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6章 杨继业与潘仁美 二
第66章 杨继业与潘仁美 二
监军逼死人,宋朝之前不是没有过。
昔日安史之乱,监军边令诚勒令高仙芝、封常青出潼关迎敌。二人不从,边令诚斩之,全军大呼“冤枉”。之后哥舒翰继之,不得已大哭出战。
此时的杨业,心里当作何感想呢?
出战之前,杨业也哭着与自己的顶头上司潘美告别,并请求在陈家谷预先设下步兵强弩,等他转战到此时接应支援。
他对潘美说,如果不这样做,则“无遗类”矣!
潘美答应了他。
与潘美约好在陈家谷布置步兵强弩接应之后,杨业便率军出战了。
两个方案,哪一个靠谱稳妥,久经战阵的潘美心里一定很清楚。望着杨业远去的背影,潘美深知这位跟自己共事七年的部下,此去凶多吉少了。
黄昏,残阳如血。
已与辽军厮杀一整天的杨业,带着创痛、疲惫,和仅剩的残军,来到了陈家谷。
然而此刻,模糊的视线透过血水和夕阳,杨业发现陈家谷空空如也。
约好的援兵一个也没有出现,辽军的铁蹄声却在耳边轰轰回响,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杨业拊膺大恸。没有援军,也就没了生还的希望。他对身边残存的将士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儿,跟我一起死在这里,不值。快跑!活下来,把今天的事报告给皇帝!
众人都哭着不肯走。
辽军追兵到了,夕阳之下,血色为山谷又添了几抹红。
杨业苦战数日,此时已人困马乏力弱神疲,但每一奋勇,辽将便纷纷退避,金刀一挥,辽兵便死数十人。不过辽兵数目众多,杀了一个,倒添两个,杀了一双,反添两双,杨业虽然勇武,一时哪能斩尽杀绝呢。战到最后,杨业亦身被数十创,马也伤重不能骑乘,杨业只得下马步战,终被辽军擒住。陈家谷的宋军,果然“无遗类”。
辽军统帅耶律斜轸见生俘杨业,便亲自来劝降。
陈家谷为什么没有援兵?杨业自然不知道其中曲折。如今伤痕累累,身陷囹圄,杨业横了心:
上一次投降,那是因为国君投降在先。而今兵败被俘,绝无投降两次的道理——唯有以死明志。
面对老对手耶律斜轸,杨业说了:
赵家皇帝待我不薄,我本想以讨贼捍边作为报答,如今反被奸臣逼迫,以致兵败,又有什么脸面苟且求生呢?
绝食三日后,一代名将伤重而死。
那么,潘美真的是奸臣吗?
当日,潘美的确如约在陈家谷布阵,等待接应杨业。然而刚到中午,王侁便派人登高眺望。不知道看到了什么,王侁就带着将士们离开了陈家谷。身为一军主帅的潘美“不能制”。
又一个“不能制”。
究竟是什么让一个62岁德高望重的老将噤若寒蝉?
答案就在赵家皇帝身上。
宋朝立国,为了避免重蹈五代的覆辙,“重文轻武”成为帝国的主旋律。对武将,即使如潘美、曹彬这样的功臣也不放心。
为了控制军队,赵家皇帝如前朝皇帝那样,派驻监军监督将领。这些监军虽然人望资历不及主帅,但由于是皇帝的“身边人”,因此颇受主将忌惮,常常以此干预军议。
王侁与杨业,一个是皇帝派来的监军,一个是主帅麾下的战将。王侁点杨业的名,又是讥讽杨业“畏懦”,又是怀疑杨业“有他志”,实际上也是敲山震虎,做给潘美看。
此时的潘美已年过花甲,功业什么的事小,保全晚节事大。自然不敢依仗主帅的身份跟王侁争对错。一旦监军大人将事情添油加醋报告给皇帝,纵使仗打赢了,皇帝又会怎么想呢?
何况潘美的儿媳妇,是太祖赵匡胤的孙女、秦王赵德芳之女。有这层关系在,就已经让人睡不好觉了。
谁知道赵光义的天下是怎么得来的呢?
所以皇帝说的话,都是对的;皇帝的代表说的话,也是对的。老将在监军面前,只得如此。
杨业死后,赵光义很是悲痛,对杨业各种表彰,还赐给杨家布帛千匹、粟千石作为抚慰。而那些杨业之死的“责任人”,主帅潘美被降职三级,监军王侁罢官流放金州,其他责任人也都受到相应的处置。
对此杨家上下感念皇帝的恩德,感谢皇帝主持公道。表示继续为赵家的天下赴汤蹈火。
这件事本来就算过去了,大不了就是杨业不仅遭遇强敌,还遇到了猪团队。然而杨业和潘美从历史舞台又转场到戏剧舞台,杨业成了杨继业,娶了女神佘赛花,生了七个儿子两个女儿,都是人中龙凤,连家里的烧火丫头都成了杀敌御寇的女汉子。杨家的男人为国捐躯,佘赛花百岁高龄率女将西征,掌管三军。她去世后,孙媳妇穆桂英接过奶奶的帅旗,大破天门阵,凯旋在子夜。而潘美成了潘仁美,既不仁又不美且祸国殃民,小白脸一肚子坏水,他不仅一手策划害死了忠义节烈的杨家将,还恬不知耻地把女儿当做糖衣炮弹送给太宗当妃子。潘美就这样被拐到了坑里,到现在都爬不出来。
开封龙亭公园是北宋皇宫遗址,午朝门两侧有两个湖,东边是潘家湖,右边是杨家湖,周边是北宋富人区,潘家湖是潘美家的私属花园,杨家湖是杨业的私属花园,现有天波杨府公园,每天固定时间有情景剧《杨家将》演出。有导游给游客讲潘杨两家的故事,讲到奸臣潘仁美害死杨继业之后,天怒人怨,潘家湖的水从此变得乌黑,像潘仁美的心肠那样浑浊;而杨家湖的水清澈见底,像杨家将的忠心一样日月可鉴。若潘美地下有知,一定会大呼冤枉:你们赞美杨继业也就算了,总不能平白无故地骂我是奸臣啊!溪水无言!杨继业永远是北宋的一代名将,而潘仁美注定是陷害忠良的千古奸臣!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朗,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也成为一个职业军人。
杨延昭英勇善战,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继承了杨业的作风。杨延昭每战都身先士卒,获得功劳,与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命。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
杨延昭正好处在北宋对辽国进行防御的时期,他为保卫宋朝的边防而奋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
杨家将演义中,杨文广是杨宗保与穆桂英之子,历史上的杨文广却是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以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也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
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之间摇摆。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还在为这个目标努力。但此时的宋朝修文偃武讳言用兵,杨文广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正史记载中的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被后人广为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了。欧阳修在《杨君墓志铭》中写道:“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里的父子就是指父杨业和子杨延昭。
正是因为北宋在对外战争中处于劣势,更多的中原百姓呼唤圣君贤相和忠臣良将,希望大宋王朝能恢复汉唐雄风。所以杨家将的故事才得以广泛流传,而在流传过程中,民间又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