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小结

杜预毕生追求立功、立言皆与家族密切相关。祖父杜畿颇具干才,追随曹氏,在乱世中建立功勋,官至尚书左仆射。但至其父杜恕时,由于性格耿直,多次犯颜上谏,触怒朝中权贵,终卒于贬所。因此杜预早年沉沦下僚。但热衷功名的杜预不甘寂寞,抓住了魏晋鼎革的契机,成功联姻司马氏,从此走上了相对平稳的仕途。杜预善于用兵,抗击匈奴内侵,辅佐钟会伐蜀,作为主将伐吴,都充分展现出其足智多谋的一面。杜氏的性格又是复杂矛盾的:追求功名的奋勇与立功后的谦退,宽仁长者与睚眦必报,都聚其一身。

杜预立言上的主要成就是《左传》研究,而《左传》与杜氏家族有不解之缘。祖父杜畿主政河东时,亲自治经讲学,并提携了魏初《左传》学大师乐详。其父杜恕虽不以经学名家,但所撰《体论》乃魏晋时别具一格的儒家子书,而叔父杜宽在经学上颇有造诣,著有《春秋左传解》与《礼记删》。杜氏家族崇儒重经的传统,无疑是杜预研究《左传》的基础。杜预之学与其父杜恕相比,较少论说思辨的兴趣,侧重于注解与实证。故其著述萃于经史,尤以《左氏》学最集中,其次涉及礼学、人物杂传、刑律、文学等领域,可知其著述之辛勤,亦足见魏晋博学风气的熏染。

魏晋多故,士人立身不得不谨。杜预更是如此。故其交游,以志趣相投为主。羊祜、张华是其伐吴的同志,挚虞、张轨与其学术趣味一致,至若陈寿因才华见赏于杜氏,续咸为杜预之门人,也是这种志趣追求的延伸。


[1] (晋)陈寿:《三国志》卷十六,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93页。

[2] (晋)陈寿:《三国志》卷十六,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94页。

[3] 杜畿在荆州时期,刘表倡导的荆州古学也在逐步发展,杜氏是否受其影响,无法断言。

[4] 《三国志》卷十六,第494页。

[5] 《三国志》卷十六,第496页。

[6] 《三国志》卷十六,第496—497页。

[7] 《三国志》卷十六,第496页。

[8] 参见(清)万斯同《魏将相大臣年表》,《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52页。

[9] 《三国志》卷十六,第497页。

[10] 《三国志》卷十《魏书·荀彧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第318页。

[11] 《三国志》卷十六,第496页。

[12] 《三国志》卷十六,第496页。

[13] 《三国志》卷十六,第507页。

[14] 《三国志》卷十六,第498页。

[15] 《三国志》卷十六,第498页。

[16] 《三国志》卷十六,第500页。

[17] 《三国志》卷十六,第505页。

[18] 《三国志》卷十六《杜恕传》裴松之注,第506页。

[19] 《三国志》卷十六,第505页。

[20] 《三国志》卷十一裴松之注,第364页。

[21] 《三国志》卷十一裴松之注,第363页。

[22] 《三国志》卷十六,第506页。

[23] 《三国志》卷十六,第506页。

[24] 《三国志》卷十一裴松之注,第354页。

[25] (晋)陈寿:《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张温传》裴松之注引《会稽典录》,第1334页。

[26]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32页。

[27] 《三国志》卷十六,第507页。

[28]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29] 《三国志》卷十六,第507页。

[30] 《三国志》卷十六,第502页。

[31] 《三国志》卷十六,第507页。

[32]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第16页。

[33] 杜恕之弟杜宽亦以才学显。《三国志·杜恕传》裴注引《杜氏新书》云:“弟宽,字务叔,清虚玄静,敏而好古。”又云:“经传之义,多所论驳,皆草创未就,惟删集《礼记》及《春秋左氏传》解,今存于世。”据此,杜宽著述又以《礼记》《左传》为主,而二书皆长于礼。联系其兄杜恕“礼者万物之体”的说法,显然,杜氏家学重礼。而这一特点,在杜预的著述中得到延续。

[34]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705页。

[35]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25页。

[36]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25页。

[37]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

[38] 《晋书》卷三十四,第1025页。

[39] (唐)姚思廉:《陈书》卷十七,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241页。

[40] (唐)杜佑:《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70页。《通典·职官·武官》云:“按当阳侯杜元凯尚晋宣帝第二女高陆宣公主,晋武帝践祚而主已亡,泰始中追赠公主。杜君无复驸马之号。”

[41] 段少嘉:《司马芳残碑的出土及初步研究》,《人文杂志》1957年第3期。

[42] 仇鹿鸣:《司马芳残碑补释——以中正成立的年代为中心》,《史林》2009年第1期。近来,又有研究指出仇鹿鸣的考释难以成立,司马芳与司马防并非一人。参见郭丛《〈司马芳残碑〉碑主司马芳新考》,《中华文史论丛》2014年第4期。

[43] 参见文慧科《论杜预在政治上的改弦更张》,《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第6期。

[44] 《三国志》卷十六,第507页。

[45] 《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姜维传》,第1067页。

[46]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25页。

[47] 《三国志》卷四,第151页。

[48] 《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邓艾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第781页。

[49]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第1653页。

[50] 《晋书》卷四十四《李胤传》,第1253页。

[51] 《晋书》卷三十,第927页。

[52]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26页。

[53]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26页。

[54]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26页。

[55]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26页。

[56]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26页。

[57] 据《太平御览》卷二百五十二载,晋武帝下诏任命庾纯为河南尹,是知杜预此年免职而庾纯继任。参见《太平御览·职官部·尹》,中华书局影印宋本1960年版,第1188页。详考参《杜预年谱》。

