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政治意识下的家庭创伤叙事
作为对社会历史进行反映与书写的一种方式,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离不开一定时空环境,不可避免地烙上时代和历史的印记。从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不仅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挫,给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而且把每一个家庭裹挟进去,给许多家庭带来夫妻反目、妻离子散的生活悲剧和心灵创伤。随着1976年10月“四人帮”的垮台与“文革”的结束,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实施,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种历史和社会背景下,“文革”后应运而生的新时期文学,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时期伊始的文学,把记录和再现“文革”历史作为关注的首要对象,以控诉和揭露“文革”创伤为主要内容。在诸多“文革”创伤记忆中,对于尚未摆脱政治意识束缚的作家群体来说,家庭创伤是最好的切入点。家庭创伤既能应时传达出揭露与控诉“文革”悲剧,满足个体的心理情感需求,也在被赋予家国创伤同体的隐喻书写中,完成新时期社会历史对文学的政治诉求。于是,在新时期文学的创伤叙事中,形成叙述“文革”期间发生在夫妻、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身上难以预料的创伤事件,造成家庭破裂或亲人严重心理创伤的家庭创伤叙事类型。新时期家庭创伤叙事作品主要有《伤痕》《爱情的位置》《在小河那边》《我该怎么办》《蹉跎岁月》《枫》《飘逝的花头巾》《爬满青藤的木屋》《思念你,桦林》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人们在爱情、婚姻与家庭生活中所遭受的心理与生理的双重创伤,成为新时期文学中创伤叙事的起点。由于从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打倒,到1981年6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给予“文革”以权威的定论,特别是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这是中国政局的转变过渡时期,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使与其同步渐进发展的新时期文学中的家庭创伤叙事烙上了鲜明的政治意识印迹。