-280就不说了,光是能把它们弄回来,就已经解决了我们厂的大问题!还有那台AF-85……虽然老王我也没看明白你的用意,但我相信你的判断!”

姜晨笑了笑,没有过多解释系统的事情,只是将这次尼亚罗马之行的详细经过,包括谈判的波折、遇到的困难、双方的博弈,以及最终达成的协议细节,都向王建国做了详尽的汇报。

他特别强调了尼亚罗马国内的实际困难,以及他们对于后续更大规模合作的潜在意愿。

王建国听得十分专注,时而点头,时而皱眉,对姜晨在谈判中展现出的冷静、智慧和魄力赞不绝口。

当听到最终以三万五千吨粮食和部分轻工业品换回24台先进机床(以及那台潜力巨大的AF-85)时,他重重地叹了口气:“代价不小啊……三万多吨粮食,够多少人吃上一年的了……不过,值!太值了!这些机器,是咱们龙阳厂,乃至咱们国家军工产业升级换代的种子!有了它们,咱们就能造出更精良的武器,更好地保家卫国!这笔账,算得过来!”

汇报完工作,姜晨端起茶杯,准备润润说得有些发干的喉咙。

王建国却并没有结束谈话的意思,他脸上的激动之情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凝重和严肃。

他沉默了片刻,从办公桌的抽屉里拿出了一份文件,递给了姜晨。

“小姜,你这次出去一个多月,辛苦了。本来应该让你好好休息几天。但是……现在有个新的、更紧急的任务,被交给了我们龙阳军工厂,乃至于全国的军工厂。”王建国的语气变得郑重起来。

姜晨接过文件,心中有些疑惑。

是什么任务,能让厂长用如此严肃的口吻交代?

他低头看去,只见文件抬头印着“南云军区司令部”的字样,标题赫然是——《关于紧急研制新型反炮兵雷达系统的招标通知》。

文件的签发人,正是南云军区司令员,冯振国军长!

“反炮兵雷达?”姜晨的瞳孔微微收缩。

这个名词他并不陌生。

在现代战争中,炮兵,尤其是反应迅速、机动灵活的迫击炮,是步兵的主要威胁之一。

如何快速、准确地探测到敌方炮兵阵地的位置,并在其转移之前实施有效反击,是世界各国军队都在努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反炮兵雷达,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技术装备。

“是的,”王建国点了点头,脸色凝重,“这是军区司令部直接下发到我们几个重点军工厂的紧急招标通知。你看看具体内容。”

姜晨仔细阅读起文件内容。通知中首先通报了近期南部边境冲突的严峻形势,特别提到了在英雄峡谷等地的战斗中,敌方的迫击炮给我方造成了较大伤亡和困扰,其炮兵战术灵活狡猾,打了就跑,给我方炮火反制带来了极大困难。

因此,冯振国将军指示,必须尽快研制并装备一种能够有效探测敌方迫击炮、榴弹炮等火炮发射弹道,并快速计算出其发射阵地坐标的新型雷达系统。

通知中还列出了一些关键的技术性能指标要求,例如探测距离、反应时间、测定精度、抗干扰能力、以及对不同口径炮弹的识别能力等等。

要求各相关军工厂根据自身技术实力,尽快提交研制方案和初步的技术验证报告,军区将择优立项,并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拿出成果,装备部队。

文件的措辞十分急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前线部队对于这种关键装备的渴求。

看完文件,姜晨沉默了。

他明白这份文件的分量。

这不仅仅是一项新产品的研发任务,更是来自前线战场的直接呼唤,是关系到无数战士生命安全的紧迫需求!

龙阳军工厂,虽然以生产轻武器和部分火炮零部件见长,但在雷达这种高精尖的电子技术领域,基础相对薄弱。

厂里虽然也有一些从事无线电和电子技术研究的技术人员,但要独立研制出满足军区要求的高性能反炮兵雷达,难度极大。

“厂长,这个任务……对我们厂来说,挑战很大啊。”姜晨有些担忧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