[58]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27页。

[59]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27页。

[60]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27页。

[61]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27页。

[62] 《晋书》卷九十六,第2509页。

[63] 《晋书》卷七十三,第1899页。

[64] 《晋书》卷二十《礼志中》,第620页。

[65] 《晋书》卷二十《礼志中》,第621页。

[66] 《晋书》卷二十《礼志中》,第623页。

[67] 《晋书》卷十八《律历志下》,第564页。

[68] 《晋书》卷十八《律历志下》,第564页。

[69]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一《杜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094页。

[70] 《三国志》卷二十四,第677页。

[71]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28页。

[72] 《晋书》卷二十六《食货志》,第787页。

[73]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3360页。

[74]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3359页。

[75]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3385页。

[76]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29页。

[77]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31页。

[78]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30页。

[79]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30页。

[80]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31页。

[81]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31页。

[82]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31页。

[83]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31页。

[84]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书店1989年影印版。

[85]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31页。

[86] 此处据唐修《晋书·杜预传》立说,然《晋书》或有误,详考参见《杜预年谱》。

[87] 杜预得瘿病,可能是其急于功名的个性与备受压抑的早年经历冲突的结果。(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瘿病》:“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南京中医学院:《诸病源候论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2版,下册第631页)《三国志·贾逵传》裴注引《魏略》载贾逵生瘿的原因:“逵前在弘农,与典农校尉争公事,不得理,乃发愤生瘿。”(《三国志》卷十五,第481页)

[88]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31页。

[89]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33页。

[90] 参见(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礼仪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17页。

[91]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28页。

[92] 《晋书》卷三,第58页。

[93] 《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第1021页。

[94] 《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第1023页。

[95] 《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第1022页。

[96] 马东盈:《羊祜著述考》,《岱宗学刊》2000年第4期。

[97] 《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第1019页。

[98] 《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第1014页。

[99]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九,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117页。

[100] 《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第1022页。

[101] 《晋书》卷三十六,第1070页。

[102]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29页。

[103] 《晋书》卷七十五,第1977页。

[104] 《晋书》卷三十六《张华传》,第1068页。

[105] 《晋书》卷三十六《张华传》,第1068页。

[106] 《晋书》卷三十六《张华传》,第1074页。

[107] 《晋书》卷三十六《张华传》,第1077页。

[108] 《晋书》卷八十六,第2221页。

[109] (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第599页。

[110] 吴承仕:《经典释文续录疏证》,《吴检斋遗书》,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4页。

[111] 《晋书》卷八十六《张轨传》,第2221页。

[112] 《晋书》卷五十一,第1419页。

[113]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32页。

[114] 《晋书》卷五十一《挚虞传》,第1426页。

[115] 《晋书》卷五十一《挚虞传》,第1426页。

[116] 《晋书》卷五十一,第1418页。

[117] 《晋书》卷八十二,第2138页。

[118]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34页。

[119] 《晋书》卷八十二《陈寿传》,第2138页。

[120] 《晋书》卷四十一,第1196页。

[121] 《晋书》卷四十一,第1197页。

[122] (唐)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30页。

[123] 《晋书》卷七十五,第1977页。

[124] 《晋书》卷九十一,第2355页。

[125] (清)丁国钧:《补〈晋书〉艺文志》,《二十五史补编》(第二册),开明书店1937年版,第3656页。

[126] 《晋书》卷二十,第618—623页。

[127] 余嘉锡:《晋辟雍碑考证》,《余嘉锡文史论集》,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142页。

[128] 唐修《晋书·杜预传》亦云“乃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晋书》卷三十四,第1031页),所据或为王隐《晋书》:“乃错综微言,著《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国志》卷十六《杜恕传》裴松之注,第508页),然王氏所撰史亦未可全据。

[129]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703页。

[130] 张丽娟:《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86页。

[131] 详参本书文献编《国图藏宋刊巾箱本〈春秋经传集解〉考论》一文。

[132] 严绍璗:《日本藏汉籍国宝钩沉》(三),《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2期。

[133] 《晋书》卷三十四,第1031页。

[134]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十三经注疏》,第1707页。

[135] (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05页。

[136]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3页。

[137] 虞万里:《〈春秋释例·谥法篇〉辑说》,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八,第190页。

[138] 《晋书》卷三十,第927页。

[139] 《隋书》卷三十三,第974页。

[140] 《晋书》卷三十四,第1026页。

[141] 《南齐书》卷四十八,第835页。

[142] 《南齐书》卷四十八,第836页。

[143] 《陈书》卷三十三,第439页。

[144] 《晋书》卷九十一,第2355页。

[145] 《隋书》卷三十三,第982页。

[146] (唐)刘知幾:《史通》卷十八,(清)浦起龙通释,吕思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84页。

[147] 《晋书》卷三十四,第1025页。

[148] (清)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二十五史补编》(第四册),第4988页。

[149] 张文虎:《校勘〈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60页。

[150] 《隋书》卷三十三,第988页。

[151] 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85页。

[152]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第458页。

[153] (清)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二十五史补编》(第二册),第3795页。

[154] (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温水》,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34页。

[155] 《隋书》卷三十五,第1089页。

[156] 《晋书》卷三十四,第1032页。

[157] (汉)司马迁:《史记》卷八,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49页。

[158] 《史记》卷八十七,第25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