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四河贯都
开封自南而北,有蔡河、汴河、金水河与五丈河四河贯城(图1-2、图1-3、图1-9)。这四条河流不仅基本解决了都城的漕运,给水排水,近郊农业灌溉,以及为某些手工业和农业部门提供动力等问题,而且对城内的布局、交通和绿化也有较大的影响。
一 蔡河
《宋会要辑稿》卷第一百九十三册,方域一元之二二记述惠民河时说:“(惠民河)与蔡河一水,即闵河也。建隆元年(960年),始命右领军卫将陈承昭督丁夫导闵水,自新郑与蔡水合,贯京师。南历陈、颍、达寿春,以通淮右,舟楫相继,商贾毕至,都下利之。于是以西南为闵河,东南为蔡河,至开宝六年(973年)三月,始改闵河为惠民河。”后来开封城内外一段,蔡河与惠民河两名互用。东引之水至开封城西10里入蔡河,经四里桥(宋代蔡河主要津渡),从南面戴楼门东广利水门入城,东北流经外城南部中央的龙津桥,又东南经陈州门西普济水门流出城外(蔡河水门旁均无人行道)。蔡河流经开封城内河段共建十三桥,《东京梦华录》卷一“河道”条记载:“自陈州门里曰观桥,从北次曰宣泰桥,次曰云骑桥、次曰横桥子、次曰高桥、次曰西保康门桥、次曰龙津桥、次曰新桥、次曰太平桥、次曰粜麦桥、次曰第一座桥、次曰宜男桥,出戴楼门外曰四里桥。”蔡河是开封城内仅次于汴河的重要水路交通线、舟船如蚁,所建十三桥又是城内交通必经之处。同时蔡河还是开封城南对外的水路交通线,它将开封城南的州县连接起来,开封以南和淮河西部诸州漕运皆仰仗于此。
蔡河诸闸,元末废坏,明洪武重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南徙,蔡河及闸皆淤塞,不可复见[118]。自1989年以来,通过对开封城内蔡河故道的调查勘探,可大致勾勒出蔡河故道的位置与流向[119]。即蔡河自今开封南郊蔡屯村东南部的广利水门入城,东北流经市广播电视大学院内,然后东折经东京大饭店北侧,工商局家属院,水产公司院内,营街北侧,在营街的东段穿过营街至其南侧再向东,至西太平街东口处北侧穿过中山路,至勤农街北侧,又折而东南流,至外城的普济水门出东京城。蔡河自广播电视大学院内折而东流后,其北一直与宋开封内城南城墙相距不远(电大院内最近约10米,中山路附近最远也不过百米),所以此段蔡河或可起到内城南墙护城河的作用(按,内城护城河南濠缺乏记载)。蔡河之上的水门,前已推测出广利水门遗址的位置。此外,在开封南郊曹屯与豆腐营村之间,于外城南城墙也发现一个缺口(图1-3),但尚不能确定其为陈州门还是普济水门遗址。蔡河之上诸桥,仅龙津桥可大致确定方位。龙津桥位于东京内城朱雀门外的蔡河与御街相交处,其位置大致在今西太平街东口之北20~50米之间的中山路地面以下,北距金元大厦南侧的朱雀园(即朱雀门遗址)约百米。据调查和勘探资料,宋元时期的蔡河河床距今地面深约8.6~10.5米,明代前期的蔡河河床距今地面深7.5~9米,河床宽度14~25米不等。
二 汴河
蔡河之北的汴河,是流穿东京最重要,也是最大的河流。战国以降开封城的发展和繁荣,宋及前代在开封立都均与汴河密切相关,宋代东京城之所以成为“八方辐辏,万国咸通”的水陆大都会,也是与汴河分不开的。汴河的前身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鸿沟(将黄河水系和淮河水系连接起来),隋代称通济渠,唐代改名广济渠,早在隋唐时期就已是沟通大运河,连接南北交通和经济的主要渠道。北宋时期,“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黄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通往东京的漕运,“汴河斛斗百万石,广济河六十二万石,惠民河六十万石”,诸河漕运“唯汴河所运一色粳米,相兼小麦,此乃太仓蓄积之实”,“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民百万,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故汴河漕运“至急至重”,“乃建国之本”[120];是北宋东京城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北宋灭亡后,因战火、黄河水淹灌等原因,汴河淤塞,明代嘉靖年间开封城内的汴河只延庆观前小砖桥下略存故迹(俗称臭河儿),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水淹开封后,汴河被淤埋于地下。
