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元典对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八课 “泛爱众”与“爱是从神而来”

(1: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弟子:弟与子,对兄与父而言,泛指年小为弟、为子之人。康有为《论语注》对此有不同解释:“此孔子呼弟子而教之。盖孔子之门人,皆已成人,在二十,敦行孝弟,亲师取友,博学不教之时,不为童子言也。”二者都可,康有为的解释更合理一些。

入:《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则“入”指由自己所居之室到父母之室;下一句“出”指出居己宫。

亲仁:亲近有仁德之人。学文:学习五经六籍等古代文献。马融:“文者,古之遗文也。”

《集注》:“弟子之弟,上声。则弟之弟,去声。谨者,行之有常也。信者,言之有实也。泛,广也。众,谓众人。亲,近也。仁,谓仁者。余力,犹言暇日。以,用也。文,谓诗书六艺之文。程子曰:‘为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尹氏曰:‘德行,本也。文艺,末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洪氏曰:“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愚谓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

引证:

《子罕》9: 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亲人必有方,多知而无亲,君子弗与也。君子多知而择焉。”

《老子》:“轻诺者寡信。”

英译:

CHAPTER VI.—TheMaster said:“When a youth is at home let him be filial,when abroad respectful to his elders; let him be circumspect and truthful,and while exhibiting a comprehensive love for all men,let him ally himself with the good.Having so acted,if he have energy to spare,let him employ it in polite studies.”

今译:

孔子说:“后生小子,你们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谨慎而且信实,博爱大众,同时要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再去学习文献。”

对读:

我所祷告的,就是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使你们能分别是非,(或作喜爱那美好的事)作诚实无过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并靠着耶稣基督结满了仁义的果子,叫荣耀称赞归与神。(《腓立比书》1: 9—11)

神的神能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皆因我们认识那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因此,他已将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叫我们既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就得与神的性情有份。正因这缘故,你们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你们若充充足足地有这几样,就必使你们在认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上,不至于闲懒不结果子了。(《彼得后书》1: 3—8)

亲爱的弟兄啊,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神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认识神。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神差他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借着他得生,神爱我们的心,在此就显明了。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约翰一书》4: 7—10)

解析:

此语与修齐治平的道理一致,但主要从爱与仁的实践与推广来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相应,与“学而优则仕”相对。行仁与学文之间有一种先后主次关系,但孔子也认为学文是必要的。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总结这节说:“盖以孝弟发其行仁之始,以泛爱众其行仁之终,以谨信肃其行仁之规,以亲仁熏其行仁之习,而后学文以广其智益。虽仁智双修,而始终于仁,但以智辅仁,所以养成人之德也。”现在人的缺憾是太忙太满,没有余力去学文,失去了优雅的气度。明末天主教三柱石之一的杨廷筠在就食素问题做儒佛比较时对仁与爱也有一段很好的说明:“圣王之法,卿大夫肉食,祀先者血食,奉亲者有酒肉,胡为以恶事加于尊贵者耶?至佞佛生慈,言似有理。吾独谓慈者仁之发,仁者人也,当以爱人为先。论爱人,泛而同类,近而亲友,至切而家庭,皆是当爱,用慈莫切于此。今一体人类,漠不相关,独区区惜此物命,不亲亲仁民,而切先及物,吾未许其真慈也。”[45]曾国藩在其给儿子写的《日课四条》第三条“求仁则人悦”中也说到了泛爱众甚至更多:“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养庶汇,是于天之所以厚我者辜负甚大矣。”[46]

《圣经·腓立比书》1: 9—11中说:爱心、知识与见识都是不可或缺的。爱心是动力,而知识与见识帮助人分辨好坏,确定方向。“知识和见识”是“爱心”增长的方向或范围。而实际上知识与见识,也是基督徒爱心的要素。“知识”:此词在新约里主要指宗教方面的知识,这种知识有其理性或理论性的一面,但也包括生活上的应用及心志上的顺从。这种知识以敬畏上帝为开端,以荣耀上帝的生活为目的和结果。“见识”:指道德及伦理方面的“辨别力”和“审断力”。爱心、知识与见识三者配合,保证人能结仁义的果子。有一位女牧师乘车赴异地去服事,车上众人都熟睡了,她也沉浸在默祷之中,可忽然发现一窃贼正想对其随身背包行窃,危急之际,她灵机一动,大声地唱起赞美诗来:“我们的神本为大,他曾经创造万有……”全车人都被唤醒,纷纷注目看她,这样,窃贼行迹就败露了,他立刻要求司机停车,尽快逃离。这位女牧师可谓有勇有谋有机智。现在有人很有爱心,但没有足够的知识与见识去将之合宜地实现出来,或者没有取得应有的果效。这是十分遗憾的。

孔子讲爱有等差,可也推崇泛爱,即博爱。其实,二者并无矛盾。《彼得后书》1: 7也有相近的说法:“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等差之爱出自天然,泛爱则需要培养。孔子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常常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就是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或者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然,不管是内在修炼,还是外在推动,这种意义上的泛爱还是不够稳固与牢靠。纵观历史,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阋墙的事并不少见。《彼得后书》1: 7所讲的爱主要不是一种血缘之爱、亲情之爱,而是在耶稣基督里的爱,这里的弟兄也不是指一个血缘家庭内的,而是指在神的大家庭内的。《约翰一书》4: 7—10则进一步说,爱是从神而来的,并且他为人类做出了爱的榜样。人从神这里领受爱,就是接上了爱的泉源。人可以享受神永不止息的爱,也能够把这种爱传递给他人,不管是亲人、朋友,还是旁人、外人,甚至敌人。人的爱可以有等差,但这种爱不能行之久远,唯有来自神的爱让我们永不灰心,勇往直前。可以说,神的爱并不消除人的爱,而是使之更加完全。如安德烈非常爱哥哥彼得,在自己有幸见到耶稣后,马上就去找哥哥,兴高采烈地对他说:“我们见到弥赛亚了。”并且把彼得也带到了耶稣的面前。最后,兄弟俩都成为耶稣最忠实的门徒,对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参阅《约翰福音》1:40—42)。所以,真正爱自己的亲人,就是要把他带到耶稣基督面前。

思考讨论题:

1.《论语》中只讲等差之爱、血缘之爱吗?泛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前者与后者是什么样的关系?与《圣经·约翰一书》等章节中所讲的爱有何不同?

2.学文与行仁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爱心、知识、见识之间的关系又如何?试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