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弘治正德时期首辅刘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本书的逻辑结构与章节安排

一 逻辑结构的特点

本书从内容结构上共分为9个部分,除首列“绪论”、尾缀“附录”两个部分以介绍本书研究特点和佐证论述外,中间分设7章,围绕刘健的政治人生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

对于明代政治名臣刘健的研究,从总体上,本书是将其置于普遍联系的社会网络系统中来进行认识的。因而本书的逻辑结构体现出如下特点。

从横向关系上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即自第一章至第六章主要体现出两个层次关系:其一,按照从第一章到第二、三、四、五章,再到第六章的顺序,体现着从“社会”到“个人”,再到“社会”的认识和分析视角的变换,旨在从社会与个人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中把握刘健这一历史人物的生活场域与生活面貌。如在第一章着重介绍和分析刘健所处的社会环境背景;中间第二、三、四、五章围绕着刘健个人的成长、作为、风格和特点论述其个性化的人生经历和事迹;第六章重新回到社会的大背景下,以社会中他人的视野来重新审视刘健个人表现与社会要求的契合度,即分析刘健的表现在社会中产生的反响。其二,就中间几章有关刘健个人情形的内容来看,也体现出一种诸方面相互作用的关系,即家族背景在其早年成长过程中对其个性的型塑,为政实践的历程,政治思想及其观念意识的状态,为人处世的风格及特点。这些方面虽似侧重角度不同,但综合起来就构成刘健人生历程的整体情形。

从纵向关系上看,本文也基本反映出了刘健个人生命历程的发展阶段性。其各章依次是:第一章先是其出生时遇到的社会环境的大背景;第二章继之为早期成长中的家族和乡里小环境的具体影响;第三、四、五章则从不同侧面集中论述其为政实绩、仕途中的社会关系及其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具体情形;第六章是其“身后事”,即其个人生命历程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反映。

二 章节内容的安排

按照上面的思想和逻辑关系,本书的章节内容安排如下。

绪论部分着重介绍本项研究选题的缘由,研究目的和目标,研究依据的资料、立场与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等等。列述这些内容,既是本书研究的一种逻辑和思路指引的需要,即不仅在研究开始阶段,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省和检视以保障研究思路与逻辑上的统一性,同时,也便于自己或读者检视本书的研究结果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达到预设的研究目标。换言之,绪论部分实际是对本项研究进行的一种全面而简要的概括与说明。

第一章“刘健生活的明代前中期政治环境”:介绍明代社会体制格局及明代前中期的政治环境,尤其是刘健生活于其中的正统至正德末的政治形势,并分析和论述这种社会氛围对封建士大夫人格形成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对其在未来依据封建政治理论进行的政治实践产生的强烈的制约性。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这个时期中的弘治时期,正是刘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并对政局产生直接影响和作用的时期,然而从他个人与当时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上言,他对政局的影响作用远不如当时社会政治格局与规范对他的制约来得更为深刻而有力。这便是本章仍偏重于政治大气候角度将刘健政治作为所属的弘治时期包含在内的根由。

第二章“刘健的家世与早年经历”:从幼年到青年时期,是人的生命成长,同时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本章着重介绍和分析在这个时期家族的遗传因素与教育传统、乡里社会生活环境特别是思想文化氛围对刘健成长的影响,以及青年时代与乡友交往情形对他个性形成、发展的影响。通过家族传统、乡里社会生活环境,以及与乡里朋友的交往等方面内容的分析,还可以具体地展现出明代前期洛阳地域社会发展的某种特色。“一方燕子衔一方泥”,刘健的人格特色与地方社会生活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书力图运用社会史研究的方式对这种关系进行一定的探究,尽管不一定能够达到非常深入、全面,却理应是研究刘健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第三章“刘健政治生涯中的官事经历”:从明天顺四年至正德元年(1460—1506),刘健从任普通翰林官员到任职东宫官员,再到入阁参与机务、继为内阁首辅而广泛参与朝政事务的决策与推行,形成其为官从政的实践历程。但在他于74岁高龄致仕家居之后,与朝政仍存在割不断的联系。本章集中论述刘健的为政过程及事迹,并特别分析和评述了他在“弘治中兴”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分析其为政特色、个人品德与才识对当时朝政局势的影响。

第四章“刘健政治生涯中的人际关系及其影响”: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方面从根本上说都是由其中的人以各种方式结成特定的关系来体现的,政治也不例外。所以,本章就刘健为政过程中与皇帝、同官、僚属,以及同年、乡故之间的相处方式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揭示其人物个性的体现,同时也说明这种为人处世风格对其政治生涯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第五章“刘健著述中反映的思想意识”:人的一切行为表现虽然最终的决定根源在于其社会地位特别是经济地位,但这些深层次的决定因素首先是要转化为人的思想意识,再贯穿于人的行为和实践活动中的。而对于历史人物而言,反映其思想意识的一种主要依据即是其留存的各种著述。刘健的著述一直未有人整理、编列,而是散处于各种史籍中,显得十分零乱。本章在对搜集的刘健著述进行分类分析的基础上,从中揭示刘健的思想意识,并论述这种思想意识对其个性,对其为政产生的影响。