宋初“以孟州河阴县南为汴河首受黄河之口”(汴口),由于黄河泥沙量大,河道淤积严重。到神宗元丰二年(1097年)“导洛通汴”(又称“清汴”),使汴河与伊、洛河沟通,东西横贯今河南全省,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水路交通大动脉。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其在东京城内汴河故道的流向,经1981年以来的调查勘探已大致清楚。即汴河从西北方向自今开封西郊土城村南的“西水门”入东京外城,然后东偏南流经开封大学东北角、汽车三运公司搬运总站南侧、中药厂厂区南部、针织内衣厂西分厂东北角、开封衡器厂院内、纺织器材厂北部、消防队西环路支队院内,至二建综合加工厂后沿小西门北侧的汴河“西角门子”入东京内城;又东流沿向阳路北侧、包公祠北侧、包公西湖中部、市供销社、电影公司、后河街、皮革大世界、中山路州桥遗址,再向东经鼓楼区文教局、胭脂河生活小区北部,至“宋门”南部的汴河“东角门子”出东京内城;再折向东南经东郊煤厂,至火葬场大门西侧的“东水门”出东京城外(图1-2、图1-3)[121]。北宋时期的汴河河床遗迹距今地表深9~14米。明代断流前的汴河河床遗迹距今地表深7.5~11米。河床宽度,州桥遗址两侧16米,其他地段14~23米不等。前面已经介绍了在汴河流经城内地段发现的汴河西水门、汴河西角门子、汴河东水门及拐子城的遗迹和线索。内城“东角门子”的位置,据勘探资料初步推测约在今开封市宋门以南不远处。《东京梦华录》卷一“河道”条记载:“(汴)河上有桥十三。从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艧,宛如飞虹。其上下土桥亦如之。次曰顺成仓桥、入水门里曰便桥、次曰下土桥、次曰上土桥。投西角门子曰相国寺桥、次曰州桥……西去曰浚仪桥、次曰兴国寺桥、次曰太师府桥、次曰金梁桥、次曰西浮桥、次曰西水门便桥,门外曰横桥。”(图1-2、图1-9)以上诸桥除前已介绍的州桥遗址外,根据调查勘探资料可大致推断部分桥的位置。如横桥在开封西郊土城村西南部,西水门便桥在开封大学北侧,太师府桥在二建综合加工厂附近,相国寺桥在胭脂河生活小区与大相国寺之间,上土桥在宋门东南侧,东水门桥在东郊煤厂附近,顺城仓桥在火葬场东南,虹桥在今开封东郊屠府坟村与阎李寨村之间的惠济河北岸等[122]。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大多认为是虹桥。
三 金水河
汴河之北有金水河(又名天源),其源为荥阳黄堆山之祝龙泉,下游称京水。建隆三年(961年)引京水过中牟达京师,在城外汴河之上架渡槽,置斗门,入浚沟,通城濠,从西北水门(固子门北)入京城,东汇于五丈河,补充了五丈河的水源。乾德三年(965年)又引金水河入大内,“历后苑,内庭池沼水皆至焉”。开宝九年(976年)由承天门凿渠,引金水河南注晋王第。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决金水河为渠,“自天波门至乾元门,历天街东转,绕太庙,入后庙,皆甃以礲甓,植以芳木。车马所经,又叠石为闸梁。作方井,宫寺、民舍皆得汲用。复东引,由城下水窦入于濠。京城便之”。天禧二年(1019年)又引索水以济金水河,元丰五年(1082年)金水河透水槽阻碍上下汴舟(即金水河入咸丰水门前,跨汴河架透水槽,金水河顺透水槽流过,“舟至启槽”),故自板桥别为一河“引水北入于汴,后卒不行,乃由副堤河入于蔡”[123]。金水河上架白虎桥、横桥和五王宫桥等(图1-2)。
四 五丈河
最北为五丈河,“唐武后时,引汴水入白沟,接注湛渠,以通曹、兖之赋,因其广五丈,故名五丈河,即白沟河之下流也。唐末湮塞。周显德四年,疏汴水入五丈河。自是齐、鲁舟楫,皆达于汴。六年,浚五丈河以通漕运。建隆二年(961年)正月,遣使往定陶规度,发曹、单丁夫数万以浚之,岁漕上供米六十二万石”[124];开宝六年(973年)改称广济河。五丈河从新曹门北东北水门(善利水门)入城,河上建小横桥、广备桥、蔡市桥、青晖桥和染院桥(图1-2)[125]。
以上四河金水河是城内主要饮用水源,此外城内居民还用井水。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因久旱,在城内八厢凿井三百九十眼[126]。另外三河重在漕运,其中汴河与蔡河互通,又引汴入五丈河;元丰五年金水河城西透水漕废,金水河入汴河,然后在汴河北岸开口,引水入金水河下段。大体来说,四河互通,并以不同的方式与内、外城护城河相通[127]。
除上所述,由于东京地势广平,须赖沟洫以行水潦,护城河及汴河等则为泄水之处。景德三年(1006年),“督京城内外坊里,开沟渠”。天圣元年(1023年)八月,又“内外八厢,创置八字水口,通流雨水入渠甚利”。“凡沟洫,上广一丈,底广八尺,其深四尺,地形高处或至五六尺,以此为率”[128],内、外城排水沟洫共253条[129]。由于“京师内外,有八水口,泄水入汴。故京师虽大雨,无复水害”[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