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章 正式继位赵王
“太子赵恪天资上佳,处事稳重,学富五车……”
“一切之事从简,国家政务为重,于灵前继位。”
紫临殿,任大宗伯的触利,宣读遗诏。
大宗伯,负责邦礼方面的事宜,其大父是触龙,老牌贵族之一。
“臣等见过王上!”
两位辅臣带头跪下,行大礼。
“臣等亦见过王上…”
众臣先后参见,不似册立太子时,那般整齐划一。
显然,那天看在赵孝成王的面上。
“诸卿,免礼…”
许多人轻视的举动,赵恪尽收眼底。
刚刚继位,多正常的事,不急,依谋划逐步掌权。
“起驾,举行祭天仪式。”
宣读遗诏是让身份转变,从太子到赵王,未向上天,及先祖告知。
由禁卫军开道,君臣到郊外设好的坛上,展开神圣的祭天。
祭完天,还得祭地,坛名曰社稷坛,以庇护大赵的兴盛。
接着是告慰列代先祖,表达子孙后代的敬意,犹记曾经的一桩桩功绩。
说明先王,即赵孝成王的逝去,其老幺赵恪,继承赵室王位。
自称王以来,大赵的第四代君王,赵王恪正式继位!
当礼仪结束,君臣折返紫临殿……
“依礼制,需尊廉王后为太后,王上的意见是…”
尊不尊本是规定,触利故意说道。
“廉王后,赵孝成王之正妻,本来当为太后。”
毛遂站出来。
“说的是,本宗伯记岔了。”
触利要听的是少年君王,对廉家他们的态度。
毛遂个下贱门客,插什么嘴,真以为有辅政的名头,就是个人物了。
“毛卿所言不差,寡人是先王之子,自当尊之。”
赵恪不会犯低级错误。
不尊廉太后,等同否认赵孝成王册立他,所产生的合法性。
一失去这个基石,庶人赵偃反而有了机会,老贵族的大臣会肆无忌惮,联合反扑了。
“王上明断。”
毛遂点了点头。
“不上当,两位辅臣好尽职,想必事先吩咐了。”
这些大臣,不认为是少年君王的主意。
“有一名士才学渊博,早年教导寡人,识字知礼,是寡人的先生。”
赵恪转而说道。
“燕国的哪位名士,臣没听说过。”
从中一位大臣说道。
无名先生教导无名之辈,哈哈,不正好合适。
“敢问王上,是哪位?”
不少大臣强忍笑意。
“虞先生,虞信。”
赵恪淡淡道。
“竟是这竖子,回来了!”
坐看笑话的触利一惊。
当初名盛一时的邯郸名士,深受先王器重,凡是军政大事,一概有资格参与,风头压过绝大多数人。
要不是主动离开,必有辅政大臣的位置,继蔺相如之后,新贵族的带头者之一。
也就是,跟老头廉颇并肩的带头者。
“真是名士,怎么请得动他!”
“对啊,不是离开大赵了吗?”
“魏国和燕国相距甚远,许是跑到那里游历,遇见的王上。”
“刚刚说谁,请的这位先生,来头真不小了。”
憋着笑意的大臣,满是错愕。
“王上的先生是虞名士,回邯郸了吗?”
毛遂听闻过有关事迹,刚读一本著作。
“没错,随寡人一同回邯郸。”赵恪再开口,“虞先生参与过军政大事,经验丰富,寡人决意封他为假相国。”
手里头的假相国一职,于公于私,都会任命虞先生。
“虞名士他回来好啊,大赵正缺这样的大才。”
赵豹总算明白少年君王,知礼仪资质好的原因。
“哼,去而返回的名士,小人罢了。”
触利不屑一顾。
任命假相国的权力,在历代君王手里,再怎么反对,只是欢迎那竖子回来。
“就是,弃官便弃官,还回来做什么,虚伪。”
“离开邯郸,那就别出现啊。”
“等回府,得给人说道说道,当初的名士,跟俗人一样了。”
同一系的大臣交头接耳,话语里充斥一阵酸味,恨不能他们是假相国。
“朝中多了一位名士,可喜。”
得知跟着回来,毛遂欣喜道。
“由此拟诏。”
“唯。”
中尉管理人才举荐,去留等,不用楼昌书写。
假相国一职,即使带个假字,权力无疑是巨大的。
凡本人不在场,等朝会结束,任命诏令一般由禁卫军宣布。
“寡人的生母,余氏余绢早逝,寡人意追封为太后。”
赵恪开始进入主题。
未曾谋面的生母余绢,他常怀感激。
穿越来时,窒息感涌上全身,正是求生的本能,迫使他大喊,以婴儿的声音哭出来。
恰恰是这道哭声,奄奄一息的生母,爆发出最后的力气,让他得以降生。
若是没有这位母亲的拼命,刚刚穿越,他就无了。
生育之恩不能忘!
“不可追封太后,只能追封为夫人。”
有大臣反对道。
“落魄的地方豪强,妄想追封太后,配追封吗?”
老贵族的人赞同死对头所说。
余氏的母族,连他们的府门都踏不进,充当某地的代表都没资格,因为不配。
就这,追封什么太后?
“也是,大赵这位君王,出身一样低贱,一朝为王,当然要追求身份了。”
暗中歧视出身的大臣,大有人在。
“寡人的生母是余绢,如何不能追封!”
赵恪出言道。
“话虽如此,不能随意追封,关于太后的名号。”
又有人迎上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追封,尔等细说如何封。”
赵恪不希望,动不动求助辅臣。
通过反对,独自决定一些事,有利于树立威望。
“这个…”
说话的大臣哑口无言。
任谁都重视,父母所赐予的一切,不敢有半分毁伤。
余氏余绢生下少年君王,便撒手离世,追封个太后名号,貌似说得过去。
“王上追封已故的生母,天经地义。”
蔺相如是少数常任假相国,名气比肩廉颇的人,其子孙蔺博安拉住几人。
“行吧。”
即使廉太后授意的,他们也不好再反对。
“自知母族微势,借助追封生母,增强自身的政治力量。”
蔺博安目视前方的身影。
或者,单纯追求身份的贵贱,便是高看对方。
是也不是,看后续的举止如何?
“追封余氏余绢为太后,曰,赵娴太后。”赵恪说出早准备好的名号。
“臣等无异议。”
追封的对象,还有名号合理,两位辅臣才耐心听完。
要不然,他们会在一开始提醒,不让少年君王追封。
“没几下就不行了。”
许多大臣不赞同,也不反对,基本在看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