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唐代小说标志着小说作为独立文体进入有意识创作时代的到来。这一特征不仅表现在传奇小说的创作上,也表现在志怪小说、笔记小说的创作上。以传奇为代表的唐代小说既表现出“史才、诗笔、议论”的文人化特征,又表现出文人雅集交游过程中的游戏、娱乐的市民化趋向。唐代文人不会想到其笔下的小说作品为后世诸多话本、通俗小说、戏曲提供了无数鲜活生动的故事素材。唐代小说犹如蕴藏巨大潜能的宝藏,对其文化意蕴与思想价值的研究不能仅限于其本身的孤立研究,而应延展到其对后世叙事文学的深远影响进行整体观照,才能理解得更为全面而深刻。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同源而异派”,关于两种文学体裁的相互借鉴与影响的研究成果,我们在前面已经做了梳理。但以往学界对于唐代小说与明清戏曲的研究多为本事考索,或是简单就情节异同进行比较研究。所揭示的嬗变规律虽能反映一些共性特征,但却不足以反映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内涵的差异。具体到同一题材在不同思想观念、文化素养、社会地位的作家笔下也存在多种诠释,似同而异。同时,明清戏曲对唐代小说接受的途径也存在直接改编和间接改编的差异。如根据唐代小说改编的宋元话本、元代杂剧可能是明清戏曲的取材依据,但其故事本事却是唐代小说。以《许真人拔宅飞升》杂剧为例,其取材的直接来源并不是其故事本事《十二真君传》,而是来源于净明忠孝道的许逊题材道家仙传,这一事实长期被研究者所忽略。造成这现象的原因是人们片面关注故事本事,忽略了《十二真君传》首先是作为唐代道教仙传而创作的,而非后世普遍认可的唐代传奇。由《十二真君传》嬗变的作品既有宋元话本、元明清戏曲、小说,也有长期累积并保存于宋元明清各代道家典籍中的仙传。所以,研究唐代小说与明清戏曲的关系,既要研究其相互影响与流变轨迹,也要进行细致深入的文本比较研究,这是基础和前提。在这一方面,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比,本书在题材类型的统摄下对文本的个案研究是细密而深入的。
本书对现存于《古本戏曲丛刊》《六十种曲》《孤本元明杂剧》《盛明杂剧》《清人杂剧》中,以唐代小说为故事本事的戏曲进行了个案研究。侧重于以戏曲的嬗变印证唐代小说的思想文化内涵与艺术风貌,以唐代小说的嬗变体会明清戏曲异代书写的思想文化及时代精神的异同。以时间发展为经,以唐与明清不同时代横断面为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小说与明清戏曲的特征。以往对唐代小说与明清戏曲相关题材进行比较研究,只是作为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一个方面。或是从宏观研究入手,比较分析戏曲与小说的关系,如许并生《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关系论》、沈新林《同源而异派——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比较研究》、徐大军《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史》等。或是从专题研究着眼,如徐文凯《有韵说部无声戏:清代戏曲小说相互改编研究》、程国赋《唐代小说嬗变研究》中的专门章节。因此,专题研究唐代小说与明情戏曲相关题材依然有较大的空间与价值,有助于拓展和深化唐代小说研究与明清戏曲研究。本书探讨了相同题材在唐代与明清两代不同文体中所反映的思想文化内涵的差异。在题材的继承中,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底蕴与内涵、审美倾向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因此这种比较研究很有意义。
本书的另一个创造性成果是进一步梳理唐代小说与明清戏曲在神怪、婚恋及豪侠题材方面的继承与发展,立足于文本细读与比较研究,立足于文献的爬梳与整理,通过文本、文献、文化综合―体的考察研究,把握唐代小说与明清戏曲所反映的文化思想内涵,总结规律,进而深化拓展小说与戏曲的研究视野。
在研究方法的运用方面:注重文本文献、文化综合一体的研究。宏观着眼,微观入手,立足于文本,以文献为依托,考论结合,将文学研究放在文化的视野下去观照,这对于唐代小说与明清戏曲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以文本分析为主,综合运用文献法和归纳法等方法。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及分析,收集相关资料,总结提炼,形成结论;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唐代小说与明清戏曲的比较研究,分析题材的继承与发展,着重于不同时代的思想与文化比较。
[1] 段启明编著:《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述评辑略》,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2] 俞为民、孙蓉蓉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唐宋元编),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436页。
[3]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九《庄岳委谈》下,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424页。
[4] 俞为民、孙蓉蓉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清代编)第一集,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234页。
[5] 蒋瑞藻编:《小说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37页。
[6] 俞为民、孙蓉蓉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近代编)第二集,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505—506页。
[7]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 论文杂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32页。
[8]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
[9] 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0页。
[10] 谭正璧著,谭寻补正:《话本与古剧》(重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9—102页。
[11] 蒋瑞藻编:《小说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12] 么书仪:《元剧与唐传奇中的爱情作品特征比较》,《文学评论》1984年第3期。
[13] 徐岱:《小说与戏剧》,《小说评论》1987年第1期。
[14] 刘辉:《论明代小说戏曲空前兴盛之成因——中国小说与戏曲比较研究弁言》,《艺术百家》1987年第3期。
[15] 《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
[16] 程国赋:《结构的转换——唐代小说与后世戏曲相关作品的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7] 董乃斌:《戏剧性:观照唐代小说诗歌与戏曲关系的一个视角》,《文艺研究》2001年第1期。
[18] 姚民治:《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同源互补论》,《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9] 谭帆:《稗戏相异论——古典小说戏曲“叙事性”与“通俗性”辨析》,《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
[20] 《文学前沿》2007年年刊。
[21]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22] 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35—243页。
[23] 程国斌:《唐代小说嬗变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4] 许并生:《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关系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版。
[25] 涂秀虹:《元明小说戏曲关系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26] 沈新林:《同源而异派——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比较研究》,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27] 徐大军:《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28] 徐文凯:《有韵说部无声戏:清代戏曲小说相互改编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9] 参见程国赋《唐代小说嬗变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1—266页。
[30] 参见黄大宏《唐代小说重写研究》,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362—3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