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众化与解放区小说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抗日题材小说创作

从解放区小说创作来看,表现抗日题材的小说在“讲话”前解放区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了。陕甘宁边区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在形式上接受国民党中央政府的领导从而也获得了法律上的承认。抗日战争的爆发对中国各阶级、阶层、政党、团体的影响前所未有,“‘救亡’焕发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昔日因政治或文学观点的不同而彼此对立的各家各派作家,此时也都捐弃前嫌,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实现了统一”[2]。解放区的作家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表现抗日战争的创作中去,从1937年到1942年这一段时间,他们一直把表现抗日战争作为他们的首选题材,从不同侧面表现抗日武装斗争,出现了一批佳作。如丁玲的《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卞之琳的《进城·出城》、周而复的《被炸毁的街市》、刘白羽的《孙彩花》、马加的《过梁》、马烽的《第一次侦察》、陆地的《参加八路来了》、行者的《我们的尖兵班》、吴强的《激流下》、柯蓝的《背乌龟的小龟》、莫耶的《我这里还有一挺》等。这些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抗日斗争中的觉醒,表现了抗日民众的英勇顽强与坚强意志,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民众的抗日勇气与热情。

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民族战争,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丁玲的《一颗未出膛的枪弹》通过一个掉队的红军小战士与一个连国民党军队的冲突表现了抗日战争给国民党军队带来的巨大变化,折射了当时的民心所向。更为重要的是,丁玲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国民党军队积极性的一面,在当时是很大胆的,充分显示了丁玲的创作勇气,这样的题材在后来的小说创作中再也没有出现。较早出现的抗日战争小说大多篇幅比较短小,有的只是几个片段,有的只是几个细节,小说没有描写敌我双方的厮杀,重在表现我国民众的机智勇敢与不怕牺牲。卞之琳的小说《进城·出城》与《石门阵》结构短小精悍,写的是根据地老百姓愚弄日本兵的故事,形象地表现了老百姓的智慧与勇敢。王君的小说《敌占区的一个小姑娘》写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姑娘掩护区长脱险的故事。这是一篇墙头小说,受篇幅所限,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几个片段,传达出边区孩子的镇定与沉着。面对凶恶狡猾的敌人,小姑娘没有慌乱,而是主动地与日本兵打招呼,反而消除了日本兵的怀疑,犹如一出巧妙的“空城计”。在抗日战争中,我抗日武装涌现了许多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英雄战士。马加的《过梁》塑造了一个为了革命事业不畏艰难的英雄形象,主人公孙林是我军的一名通信员,他接到司令员命令要把刚离开的一个大队追回来,他冒着飞雪来到了甸子梁,这时天已经黑了,由于长时间行军没有休息而体力不支,他感觉他就要倒在路旁。这篇小说借鉴了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叙述笔法,竭力渲染甸子梁的凶险。作者写孙林遇到一位熟悉甸子梁情况的老人,老人告诉他甸子梁有三不过,“阴天下雪不过梁,起早贪黑不过梁,单身汉不过梁”。甸子梁的凶险让孙林犹豫不决,在向老人询问了甸子梁的一些情况后,孙林战胜了自己的不安与犹豫,霍然地冲出门外,放开脚板,向漫无边际的雪地里走去,最后完成了任务,这是一个全心全意为革命的英雄形象。马烽的《第一次侦察》写了抗日军民胆大心细、机智勇敢消灭日寇的事迹,读后令人感到酣畅淋漓。抗日战争中不但出现了男英雄,还出现了巾帼英雄形象,刘白羽的《孙彩花》塑造了一位抗日巾帼英雄形象。孙彩花从小失去父母,寄居在窝囊的哥哥家,受尽嫂嫂的虐待,她十五岁嫁给了孙学义,不久,日本侵略军夺走了丈夫的生命,她擦干眼泪勇敢地投入到抗战中去。行者的《我们的尖兵班》塑造了一个战斗英雄群像,这篇小说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流血与牺牲没有吓倒革命战士,反而让他们更加坚强。在抗日武装斗争的熔炉中,普通战士迅速成长,反映普通战士在部队中的成长的小说也出现了一些优秀之作。莎寨的《红五月的补充教材》塑造了一个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的战士形象。游击队战士武必贵从战斗生活中知道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他渴望得到一只化学铅笔练习写字。他每次发现有人进城就让人家给他捎一支铅笔回来,当他得到他渴望的铅笔之后,努力学习文化,懂得了很多道理。经过一场战斗之后,战士们都得到了战利品,武必贵也得到了战利品——一支钢笔。作者以诙谐的笔调写了他对铅笔的渴望,如央求别人捎铅笔的语言与神态、等待铅笔时的焦虑、铅笔到手时的激动、学习知识的喜悦等情节,都非常鲜活生动。这篇小说通过一个战士的变化,表现了人们对文化知识态度的变化,具有深刻的意义。在部队的教育下,革命战士也摆脱了一些旧思想的束缚,思想觉悟也有了明显提高,庄启东的《夫妇》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男主人公是一个营副,受伤以后,同他的老婆一起来到延安医治。他作战勇敢,淳朴老实,但是满脑子大男子主义,脾气暴躁,动辄对自己的老婆大打出手。他完全把妻子当成了自己的奴隶,任意打骂虐待。经过部队的教育,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夫妻二人开始恩爱起来,感到了爱情的幸福,这也激励了他的革命勇气,他离开自己的妻子又到前线杀敌去了。

