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夜露湿诗笺
连日的雨把青石板路泡得发亮。谢清澜提着裙角快步穿过回廊,檐角垂下的雨帘打湿了她杏色的绣鞋。藏书楼方向传来侍女们慌乱的脚步声,她心头一紧,不由加快了步子。
“小姐!“青杏抱着几卷竹简从楼里冲出来,额前的碎发被雨水黏在脸上,“西窗渗水,浸了三个书架!“
谢清澜顾不得撑伞,径直冲进楼内。雨水正顺着窗棂缝隙蜿蜒而下,在檀木书架上洇开深色的痕迹。几个侍女手忙脚乱地搬运着典籍,水珠已经沾湿了好几册绢本书脊。
“先救《汉书》!“她抢过青杏手中的干布,垫脚去擦最高处的竹简,“把防水的油毡铺在地上,浸水的册子摊开阴干——“
话音未落,楼外突然传来一阵清越的环佩相击声。谢清澜回头,看见顾怀瑾站在雨幕中,青色衣袍下摆沾满泥点,手中却稳稳托着个白瓷药罐。水汽朦胧中,他眉目如墨,仿佛从她连日来反复描摹的那幅素笺画中走了出来。
“谢三老爷说府上典籍受潮。“顾怀瑾在门槛前止步,将药罐递给青杏,“这是防蠹防潮的药末,掺了龙脑和雄黄,撒在书架四周即可。“
谢清澜手中的帛书啪嗒掉在地上。那日水榭相遇后,她暗中打听过这位画师——颍川顾氏嫡支,永嘉之乱时家族镇守孤城三月,最终城破族散。如今他隐居建康,以画技闻名,却鲜少与世家往来。
“顾先生来得正巧。“她弯腰拾书,发间玉簪不慎勾住了书架雕花。一用力,整支簪子滑落在地,青丝如瀑泻下。
顾怀瑾快步入内,捡起玉簪时指尖掠过她散开的发梢。谢清澜闻到他袖口松烟墨混着雨水的清冽气息,不由屏住了呼吸。
“《洛阳伽蓝记》?“顾怀瑾的目光落在她方才抢救的绢本上,声音突然变得异常柔软,“没想到江南还能见到永嘉前的抄本。“
谢清澜注意到他抚过书页的指节微微发白。书中记载的北方寺庙,或许正是他童年所见。她鬼使神差地开口:“听闻顾先生擅画楼台,不如帮清澜看看这幅《白马寺图》可有谬误?“
雨声渐密,两人并肩坐在临窗的矮榻上。顾怀瑾指着图中飞檐讲解北方建筑特色时,谢清澜发现他眉间那道始终悬着的冷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少年般的鲜活神采。
“西域工匠造的歇山顶与汉制不同。“他指尖悬在书页上方虚画,“檐角鸱吻要再翘三分,像这样——“
窗外惊雷炸响,顾怀瑾下意识护住书卷,手臂擦过谢清澜的肩膀。她突然看清他腕内侧一道狰狞的旧伤——是刀疤。
“建初寺的壁画就是这般形制。“谢清澜假装没注意到那道伤,起身从另一个书架取来卷轴,“可惜损毁严重......“
“北方的雪比江南的雨更伤壁画。“顾怀瑾接过卷轴时轻声说。一句平常话,谢清澜却听出深藏的乡愁。
她研开新墨,在素笺上即兴写下:“伽蓝雨打风吹去,唯有丹青记旧容。“顾怀瑾凝视诗句片刻,突然从袖中取出随身画笔,就着窗外昏光勾画起来。寥寥数笔,她低头吟哦的侧影便跃然纸上,身后虚化的书架间隐约可见北方寺庙的轮廓。
“小姐!三老爷往这边来了!“青杏慌张的声音从楼下传来。
顾怀瑾迅速收起画笔,谢清澜却将那张诗画对折塞进《伽蓝记》中。“先生下次来,我们再校勘其他篇章。“她语速飞快,耳尖却红了。
脚步声近在咫尺,顾怀瑾退到书架阴影中。谢奕进门时,只看见侄女独自整理书籍的背影,和微微晃动的西窗。
“听说那顾画师来送药?“谢奕扫视着书架,目光在某个角落顿了顿,“此人虽出身顾氏,但家族早已没落。何况他与朝廷若即若离的态度......“
“三叔多虑了。“谢清澜将《伽蓝记》藏进袖中,“不过是谢他赠药之谊。“
谢奕意味深长地看她一眼:“你兄长下月归家,带回来北方最新战报。桓温大将军正在物色熟悉北地的人才......“话未说完,侍女来报有客到访,他只得匆匆离去。
雨停时已是黄昏。谢清澜倚在窗边,看着顾怀瑾留下的药末在书架四周闪着细碎金光。青杏蹑手蹑脚地进来,手里捧着个油纸包。
“打听到了,小姐。顾先生每月初七都去栖霞山下的古寺作画,说是要绘齐四时景致。“小丫头眼睛亮晶晶的,“后日就是初七......“
谢清澜展开油纸,里面是几块松烟墨锭。她想起顾怀瑾作画时袖口沾染的墨香,唇角不自觉扬起。窗外,被雨水洗过的月亮浮现在蓝紫色的暮霭中,像一页被浸湿后又晾干的诗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