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至清代都城形制布局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宋至明代都城遗址保存状况与考古工作的难度

宋至明代都城遗址的保存状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今北京、开封、南京、杭州四大古都。在此四大古都中,属宋至明代的金中都、元大都、北宋开封、明南京和南宋临安城遗址,除元大都残存部分外城墙和个别可追溯到的元代建筑,明南京内城墙保存较好和少数可追溯到明初的建筑外,余者大都被埋于地下或被后代拆改破坏,其旧都原址大都被近现代建筑群叠压,仍残留于地面的遗迹极少。其中明北京城是个例外,因明北京城被清代继续沿用,所以清北京城的形制布局较明代未大变。明代北京城的主要街道、胡同,紫禁城、中轴线和钟鼓楼,以天坛为代表的礼制建筑等标志性建筑,虽经清代改建,但仍可据此追溯到明代的原貌。二是辽上京、辽中京、金上京、元上都、元中都等北方和草原地区的都城。这些都城因位于现代城镇之外或在荒野之中,其遗址上除有少数村庄或个别单体建筑外,基本未被现代建筑群叠压。但是,这些都城遗址在荒废之后,由于自然力和人为的破坏,地面遗迹无多,已难较准确地窥其全貌。此外,明中都遗址保存状况相对较好。

鉴于上述情况,宋至明代都城考古工作的难度很大。简而言之,大约有六点。

第一,在前述四大古都中,考古调查、钻探、试掘和发掘,必须在各种建筑群的夹缝中,寻找合适的考古工作地段或场所,其机遇概率很低,主动发掘机会极少。此外,配合四大古都基建工程进行发掘,则可遇而不可求。加之此类考古工作属抢救性质,受客观情况强力制约,一般难以取得全局性的重大学术成果。

第二,由于上述情况,在四大古都中通过考古手段所获成果,除少数特例外(如拆除明代北京北城墙时,对城墙下元大都遗址的发掘),大都是一个个点的孤立资料,这些点很难连成线而显现出有关建筑的大体形制。因此在大多情况下,难以透过这些孤立现象拨开迷雾,深邃洞察,形成相关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从研究角度来看,上述四大古都所涉及的宋至明代的都城形制布局复杂,学术课题多,难度大。因此,要求考古工作者必须有良好的城市考古工作素质,具备较深厚的文献和相关学科的功底,能对有关都城的形制布局进行较全面系统的案头研究,做到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能以案头研究成果指导都城发掘工作,使案头研究成果与发掘对象有机结合,相互验证,以在更高层次上形成新的成果;只有这样,才可能找准前述一个个孤立发掘点的资料在都城本体原貌上的坐标;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些孤立点的资料在已有的研究预案上连成线形成面,大致呈现出相关遗迹的原来整体面貌;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提出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将都城研究不断推向前进。但是,若想达到这种较高的要求,绝非易事。这也是上述都城考古研究难有突破性进展,研究水平长期徘徊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四,辽上京、辽中京、金上京、元上都和元中都地处偏远,大都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都城遗址破坏严重,地面遗迹保存较少,地下遗迹保存欠佳;文献记载简略,含混或相互抵牾之处颇多,过去考古研究基础薄弱。因此,这些遗址虽然都进行过考古调查、钻探、试掘和小规模发掘,有的至今仍在发掘,但是,成果有限。看来今后只有放弃零敲碎打,改弦更张,按照考古规范,以学术课题为统帅,制定考古发掘和研究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全面开展考古工作,才能达到逐步究明这些都城形制布局的目的。除上所述,明中都遗址的地望与上述都城不同,保存状况相对较好。但迄今只作过调查,未进行发掘,其考古工作应尽早提到日程上来。

第五,宋至明代的都城遗址,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大都陆续进行过零星调查,资料散见于各种书刊。这些资料,一是时代早,所记许多遗迹现已无存,因而有重要参考价值;二是这些资料获取的手段多不规范,科学性较差,需要甄别者多。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上述都城的考古资料除一些经正规发掘的之外,亦大都很零散。因此,宋至明代都城研究的难点之一,就是如何以正规发掘的资料为基础,来收集、整合这些不同时期的零散资料,使之形成较完整准确的资料系统。这是该阶段都城研究的基础工程,目前在这方面的欠缺,已成为制约宋至明代都城考古研究发展的瓶颈之一。

第六,宋至明代都城考古工作与秦汉隋唐都城考古工作相比,起步较晚,学界重视不够,从事该方面发掘和研究的学者十分有限,因而两者形成很大的反差。可以说宋至明代都城考古学,乃是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