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城市文化空间:文学活动的存在场域
就城市文化空间对文学活动的影响来说,研究者常常会思考诸如此类问题:人们如何解读城市文化?面对城市时,作家对城市的态度是怎样的?城市文化如何影响作家的生活体验与审美体验?城市文化如何影响作家的文学想象与文学叙事?作家的城市审美想象与作家的城市文化记忆关系如何?作家如何利用城市空间形象传达历史文化内涵与现实生存意义?城市文化与文学活动的动态依存关系能否激发及如何激发全新的文学话语范型?对上述问题的回应,使人们对城市文化与文学活动之间关系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城市文化是城市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称,它是一个与乡村文化并置的概念。“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由城市要素空间布局形态、视角景观、色彩组合、形象、标志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人居环境建设、文化事业设施建设等构成的文化形式和内容。”[4]就城市文化的形成来说,既是内生的,也是外生的;就其实践层面来说,城市文化既是时间的,又是空间的。城市作为现代人主要的生存空间,也是文学活动的存在场域。人类创造了城市文化,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现实体验、档案文献、图像记录、文学想象甚至物质遗存物就构成了城市的文化记忆,并影响着后世对城市的认知方式与情感态度。城市理论研究者路易·沃斯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主义》中说:“城市日益成为现代人的栖息地和加工厂,是发动并控制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它将世界上最遥远的社群纳入其运行轨道,将不同地区、民族和活动编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庞大的世界。”[5]庞大的城市文化系统不仅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还影响着作为城市文化子系统的城市文学活动。
文字的产生、城市的建立,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城市成为孕育城市文学的肥沃土壤。历史上的各个城市都是某一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许多文化人为了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凭借自己的文学才华而聚集于城市。他们依附于国家政治权力,成为朝廷的文化精英,参与并维系着统治者的文化建设。古代的都城以其经济与政治力量成为许多文学家聚集的场所,现代大都市同样以其先进的印刷技术、多元的传播媒介与众多的市民读者成为文学活动的中心。“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展,小说不仅和都市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成为都市文化的一种主要形式,都市也成为小说的主要场所,一般作为人物活动的舞台,固定的背景存在着。”[6]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的现代城市化进程必然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无疑为当下的城市小说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契机。
城市文化培育了具有城市文化精神的审美创造者,孕育了“城市漫游者”“城市栖居者”“城市批判者”“城市游离者”等多种文化身份的作家。尽管一些现代作家在“进城”之后依然自称为“乡下人”,但是,“乡下人”的身份认同依然是“城里人”的认识预设,因为“自我”与“他者”是相依相生的,“乡下人”这一观念本身就与“城里人”观念互为镜像而存在。“命名”即“划界”,任何言说都是差异性的言说,没有一个作家会在封闭的乡村文化环境中自称为“乡下人”。在“乡下人”类型作家的创作中,城乡冲突情节的二维设置、城乡伦理善恶的两极对照、新奇诱惑的城市生活与古朴宁静的乡村生活的二元对比,就成为作家在言说城市时固定的审美范式。
美国当代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布鲁姆文学地图译丛》“总序”中说:“事实上,城市是文学的主题,更是文学必不可少的元素。”[7]城市文化成为现代作家审美观照的重要内容。“在这个‘城市—乡村’视角中,城市就是现代性本身。这样一个新的城市生活,它就不仅仅是社会学和人文科学的对象了,它理所当然地还是文学和艺术中绵延不绝的主题。”[8]城市文学完全不同于那种以乡土为创作题材或以农民作为描写对象的乡土文学。阳光温煦的田野、宁静自然的村庄、善良淳朴的乡亲都是乡土文学表现的主要内容;现代化的工厂车间、商品丰富的购物中心、繁忙便捷的交通系统、高校集中的教育环境、宽阔舒适的广场公园便是城市文学表现的主要对象。“城市文学将目光投向当下中国急剧变化的城市生活。城市的每一个新动向,从物质景观的变化到精神世界的潮流涌动,都将得到精确的刻画。文学是时代的风雨表,城市文学更是现代化的敏感神经。”[9]可以说,城中的人与物、城里的人与人、城市生命个体复杂的心理世界与外部世界,皆会展现在文学话语中;城市生存中的孤独感、陌生感、焦虑感等现代生存感受,不断地渗入文学的思想内核。
文学体裁是文学作品的话语呈现形式,城市文化的演变影响着文学作品的体裁创新。丰富的城市生活给小说创作提供了繁多的题材类型,也拓展了文学话语表现的广度与思想开掘的深度。城市的空间场所、技术载体、信息媒体、符号生产,为文化体裁的创制与完善提供了可能。中国古代唐传奇的产生就与唐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密不可分。伴随城市文化的发展,唐传奇在故事情节演绎、城市人物形貌摹写等方面比魏晋笔记小说更为详尽曲折。同样,元杂剧的兴起就与元大都城市文化的繁荣相关。城市化与工业化、技术化是紧密相关的,城市文化空间生产了新的表现技法。电影艺术的产生就是城市科技发展的产物之一,视听艺术、媒介技术就影响了城市文学的表现手法。新感觉派小说家笔下的上海想象和张爱玲笔下的上海想象皆与现代电影艺术的发展紧密关联,21世纪兴起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影响着手机文学、网络文学及其对都市文化的表现。
城市文化空间培育了新型现代读者。伴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读者的数量与身份也在发生变化。生活于城市的在校大学生、高校教师以及各类职场中的文学爱好者等成为文学阅读的主体。再者,城市文化中的报刊业不仅为作家提供了发表作品的空间,还改变了读者接受文学作品的方式;在媒体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城市生活中,读者对文学的接受与消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中琳琅满目的图书超市、藏书丰富的城市图书馆、城市街道旁随处可见的报刊亭,都为读者的文学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各种交流与互动中体验“悦读”的城市图书馆越来越受到城市读者的欢迎。社会文化影响着文学活动,城市文化中的物质交换、能量流通及信息传递影响了文学活动的发展。在影响方式上,城市文化对文学活动的影响既有宏观的又有微观的,既有整体的又有个体的。可以说,现代城市文化塑造了现代的文学接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