在情感基调方面,抗日题材小说的情感基调豪迈乐观,充满了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这些小说塑造了非凡的战斗英雄,他们以自己的英雄行为鼓舞了人们的斗志,稀释了战争带来的血腥、恐怖和惨烈。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小说也表现了特异的战争画面,提供了丰富的战争画面。有的小说表现了一种淡淡的为后来战争小说所罕见的感伤情绪。如小说《孙彩花》多次写到她在战斗过程中对丈夫的怀念、对孩子的爱怜,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伤。周而复的《被炸毁的街市》塑造了为了营救别人而牺牲自己的战士徐国斌这一英雄形象。小说生动地表现了日本侵略军的凶残、群众的麻痹、徐国斌的英勇,但小说最后却表现了浓郁的感伤情绪:

李贵才在晚饭后游戏的时间或是在假期中,常一个人悄悄地走到他坟上来感伤地走一趟,坐一会儿,痴痴地凝视着那一堆泥土,然后默默地走去了。

小说结尾通过英雄结局的凄凉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感伤情绪。这些小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情冲击,打破了长期以来被历史理性梳理过的浪漫光环,展现了无序、混沌的战争真相。此后的战争小说的情感基调是豪迈乐观驱走了感伤哀痛,造成了情感基调的单一化和简单化,让人遗憾。由于当时战时文化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也没有权威的文学创作理论规范的指导,解放区作家有可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从多侧面、多视角、多层次地透视那场战争,揭示了战争的复杂、激烈、恐怖、残酷与血腥。烘托战争的残酷与血腥有利于塑造英雄性格,但是战争的血腥和恐怖对革命战争的庄严与神圣也起到一种消解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如周而复的《被炸毁的街市》中的一段描写:

炸弹在白石马路上爆炸开来,像是火山口的爆发,城里四处喷起一股股的烟尘、灰土、火焰,飞腾起数不尽的凶狂的火蛇,吐着贪婪的舌头,饥渴地弥漫向灰尘的天空舔去。烟火卟剌剌地响着,一排房子从地上拔起,木头布片在灰尘中飞舞着,人肉在灰尘中飞舞着。……马路边留下了一大个一大个锥形的大窟窿……

高得富没来得及睡下,一块锋利的锯形的弹片从后面飞过来,把他的脑袋掀去了一半,乳白色的脑浆淌在地上一大块,面孔全是瘀血,模糊不清了。他的一支左膀子则挂在路口的石牌坊上,淋着一滴滴的鲜血,浸濡了白石的马路,染得红殷殷的了。那个孩子却还抱在怀里,哇哇地哭着。他的父亲躺在那儿却静静地永不言语了,也不能用手掩住他的嘴了。

火蛇飞腾、烟火肆虐、人肉横飞、脑浆坠地,这是多么恐怖的战争场面,小说通过一个战士的眼睛写出了战争残酷的一面。谢廷宇的《去国》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不但给亚洲其他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给日本国内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船,继续地往黑暗的前面驶去”。短短一句写出了受尽欺骗的“大陆勤劳服务队”队员的悲观、绝望,具有明显的反战情绪。“讲话”前的抗日题材小说对战争带来的苦难、人们心灵的深深创伤以及对和平生活的灾难性破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书写和展示,也没有回避个体生命在战争环境中的独特感受,是难能可贵的。缺点是语言不够生动,缺乏提炼,从篇幅上看都是短篇。但是,这些小说是中国当代战争小说的起点,它的成就与不足预示了以后战争题材小说的发展态势。“讲话”发表以后,广大解放区作家自觉学习并在创作实践中贯彻之,以后的抗日题材小说发扬了本时期小说歌颂性的主题、高扬了其豪迈乐观的情感基调,扬弃了英雄塑造的复杂性、战争场面的血腥和恐怖,使得中国当代战争小说向纯之又纯、高大完美的方向发展,中国战争小说在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失去了其草创期的泼辣、粗犷而又真实、丰富的特色,留下了历史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