第六章“历史时代变迁中刘健的政治形象”:本章以明清以来官方和民间对刘健的各种评说为依据,通过对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和社会舆论的分析,一则可见刘健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对后世的影响,再则也可通过这些评说揭示明清时代的社会风尚,以及这种风尚对于政治人物的要求与制约。

第七章“皇权专制下的名臣命运”:本章实际是全书的一个总结,依据刘健由一介书生到政治名臣的历程及其主客观影响因素,立足于其政治生涯的跌宕起伏,集中论述和揭示皇权专制的政治环境对古代政坛个人发展和命运的影响与制约。

以上七章围绕刘健生活的社会时代、家族传统和乡里社会环境的影响,刘健为官经历及其在当时社会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刘健政治生涯中的社会关系、思想意识倾向,以及那个时代人们对个人发展的追求意向等内容的分析和探究,形成对刘健政治人生较为全面的考察与探究。这构成本书的主体内容。此外,在书后附录有刘健年谱简编、有关刘健的史料汇编、刘健政治生涯中主要人际交往关系表、明清时期官私史籍中对刘健的评述列表等方面的内容。一则这些内容是前述七章研究内容的基础和辅助资料,故有必要集中列出;再则,由于本书研究水平及程度所限,深切冀望于学者大家对刘健有更全面深入的研究,这部分资料整理性的内容或可提供一点帮助。故本书不嫌烦赘而将之列于后。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42页。

[3]尚钺:《有关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64年第3期。

[4]《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35页。

[6]参见颜中其《近几年历史人物研究状况述评》,东北师大学报编辑部编辑《历史人物论集》,1983年4月,第368页。

[7]参见王小红选编《章太炎儒学论集》下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61页。

[8]《明世宗实录》卷74之“嘉靖六年三月壬午”条。

[9](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01“刘健传”。

[10](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2《职官一》。

[11](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2《职官一》。

[12]参见洪早清《明代阁臣群体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3]此文即刘俊虎所撰《中兴名臣,一代儒相》,刊发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4]参见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第8册,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216、217页。

[15]参见刘重日《中国史稿》第6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0页。

[16]参见王毓铨《中国通史》第9卷《中古时期·明时期》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7]参见孟森《明清史讲义》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3页。

[18]参见汤刚、南炳文《明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2—292页。

[19]参见杨国祯、陈支平《明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页。

[20]参见张自成《一口气读完大明史》,京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21]参见孙景峰、李金玉《正说明朝三百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129页。

[22]参见黎东方《细说明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页。

[23]参见蔡东藩《明史演义》上册,上海文化出版社1981版。

[24]王其榘:《明代内阁制度史》,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53页。

[25]王其榘:《明代内阁制度史》,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59—164页。

[26]参见张国《中国治国思想史》,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7]参见南炳文《佛道秘密宗教与明代社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1、62页。

[28]参见王丙岐《中国古代佞幸史》下,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302—306页。

[29]萧少秋:《中国历代君臣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600—601页。

[30]参见冯克诚、王海燕《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辅》,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31]参见朱绍侯《中国历代宰相传略》,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第1309—1310页。

[32]参见王兴亚、郑传斌《中原文化大典·人物典·人物传》下,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109页。

[33]参见林延清、傅美林《中华人物传库·明卷》,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358—365页。

[34]参见许大龄、王天有《明朝十六帝》,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版。

[35]参见郭厚安《弘治皇帝大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40—41页。

[36]参见李洵《正德皇帝大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37]参见张嵚《被遗忘的盛世》,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

[38]南炳文、李小林:《弘治中兴述略》,《南开史学》1981年第2期。

[39]参见朱子彦《论明孝宗与“弘治中兴”》,《求是学刊》1989年第6期。

[40]参见刘太祥《中国古代帝王顾问制度》,《南都学坛》2009年第1期。

[41]参见刘太祥《中国古代王朝“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南都学坛》2006年第4期。

[42]参见赵永翔《关于“弘治中兴”之评价问题》,《河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43]参见洪早清《明代阁臣群体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4]参见吴琦、唐洁《寿龄与政治:明代阁臣寿龄及其影响因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45](清)刘承干:《明史例案》卷2《徐健菴修史条议》。

[46]冯尔康:《古代传记史籍的分类与运用》,南开大学《中国历史与史学》编辑组编《中国历史与史学——祝贺杨翼骧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81页。

[47]《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3页。

[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44页。

[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3页。

[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1页。

[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9—420页。

[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8—479页。

[5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82页。

[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99页。

[55]参见张嵚《被遗忘的盛世》,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页。

[56]耿云志:《蓼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5页。

[58]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184页。

[59]参见李屏南《人物评价论》,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0—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